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89|回復: 0

[医药临床] 对《伤寒论讲义》的几点看法(上)

[複製鏈接]
沙坡 發表於 2012-2-16 11: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笔者认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供中医类专业用《伤寒论讲义》(梅国强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存在—些值得商榷的学术问题。今摘出其中部分商榷如下。
  张仲景当未曾参考《神农本草经》
  该讲义说“从战国至东汉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出现了一批著名医家,产生了《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一系列重要医学著作,此为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坚实基础。故《伤寒杂病论集》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并说“《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主要根植于《内经》、《难经》、《阴阳大论》等基本理论。药学理论及方剂运用,则得益于《神农本草经》、《胎胪药录》及《汤液经》等”。
  “胎胪药录”四字作为一个书名似有不妥。“胎胪”是一书名,为“妇产科”内容,“药录”二字为一书名,指“本草”。而并《平脉》、《辨证》当为“并平脉辨证”,这是张仲景自己经验,并“平其脉”、“辨其证”也。“汤液”—词,首见于《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指“米汤”。不知何时候转为“药液”的,又是怎么“转”的,而供人们写成了《汤液经》之书的?至于《神农本草经》,其书不见于《汉书·艺文志》。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亦未曾见过《神农本草经》之书。《神农本草经》乃三国之后作品。
  现就《神农本草经》自身文化内容结合当时社会情况考察之。
  1.矿物药列在全书“上、中、下三品”之首,这是当时“服石之风”盛行的反映,魏晋士大夫阶级颇多“服石”者,如何晏等等。
  2.战国末期燕齐—带方士流传过程中演变为“神仙家”,逐渐为道教所接受,故书中充斥了很多“不老”、“延年”、“轻身”、“神仙”等词汇。
  3.避讳。在《黄帝内经》一书里,除“七篇大论”(包括“遗篇”共九篇)为三国作品外,其余篇章在必要时多用“癃”而不用“淋”(不避东汉殇帝刘隆讳),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则全用“淋”而不用“癃”(避东汉殇帝刘隆讳)。至三国时期,又不避“刘隆”讳而“淋”、“癃”同用。如《神农本草经》卷二载:“石龙子……主五癃结邪气,破石淋”,卷三载:“石蚕……主五癃,破石淋”,皆是其例,
  4.“痓”字的出现。《神农本草经》卷—说:独活主“癎痓”,发髲“疗小儿癎,大人痓”,麝香主“癎痓”,牛黄主“热盛狂痓”,石蜜主“诸惊痓”。卷三说:鼠妇主“癎痓”。考《尔雅》、《说文》皆无“痓”字,而“痓”字首见于张揖之《广雅》。《广雅·释诂》卷三下说:“痓,恶也。”《玉篇·疒部》亦说:“痓,充至切,恶也。”是“痓”字从“疒”而训“恶”,其义当为“恶病”。而《备急干金要方》卷五上第三说“夫癎,小儿之恶病也”,故“痓”与“癎”连用为“癎痓”。其“癎痓”—词,亦见于《针灸甲乙经》卷四第—下,彼说“心脉满大,癎痓筋挛,肝脉小急,癎痓筋挛”。至于“癘”在古代虽也称为恶病,然“痓”从不与“癘”连用,是“痓”与“癘”无关也。
  可见《神农本草经》晚出于张仲景时代,张仲景不可能看到《神农本草经》。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时所参考书目自己就列得很清楚,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并未说看过《汤液经》和《神农本草经》,注解时不能说张仲景用了这两书。
  “坐”当作“责”解
  讲义对经文第48条“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句,抄录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两句放在教材上,不加自己对关键字“坐”注释,语意模糊。
  考《仓颉篇》卷下说:“坐,辠也”,郝懿行义疏:“辠,古罪字,《说文》云:‘辠,犯法也。’《墨子·经上篇》云:‘罪,犯禁也。’犯禁为罪,加之刑罚亦为罪。”《广韵·去声·三十九过》说“坐,被罪”,即加之以罪也。在我国古籍上,每有如此用“坐”者,如《脉经》卷八第十五说:“伤于津液,便如烂瓜,亦如豚脑,但坐发汗故也。”《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消渴候》说:“其病变多发痈疽,此坐热气留于经络不引,血气壅涩,故成痈脓。”《汉书·楚元王传》说:“夏候胜坐诽谤系狱三年,免为庶人。”《后汉书·五行四》说:“又邓皇后小人,性行不恒,苟有颜色,立以为后,后卒坐执左道废,以忧死。”皆是其例。坐,罪也。罪,责也。坐、罪、责三字声转可通也。此条“其人躁烦,不知痛处,怎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而“脉涩”,但责之以汗出不彻,故当更发其汗而病愈。
  不可把“痉”和“瘛痓”二病混同
  讲义说:“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之“痓”字为误,当据《脉经》、《玉函经》之文校正作“痉”。此说极是。以仲景时尚未创出“痓”字也。然接着又引《正字通》说:“五痉之总名,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瘛痓”。把“痉”和“瘛痓”二病混为同一,不妥。
  考《说文·疒部》说:“痉,彊急也,从疒,巠声。”《玉篇·疒部》说:“痉,渠并切,风强病也。”强与彊同。《灵枢·热病》说:“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伤寒论·辨痓湿暍病篇》说:“伤寒所致,太阳痓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成无己注:“痓当作痉,传写之误也。痓者恶也,非强也。……痉谓骨痉而不随,痉者强也。《千金》以强直为痉,《经》曰‘颈项强急,口噤,背反张者痉’,即是观之,痓为痉字明矣。”是“痉”乃以“瘛痓”者,《说文·疒部》说:“瘛,小儿瘛疭病也,从疒,恝声。”《伤寒论·辨太阳病篇》说:“剧则为惊瘸,时瘛疭。”瘛,同瘛。《素问·大苛论》说:“心脉满大,癎瘛筋挛。”《针灸甲乙经》载此文作“心脉满大,癎痓筋挛”,则“痓”与“瘛”义通,《神农本草经》卷—说:“发髲……疗小儿癎,大人痓”,杨上善《太素·经筋》说:“在小儿称癎,在大人则称癫”,癫,是“癫癎”之“癫”,与“痓”字义通。是“瘛疭间发”为“瘛痓”之临床特征也。这就造成了项背强急,难以屈伸的痉病和卒然仆地、四肢瘛疭的癫癎分而不清。
  再者,讲义在“[词解]2”中说:“痓”字《脉经》、《玉函经》均作痉,可从。”然查遍手头上“清·光绪癸巳景苏园校刊大字本《脉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9月据光绪癸巳景苏园复宋本影印出版《脉经》、商务出版社1954年12月重印本《脉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12月出版福州市《脉经校释》本”,皆作“痓”,诸本无一作“痉”者。只有《玉函经》作“痉”,也应该写出书的全名《金匮玉函经》才是对的。为了避免误会,更要写明《张仲景金匮玉函经》,因为唐代杜光庭亦撰有一部称作《金匮玉函经》的医学著作。D4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