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0|回復: 2

[中药方剂] 药引子,中药里的"靶向药"

[複製鏈接]
悦读中医 發表於 2020-5-24 19: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导读

临床用药中,我们有时会听到『引经药』一词。何为引经药呢?某些药物对机体某部分有选择性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者特殊的治疗作用,这类药物就是引经药,俗称药引子。临床常用的引经药有哪些?它们作用于哪些部位?我们来看一下张炳厚教授的总结。

中药少了药引子能喝吗?

中药少了药引子能喝吗?

中药少了药引子能喝吗?

治疗疾病,予其定位十分重要。疾病在人体中,发病部位特别广泛,可发病于五脏六腑之某一脏腑,也可发生在不同经络,或发生在里,或发生在表,或上或下,或发生在七窍九道,欲治某处之病,必须使药力达到病所,才能取得良效。方剂中载诸药达病所之药称为使药。

在方剂组成中,即分君、臣、佐、使。使药有两种作用,一是引经报使,二是调和诸药。所讲之引经药,是属前者,又称向导,使用引经药为向导,所谓引经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证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适其至所,是要令药物能够到达病所,即适其病所,这提出了引经报使的问题。又如徐大椿谓之『归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谓向导之师』。

中药学里的君臣佐使理论

中药学里的君臣佐使理论

中药学里的君臣佐使理论

就是说,在中药中,每味药均有其归经,而其中有些药,归经特别专注,引经药往往取用这些归经专注之品。

脏腑、经络、部位引经药 疼痛引经药与随机变法 几种常用中药的药力走向
肝——柴胡、地龙
胆——青皮
心——菖蒲、灯心草
小肠——黄柏
脾——茯苓
胃——石膏
肺——桔梗、杏仁
大肠——白芷
肾——蒺藜、鬼箭羽
膀胱——滑石
心包——钩藤
三焦——连翘
头——川芎
腰——桑寄生
命门——补骨脂
丹田——砂仁
上肢——桂枝
下肢——牛膝
督脉——鹿角类
任脉——龟甲或王不留行
冲脉——木香
带脉——川断
尿道——甘草梢
太阳经——羌活
阳明经——白芷或葛根
少阳经——柴胡
厥阴经——吴茱萸或藁本
全头疼痛——大川芎
前额头痛——香白芷、藁本
两侧头痛——蔓荆子
后头痛——川羌活
瘀血跳痛——三七面、制水蛭
肝阳胀痛——明天麻、双钩藤、生石决明、草决明
痛处发凉——炙麻黄
痛处发热——生石膏
一般头痛——全蝎、蜈蚣、茶叶(清茶或花茶)
剧烈头痛——白花蛇
后背疼痛——香白芷、鹿角镑
骶骨疼痛——菟丝子
尾骨疼痛——金毛狗脊
足跟疼痛——桑寄生
胁少腹痛——炒川楝
少腹抽痛——杭白芍、炙甘草;宣木瓜、细青皮
腰板木感——穿山龙、石见穿
周身肌肉痛——白鲜皮
肌肉风湿痛——鱼腥草
川桂枝——走四肢
桂枝尖——四肢末
干桑枝——走上肢
苦桔梗、炙升麻、醋柴胡、炙黄芪——向上
炒枳壳——向下
秦艽——向左
当归——向右
瓜蒌皮——走胸前
薤白头——走胸后
生黄芪——走表
牛膝——引血下行

虎杖——走下肢
鹿角镑、羌独活、香白芷——走脊柱、后背
净桃仁——祛局部之血瘀
南红花——祛全身之血瘀
干荷叶、干荷梗——升脾气
广藿香——降胃气
广佩兰——升脾气
北细辛、川木通(药对)——走下肢外侧(气分)
怀牛膝、大川芎(药对)——走下肢内侧(血分)
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蔓荆子、茺蔚子独升。

学习过这些引经药,太涨知识了!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3-26 2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引经药之枢要》

夫引经药者,犹兵家之向导,医门之舟楫也。其理本于《内经》"适其至所"之旨,徐灵胎更以"归经无泛用"阐其奥义。盖人体经络纵横,病邪所客各有攸处,非引经报使,则药力难达窠臼。

张炳厚教授所辑引经药,实承古法而彰新用:
太阳经用羌活、藁本,如旌旗指背;
阳明经取升麻、白芷,似钥启颜面;
少阳经使柴胡,犹枢转胁肋;
太阴经选苍术、葛根,类梯升脾肺;
少阴经投独活、细辛,若烛照肾窍;
厥阴择吴茱萸、川芎,宛舟济肝脉。

今人或有疑:"去引经药犹弃舟楫而欲渡江"。然《伤寒论》桂枝汤啜粥助汗,非药引而胜引经,此示我辈:引经非必拘于草木,食饵、经络皆可为引。譬若牛膝引药下行,非独恃其性,更借其形似膝胫之象;桔梗载药上浮,既秉轻扬之质,复合"舟楫"之喻。

故用引经药者,当参三要:
一察病位之经络分野,
二辨药物形性之偏胜,
三究方剂君臣之配伍。
昔李东垣制补中益气汤,以升麻、柴胡为引,非惟升举,实令全方药力如雾露之溉,此即"引经不夺主,向导不僭位"之妙。

至若今言"靶向",古谓"报使",中西虽殊理,其致一也。然中药引经之妙,更在借天地生成之性,循人身自然之道,此非机械靶向所能尽诠。学者当于《本草纲目·序例》"十二经引经报使"篇细参之。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25-3-28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引经药之枢要》

引经药者,乃中医方剂学"使药"之精微体现,其理法渊源可溯至《内经》"适其至所"之训。张炳厚教授所论,实承岐黄遗绪,阐发"归经向导"之奥义。

考其本质,引经药具双重枢机:一者如《素问》所言,导诸药气机直达病所,犹兵家之斥候;二者调和君臣佐使之性,使方剂成"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之制。徐灵胎"归经络而无泛用"之喻,正谓此道。

临证常用者,如太阳经用羌活、阳明经升麻、少阳经柴胡,此三阳经之引也;少阴经独活、太阴经苍术、厥阴经青皮,此三阴经之导也。更如桔梗载药上浮、牛膝引血下行,皆显"靶向"之妙。然须明辨:引经非独增药效,实为调畅气机升降出入之枢键。

今人疑"药引可缺否",实未解"使药"真谛。《伤寒论》桂枝汤啜粥助汗,即经典药引之例。若弃引经不用,犹遣舟楫失舵,虽具众药,难达病所。然亦不可执泥——辨证精准时,草木金石自具归经之性;病机复杂际,则需引经为媒。此即"有是证用是药,有是机用是引"之要诀。

学者当参《本草纲目》"十二经补泻用药"篇,更验之于临证,方知引经非徒具"向导"之名,实为贯通理法方药之纽带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