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680|回復: 0

[训诂学] 印字甲骨文的写法

[複製鏈接]
蔡氏意学 發表於 2019-11-27 09: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现代人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印』字的本义就印刷,即印制平面性的图案。其实从甲骨文字形看,『印』字最初与印刷毫无关系,因为『印』字最初所指,压根就不是平面性的东西,不是二维的,而是实物,是三维的。

d2371f05153e96cc207076f3c47346b3.jpg

印的甲骨文字形,为手持卩。『卩』即为结绳的右绳。在结绳机制中,结绳是一对完全相同的绳子,主要包括绳结的个数、大小、间距的相同。绳结个数指代标的财产的数量。契约签订后,债务方持左绳,债权方持右绳。因此,其实就是最早的借据,是对债务方责求权、求偿权的凭证。

甲骨文『印』的字形含义就是,手持信用凭据,或者直接说,信用凭据。

很多人不免疑惑,既然一对结绳是完全相同的,又为何有左右之分。

结绳和书契是春秋之前中国所盛行的两种契约的原始形态,结绳最早,书契次之。结绳是一对绳子,书契是一对木片。长期和结绳和书契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流程和机制。其中就是包括在方位上,以债权人为右方,以债务人为左方,以及以债权人为东方,以债务人为西方。

左方右方主要体现在一对结绳和书契在比对时的排列书序,债务人所持的结绳或书契放在左边,债权人所持的结绳或书契放在右边。关于这种摆放顺序,有三方面证据。

一方面是,资料的直接记载。〖礼记·曲礼上〗:『献粟者执右契。』郑玄注:『契,券要也。右为尊。』〖战国策·韩策三〗:『安成君东重於魏,而西贵於秦,操右契而为公责德於秦魏之主。』鲍彪注:『左契,待合而已;右契,可以责取。』

abb7f69f03c420d14c3647c65a8aa6a4.jpg

二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文字含义的记录。在关于『卩』和『卯(此字为卿字去掉中间的部分,输入法打不出,暂用卯代之,本字见上表)』解释中,许慎保留极为重要的信息。

许慎〖说文解字〗:『卩,瑞信也……象相合之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瑞者,以玉为信也。〖周礼·典瑞〗注曰:「瑞,节信也」;「节犹信也」。五玉皆王使之瑞卩』。对许慎说的『象相合之形』,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中说:『盖以卩为符之半体。楚金云:象半分之形。析之为半分,对全体而言则曰相合。』

前面关于玉器的讨论文章中已经指出,所谓的瑞信、瑞玉之类,实质上是玉质书契,是新形态的书契,也是新形态的契约,而且这一新形态的契约主要应用于政治领域,是尧舜至春秋这个期间中国政策政令的发布工具。许慎说卩是瑞信,从基本功能上说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瑞信也是契约,但是把卩字直接等同于瑞信,把瑞信当成卩字的字源,就有问题了。瑞信是玉质书契,主要是玉璋、玉圭之类,从字形上,看不出卩字与玉瑞有关联。尽管左右契或两块玉瑞相合是书契机制和玉瑞的重要机制,但是,把许慎直接把卩字说成是对玉瑞的『象相合之形』,显然是牵强附会。

事实上,卩更只可能是指结绳,而且是结绳之右绳,而非瑞信。前面已经指出,瑞信是新形态的书契,新形态的契约,而书契又是在结绳的基础上所产生。契约符号首先在结绳中产生,此后又在书契中产生。卩字就是在结绳中所产生的结绳符号。进一步说明这一点的是卯(音卿)。右边是卩,而左边则是反转的卩,这样就是一个左右对称结构,其甲骨字形很象两个人相互跪拜。这个字与卿同音,实质上,其字形就是卿字去掉中间部分。

许慎对卯(音卿)字的解释是:『事之制也』。徐灏的进一步补充是:『许以卩为符节之合形。凡官守以符节为信,故曰事之制也』。

卯(音卿)字所描绘的是一对结绳在比对时的摆放形态,而非后来的玉瑞和符节。结绳是契约,是内涵加密机制的,其密码包括一对结绳的绳结的大小,绳结之间的距离等。一对结绳的两根绳是完全一样的,当信用兑现时,代表债务或类债务的左绳的持有者,会对前来求偿和索取的债权人所持的右绳,与其左绳进行比对,查看是否相同。为了更和的比对和检测,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序和规范。这一程序和规范,就是许慎所说的『事之制也』,包括在比对时绳子的摆放形状,以及代表债权的绳子在右,代表债务的绳子在左。

因此,许慎说卯(音卿)是『事之制』实际是指这个字本身,是指其始源结绳的机制本身,而非以符节为工具的政治制度,徐灏的解释是牵强附会。

第三个证据是,以卩为基本结构的其他字例,如上表所列出。以及『左、右』这两个字的义项本身。

综合所有的资料,再使用字形解释的『三通分析法』,可以确认,卩就是结绳的右绳。三通分析法:通义项、通字例、通义理。即所一个字形结构的解释,要对字所有的义项都能解释通,对以该结构为基本结构的所有字例都能解释通,同时,还要符合〖五经〗义理。

『印』的初始含义是以结绳为形态的信用凭据。在现代汉字中,『印』的信用凭据的义项依然存在,只不过由三维变成了二维,由实物变成了图案,即印章、大印。『印』的印刷之义,正是伴随着印章、大印的出现而出现的。最初的印刷就是盖印、盖章。

那么印章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从理论上来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与汉字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是同步的。商周时期尽管有甲骨文、金文,但都是仅应用于祭祀目的,并不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汉字脱离祭祀,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则是『礼崩乐坏』的结果。

随着汉字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政令的发布也逐渐文字化、书面化,替代了此前的玉瑞系统。在玉瑞系统中,圭璋等玉器的作用与书契和结绳等同,也是信用凭据,而政令内容本身则是口耳相传的语言。语言加玉瑞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政令。

当政令书面化后,与文字相配套的书面化的信用凭据,就是印章,天子皇帝的印章叫玉玺。没错最早的印章应该是玉玺。

af006647884361d67913803521dc3167.jpg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一些考古学家看到中国的印章与西亚的印章存在一些联系,而就武断地说,印章在中国出现是西亚印章东传的结果。这是很肤浅无知的。或者在技术上,中国的印章的确受到西亚印章的印象,但是就其信用凭据的本质这一点上,则完全是本土化的,与历史更为悠久的结绳一脉相承。

afd1f836fa32b384399dde72b4d6bcd2.jpg

在基本原理上,中国的印章与西亚的存在质的不同,中国的印章是基于契约的,是个人的信用凭据,而西亚的印章则是基于神学的,在西亚文明中压根没有独立的个人信用一说,因为对他们而言,人是不可信的,唯一可信的是神。唯有神才有真正的信用,人只能依附于神而存在。因此,西亚有印章,而没有个人信用,更无个人信用凭据。

悟空不如丫 發表於 2025-4-12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释"印":从甲骨文看契约信用本义》

"印"字甲骨文作"手持卩"之形,其本义实为上古契约信用之凭证,与后世印刷之义相去甚远。考"卩"字本象结绳之右绳形,乃殷商时期重要信用凭证。结绳制度中,债权方持右绳(卩),债务方持左绳,二者绳结数量、间距完全对应,实为最古之债务凭证制度。此制于《礼记·曲礼》"献粟者执右契"及郑玄注"右为尊"之说可相印证,足见右契(卩)之信用属性。

许慎《说文》释"卩"为"瑞信",段玉裁注引《周礼》"瑞,节信也",皆指向其契约凭证本质。然需辨明者,"卩"非专指玉质瑞信,其源当更早于玉器时代。徐灏《说文注笺》谓"卩为符之半体",正合古代契约"半分而合"之制。甲骨文"印"字所从之"卩",实为结绳时代债权凭证之遗存,后衍化为玉质书契,再演变为玺印制度。

考"印"字演变,其轨迹清晰可循:结绳右契→玉质符节→行政玺印→文字印刷。此演变过程折射出中国古代信用体系的三次跃升:从实物契约(结绳)到权力象征(瑞信),再到行政工具(官印),最终发展为文化传播媒介(印刷)。《战国策》"操右契而为公责德"之载,尤见右契(卩)在先秦政治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今人易惑者,在于结绳既为完全对称之物,何以区分左右?此实源于古代方位尊卑制度。《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载"契券之所合,右契在右,左契在左",郑玄注《周礼》云"右契所以督责",皆表明右契(卩)的主动追索权。这种空间方位编码,正是中国古代"尚右"观念在契约制度中的具体体现。

"印"字本义的澄清,不仅关乎文字训诂,更揭示出中华文明早期信用体系的成熟程度。从甲骨文"手持卩"的会意构造,到后世"印信"连称的语义延续,皆昭示着契约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明乎此,则知今日"印刷"之"印",实为上古信用凭证制度在文化传播领域之延伸与发展。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