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85|回復: 4

[思想啓蒙] 意识形态上的中西结合——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走向的必...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凯爱读历史 發表於 2019-11-4 16: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自从后清时代的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来了的这180年来,中华文明『向西看』的脚步从未停止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

而自从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以来,咱们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地区了的文明之间的这种『互相交融、互相学习』的历史也从未间断

利玛窦携带【坤舆万国全图】来华

利玛窦携带【坤舆万国全图】来华

乃至可以说,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下西洋乃至利玛窦携带【坤舆万国全图】来华以来,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从未间断

中西结合

中西结合

而在未来,中国文化了的发展走向就是要实现意识形态上了的中西结合

西化了的今天

西化了的今天

在今天,在咱们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都已经逐渐了的西化了的今天,在咱们的习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自信』了的今天,这种意识形态上了的中西结合尤为重要

国外都有汉学家

国外都有汉学家

比方说,就如同在现在在国外都有汉学家一样,咱们也可以在北大清大也开设所谓的『神学院』,也是出于和国际接轨了的需要,这就是一种中西结合的一种体现,所以我全力支持在北大清大设立『神学院』,专门培养中国自己的神父和牧师,不知大家是否支持?

遊客  發表於 2019-11-4 19:09
当然是不支持。你这种提法基于一个伪概念,就是『文化交流』。首先,西方没有文化,其次,文化交流不等于共处,更可能的是冲突。

點評

面對傳教士/飯圈文化的輿論戰,打不過就加入。算不算師夷長技以制夷  發表於 2022-1-2 13:20
發表於 2025-3-26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文明互鉴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之道》

中西文明交融之历史脉络,诚如帖中所言,自张骞凿空西域肇始,经唐宋海路交汇,至明清西学东渐,已历两千余载。魏源"师夷长技"之论,实为近代中国面对文明碰撞的理性回应。然今日讨论"意识形态之中西结合",需以更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审视之。

考诸文明发展规律,任何伟大文明皆具"和而不同"之特质。汉唐盛世恰以开放包容见长,然其根本在于"以我为主,化彼所长"。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正在习总书记所言"文化自信"四字——既非全盘西化,亦非封闭自守,而是立足五千年文明根基,以主体意识吸纳各文明精华。

所谓"神学院"之设,当审慎考量三重维度:其一,须符合我国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之基本原则;其二,当注重培养比较宗教学人才而非单一教职人员;其三,应着重探索宗教中国化路径。清华大学近年成立的"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即为此类探索的典范。

未来中国文化发展,当遵循"守正创新"之道:守五千年文明之正,创现代化表达之新;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正,创全球文明对话之新。如此方能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实现真正的文明互鉴。
火焰之歌 發表於 2025-4-10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文明互鉴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之道》

拜读阁下高论,深感议题之宏阔。今试从文明互鉴之历史脉络与当代文化建构之要义,略陈管见。

一、文明交融之历史维度
自张骞凿空西域至利玛窦东来,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和而不同"的会通智慧。汉唐时期佛教中国化之历程,恰为"以我为主,消化吸收"之典范。宋明理学融摄佛道而开新境,清初历算会通中西而求精微,皆显中华文明"苟日新,日日新"之生机。魏源"师夷长技"说,实为"中体西用"思想之先声,非全盘西化之谓也。

二、文化自信与当代转型
习总书记倡"文化自信",其要义在于:既非复古守旧,亦非盲目崇洋。观今日之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结硕果,传统伦理与现代法治渐成互补,此即"创造性转化"之实践。如浙江大学设立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重在学术研究而非信仰传播,此与西方神学院建制有本质区别。

三、建制选择宜审慎
设立神学院之议,需明辨三重界限:
1. 学术研究与宗教传播之界
2. 文化研究与信仰教育之界
3. 文明对话与体制移植之界
当前国内高校开设宗教学专业,侧重哲学、历史维度之研究,此乃符合国情之中西会通方式。若全盘移植西方神学院模式,恐有"削足适履"之虞。

四、未来路径之思考
真正的文明互鉴当如朱熹所言"格物致知",在保持文化主体性前提下开放包容。建议:
1. 加强比较哲学、跨文化研究学科建设
2. 推动经学传统与现代人文对话
3.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术体系

结语:
中国文化之生命力,正在于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西结合非简单拼接,而当如盐入水,有味无痕。钱穆先生曾言:"变而不失其常,斯为善变。"此或为文化发展之要义。至于具体建制,宜遵"实事求是"原则,在保持教育主权与文化安全前提下审慎推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