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第一节 宗教的外在體現

宗教密钥作者:徐彦卿发布:漢文堂

2019-11-6 18:02

宗教必須在衣食住行等多方面體現的與普通人有差別。這一方面,便於宗教內部等級的識別。另一方面,也便於向外傳播宗教。

服飾與標識

所有宗教都有自己的特定服飾,有些宗教只有高層才有特定服飾,有些則只要入教,就有特定服飾佛教、道教的『俗家弟子』先不算,他們只能算半個宗教徒。基督教紅衣主教所穿的『紅衣』,佛教的袈裟,道教的法服,都是級別和能力達到一定程度的傳教者,才能穿著。而僧袍等,則是入門弟子即可穿著。

宗教高階服飾,有些只是在特定儀式、場所時穿著,如道教的法服等,也有些做為身份的象徵,日常也要穿著,如佛教的袈裟。這是因為,高階佛教徒的生活,幾乎一切都與宗教相關。不論何時穿著,當這種服飾制定出後,就成為高階教徒身份的象徵。因此,這種服飾在制定時,都是以當時當地的禮服為基礎,並在教義下定義顏色、紋飾等。基督教的紅衣,其款式本就是歐洲古典服飾的一種,基督將其主體顏色設計成紅色,與基督教教義中對『血』的認識相關。佛教徒在其原生地印度地區,穿的是印度服飾,其特點是露出右肩,這是因為印度地區太炎熱,因此衣服只做到遮羞即可,毋需保暖。而傳到中國後,一方面要適應中國的文化,因此仿中國文人所穿的長袍,設計出僧袍。而不會仿農民所穿的短裝。在魯迅的【孔乙己】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在古典文化中,長袍與短裝的區別。在僧袍的基礎上,再加上與古印度服飾相似的露出右肩的袈裟。道教的法服,其款式本就是中國古代禮服,只是加上特別的紋飾。

漢傳佛教的袈裟與印度僧侶的衣服

漢傳佛教的袈裟與印度僧侶的衣服

宗教都有特定標識,基督教的『✟』,伊斯蘭教的星月,佛教的『卍』,道教的『☯』等等,每個組織化的宗教,都有特定標識符號。其設計與宗教的教義、歷史等相關,是更直接顯示宗教文化的方式。其主要作用,一是作為教眾間快速認同的標識,二是便於向外界宣傳宗教的文化。在特殊情況下,宗教徒又能夠及時將宗教標識隱藏起來,需要時,又及時顯示出來。方便宗教的組織行動。

建築場所

宗教都有自己特定的建築場所。這一點,東西方有所不同,基督教、伊斯蘭教只是高階教徒和部分『修行者』要固定的長期堅守於某個宗教場所,大多數信徒是社會上生活的普通人。這是因為西方宗教更加社會化,更普遍,守在宗教場所的高階教徒,主要負責講經和儀式,不需要向外頻繁的做宣傳,信眾們會主動上門來。

基督教堂

基督教堂

伊斯蘭教清真寺

伊斯蘭教清真寺

在東方,政治力量壓制著宗教,宗教徒與世俗有明顯區分。因此,一個宗教很難在社會上普遍傳播。所以佛教、道教都要在宗教場所中儲備更多的教眾,這樣既可以鞏固宗教發展的成果,又可以讓教徒一起向外傳播宗教。元朝時,少林寺僧眾〔包括分院〕達數十萬,可以算是一個寺院在中國發展的極致。

宗教場所更重要的作用,是舉行宗教儀式。巍峨、富麗堂皇的宗教建築,在人們接觸到的第一刻,很容易產生心靈的震撼。佛像大多造的高大,就是這個原因。人是群體性的生命,有從眾的本能。高大、肅穆而帶有神話色彩的宗教儀式,是強化這種本能的最好方式。在宗教建築內舉行儀式,從視覺、聽覺等多方面震撼人的內心,很容易誘導平民皈依。

佛教法會

佛教法會

伊斯蘭教朝『聖』

伊斯蘭教朝『聖』

因此,宗教建築是聚集教眾,公開傳播宗教的最好場所。也是宗教在一個地區的核心所在。

禮拜

幾乎所有虔誠的宗教徒,都會做禮拜。在中國,一個生活於世俗的准宗教徒,也會禮拜。禮拜是由宗教儀式衍生,或者說本就是宗教儀式的一部分。

以時間來劃分,禮拜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定時的,比如基督教星期日做禮拜,伊斯蘭教每天定時做五次禮拜。佛教、道教的早課等。另一種是不定時的,而是按宗教要求完成的某種『修行』、學習等,比如佛教的朝聖,伊斯蘭教的麥加朝聖等,以及要求信眾將某本經書讀多少遍,也可認為是一種禮拜。

禮拜的作用,同樣是強化信眾的宗教意識。人類很容易在反復的練習中,將某種動作、技能、詞彙變成習慣,甚至可以說是在無意識下執行的本能。一般來講,七天即可養成習慣,【周易】中有『七日來復』之說。宗教利用人類的這種本能,要求信眾或准信眾進行禮拜。避免人們在初次接觸後,產生的心靈震撼逐漸淡化。只要在最初的幾個周期能堅持禮拜,就會成為忠誠的宗教徒。

佛教徒朝『聖』

佛教徒朝『聖』

伊斯蘭教徒禮拜

伊斯蘭教徒禮拜

當人做禮拜時,內心必然想到宗教對他的『教化』,重復產生那種對宗教鬼神的敬畏。禮拜做的時間越多,次數越多。一個人對宗教越忠誠。禮拜,就是思維被宗教同化的過程。

有一種說法,為何基督教常出現叛教者,而伊斯蘭教鮮有?主要原因是基督教七天做一次禮拜,而伊斯蘭教是一天做五次禮拜。可見禮拜的次數,與宗教徒的忠誠度如此相關。

食物禁忌

每個宗教都對信徒的生活有要求,尤其體現在食物方面。基督教徒不食血制品,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印度教徒及佛教徒不吃肉。錫克教徒不吃『清真』食品。

西方吸血鬼的傳說,與基督教文化有很大聯系。.jpg

西方吸血鬼的傳說,與基督教文化有很大聯系

這些行為從客觀上講,對於教眾對宗教的認可度,對宗教神話體系和哲學觀念的認知度、忠誠度,似乎並不產生影響。但實際作用是:因為遵循禁忌和行為要求,不斷強化做為宗教信徒的自我意識,從而成為更堅定的信徒。同時,宗教徒也以此相互識別身份,便於同宗教的信徒更快速的聚集。比如佛教徒很容易因為到同一個素食館而聚集,伊斯蘭教徒也很容易到同一個『清真』餐廳而聚集。當大家由於相同的生活禁忌而聚在一起時,必然談起自己禁忌這種食物的理由。此時,即使是一個非佛教徒的素食主義者,也很容易接受佛教徒向其傳播的食素的理論基礎,而皈依佛教。

由於豬沒有汗腺,因此常在泥水中打滾以降溫

由於豬沒有汗腺,因此常在泥水中打滾以降溫。古代兩河流域逐漸沙漠化後,水越來越緊缺。這時,豬的行為讓當地人厭惡,因此形成不吃豬肉的傳統,並在宗教中保留下來。

因此,食物禁忌是宗教組織的必需。禁忌哪類食物,與宗教的理論相關。但也有可能是宗教領袖先根據當時當地的自然環境、風俗習慣甚至是個人好惡,選出禁忌食物後,再補充相應理論。比如伊斯蘭教不吃豬肉,客觀原因是古代西亞原本有豬,但養豬要消耗更多的水。隨著沙漠化,水越來越稀缺,進而使人產生對豬的厭惡感。而豬肉是否潔淨,更應該由現代衛生標準證明。佛教食素,原本是印度地區天氣炎熱,這種環境下,物產豐富,豐富的素食即可滿足人們生活需求,而肉食則很容易腐爛變質。因此,不僅佛教,印度教也崇尚素食。而佛教東傳後,東方四季的變化,使佛教徒最先不得不接受肉食。而當立足中原,接受農耕生活習慣後,又重新食素。藏傳佛教所在地區,由於環境的要求,只能選擇肉食。可見,禁忌何種食物,原本是創教之初,宗教誕生地的環境、文化所決定。

但中國地區畢竟與印度不同,世俗人們並不排斥肉食,甚至還崇尚肉食。比如『肉食者』代指貴族。因此,漢傳佛教的信眾及准信眾常處於一個糾結的狀態。『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正是這種糾結的寫照。今天,佛教徒還設計出許多與肉食外形和口感都相像的『素雞』、『素魚』等菜餚,也是一種糾結而無法『放下』的心態。

素魚

素魚

宗教用語

大型宗教都有自己的專屬用語,基督教的『阿門』,佛教的『阿彌托佛』等。宗教用語與食物禁忌一樣,既是宗教徒強化對宗教忠誠度的方式,又是教眾間相互身份識別的方式。比禮拜、食物禁忌更具普遍性。

當一個人從見面問候,到服飾、生活習慣都與宗教相關時,他接觸的朋友一般也是同宗信徒。交際圈中的人都以這樣的方式生活,很容易形成一個固定的宗教群體。他們深度認同宗教,不允許任何來自內部或外部的質疑。即使宗教在理論、現實中存在客觀問題,他們也會選擇無視,或者為問題找出理由。猶如『皇帝的新裝』般,沒有人能夠道破真相。

宗教的建築、服飾、儀式,是傳播宗教的基礎宗教的禮拜、食物禁忌、用語是強化宗教組織的基礎。若一個宗教徒衣食住行皆與世俗無異,長久以後,很可能忘記自己做為宗教徒的身份,這些都是宗教處世法則的內容。除此之外,每個宗教對教眾在為人處事的方式,生活禁忌等,也有許多細節要求,這方面不再做贅述。

猶太教能延續至今,正是由其嚴格的處世法則所維護。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