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29|回復: 0

春秋繁露中的儒家无为而治什么意思?

[複製鏈接]

原题|孙占卿:从《春秋繁露》看儒家的“无为之治”

摘要:与道家一样,儒家的『无为而治』主张也要求『法天』,但两家对『天』的理解却不同。在道家看来『天』无情无欲,儒家则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延章案:道家的天是自然的天,儒家的天是人文的天,人文的天=法自然的天而得的符合人情的天,因此政治统治『法天』就是要仿效天道,实践爱人、养人之德性。在这一原则下,政治秩序不仅规范民的德行,更要规范君王的德行,相对而言,人民的『恶』应该受到宽容和教导,而君王的德性却关乎其合法性。董仲舒认为政治活动中,作为政治秩序象征的君王其权威不可分割,但其治理权却应该被分配到官僚体系中,以防被滥用。

关键词:董仲舒;〖春秋繁露〗;无为之治;儒家政治

今天我们习惯地把『无为之治』归于道家,但客观地看,无为之治是先秦政治理念的『共法』。如〖论语〗中孔子就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而〖韩诗外传〗所记颜渊所言,并得到孔子赞赏的『君绥于上,臣和于下,垂拱无为,动作中道,从容得礼,言仁义者赏,言战斗者死,则由何进而救,赐何难之解』1,按照今天的标准,显然可以归入道家了。这大约与先秦诸子对天道无为的一致认知有关。因此,至如『君逸臣劳』也并非黄老一派之术1,而是秦汉儒家也持有的观点。但儒家的『无为之治』思想显然与道家不同,具有明显的『儒家性格』,先秦儒家对无为之治的论述侧重理念,这或许是与当时缺乏明确的可以言说的政治对象有关。

董仲舒认为:『〖春秋〗记天下之得失,而见所以然之故。甚幽而明,无传而著,不可不察也。夫泰山之为大,弗察弗见,而况微渺者乎?故案〖春秋〗而适往事,穷其端而视其故。』〖春秋繁露〗通过解读春秋,品评政治,较为系统地呈现出儒家『无为之治』的政治思想体系2

一、儒家政治学的基调:仁爱而无为

如果说道家是系统性地反对秩序设计,无为而自然,儒家则强调天道的根本品格是仁爱延章案:就是仁义,而非仁爱,仁爱而无为。道家的无为强调无行动,儒家的无为强调勿伤害。

『〖春秋〗明得失,差贵贱,本之天』〖春秋繁露·重政〗,在董仲舒看来,孔子作〖春秋〗就是要本天道,为政治立法。董仲舒指出『圣者法天,贤者法圣,此其大数也。得大数而治,失大数而乱,此治乱之分也。所闻天下无二道,故圣人异治同理也』〖春秋繁露·楚庄王〗,儒家的政治信念来自对天道的遵循,天道无二,政治正义也没有其他理路。因此,董仲舒在回应『王者必改制』时,指出王者改制改变的是正朔、服色,而『若夫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亦何改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春秋繁露·楚庄王〗

天道揭示了仁爱而勿伤,积极而无为的政治理念。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在孔子看来,天道一体两面,具有两个基本的德性。一是养民,这是天道作为行动总体的品德,上天有好生之德,因此四时有序,万物生养;二是无为,这是天道整体的性格,即上天养育万物,却不易万物,不干涉事物的生长发生。因此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董仲舒解释说:『言其主尧之道而已。此非不易之效与?』〖春秋繁露·楚庄王〗认为『〖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春秋繁露·玉杯〗是不易之王道。

政治的初衷在于除患。『至意虽难喻,盖圣人者贵除天下之患』〖春秋繁露·盟会要〗,在儒家看来,政治成为人类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因为其能『免除苦难』。因此能否使百姓免除苦难是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标准。

天下者无患,然后性可善;性可善,然后清廉之化流;清廉之化流。然后王道举,礼乐兴。〖春秋繁露·盟会要〗

因此儒家传说中的圣王核心事迹都是拯救百姓,如有巢氏、燧人氏等3,这是与儒家的天道认知一脉相承的。孟子认为周之先祖宁可丧失君位不愿让百姓蒙难的品德,是其『后世子孙必有王者』〖孟子·梁惠王下〗的根本;而汤武革命的合法性则在于其为百姓带来的解除苦难的恩泽,『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孟子·梁惠王下〗;如果统治者不但不能为百姓免除苦难,甚至成了苦难的制造者,则杀之不为弑君。『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二、政治的合法性:法天养民

与道家整体性的无为相比,董仲舒认为无为主要是指君德。

道家的无为是整体性基调,君王无为,百姓也要无为。因此君王固然要『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百姓也要『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百姓也要『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

儒家认为君王是天道落实在人道的代表。董仲舒指出:『天高其位而下其施,为人主者,法天之行。』人道与天道的关系类似柏拉图所讲的『分有』,人道是天道仿效者,而君主与天下的关系,类似于上天之与万物的关系,『为人君者居无为之位,行不言之教,寂而无声,静而无形,执一无端,为国源泉』〖春秋繁露·保位权〗

1、安民而王

儒家的『仁政』学说强调君对民的义务,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上下关系之形成的前提是君主有德,能养民。这并非是儒家独有的,如管子就有『予之为取』的说法,而『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更是明确将百姓的养育问题作为政治秩序的逻辑起点。养民是政治统治合法性的根本依据。养民是要让百姓得到平安生活,是统治者的基本任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董仲舒一脉相承了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

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

天道有恒,君主要谨奉天道,不妄为。君王守天道则天授之君位,虽尧舜不可擅移;逆天道则天夺其位而亡。儒家讲王道,多举〖诗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4,但并非是一种专制主义的姿态,董仲舒指出:

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独身者,虽立天子诸侯之位,一夫之人耳,无臣民之用矣。如此者,莫之亡而自亡也。〖春秋繁露·仁义法〗

显然,从『仁者爱人』的角度,君主爱人的心志和能力是其作为『王』的合法性标准。

其次,君主应有敬畏天命、敬畏生民之心。『春秋之论事,莫重于志』5,从君主之心论政是儒家的传统,如孟子就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董仲舒指出上天有生民之德,君王作为天道在人间秩序中的代表,其职分在于安民,『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春秋繁露·王道〗

第三,针对家天下的政治模式,董仲舒指出血统并不是君位合法性的来源。君若妄为就失去了合法性。

桀纣皆圣王之后,骄溢妄行。侈宫室,广苑囿。……周发兵,不期会于孟津者八百诸侯,共诛纣,大亡天下。〖春秋〗以为戒,曰:『蒲社灾。』〖春秋繁露·王道〗

董仲舒认为君主是代天掌管天下的,一旦其政令得不到人民的拥护了,其合法性就丧失了。

君也者,掌令者也,令行而禁止也。今桀纣令天下而不行,禁天下而不止,安在其能臣天下也?果不能臣天下,何谓汤武弑?〖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

既然不能令天下信服,也就不是天下之君主。董仲舒进一步阐发了孟子『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的观点,指出君主罔顾安民之责,自然会失去天道眷顾,招致改朝换代,『故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周无道而秦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

2、节民之欲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孟子·梁惠王上〗

当民收到君提供的安定生活待遇后,君民之间开始形成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因此,儒家的治民之术主要是礼乐教化。

首先,宽容对待现实中的人性之恶。董仲舒从人性的现实情况出发探讨治理。

今善善恶恶,好荣憎辱,非人能自生,此天施之在人者也。〖春秋繁露·竹林〗

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体之可肥臞,而不可得革也。是故虽有至贤,能为君亲含容其恶,不能为君亲令无恶。……事亲亦然,皆忠孝之极也。非至贤安能如是?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耳。〖春秋繁露·玉杯〗

人性之善固出于天命,恶亦出于天命,作为政治秩序的主动者和组织者,君主不能因此厌恶人民,或者视而不见,应该实事求是地『含容其恶』而行教化。事实上先秦儒家一直有宽容对待百姓品格的理念,但对实际政治活动中如何对待客观的人性之恶,多语焉不详,是由于孔孟主要是对士大夫立言。董仲舒认为泛泛地说性善、性恶没有意义,需要从行动的『发动处』看,他对孟子『性善说』和善的标准做了分析和推进。

性有善端,动之爱父母,善于禽兽,则谓之善。此孟子之善。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乃可谓善。此圣人之善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董仲舒指出:以善的最高标准衡量人,很难有善人;而将人之异于禽兽者作为人性之善,也不妥,应该将其可能为善的那种动机作为人性之『善端』。因此,既能解释现实之恶,也能引导潜在之善。

其次,君主应该宽容待民,严谨律己。董仲舒指出治理矛盾主要是统治者对仁义的理解不对造成的。〖春秋〗所倡导的治理,无非是治人和自治。

〖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春秋繁露·仁义法〗

仁义之治,仁是对人的,讲爱;义是对己的,讲正。『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春秋繁露·仁义法〗。反映了儒家关于政治治理的基本逻辑,『正己而后正人』6,因此政治治理中,对民要宽以爱,对自身要严而正。

再次,善用百姓人性之善恶转化为治理制度。董仲舒提出百姓有欲不仅是客观的,也是治理手段得以建构的凭借。『民无所好,君无以权也。民无所恶,君无以畏也。无以权,无以畏,则君无以禁制也。无以禁制,则比肩齐势而无以为贵矣』〖春秋繁露·保位权〗。政治活动的组织正是借此建立起来的。『设官府爵禄,利五味,盛五色,调五声,以诱其耳目,自令清浊昭然殊体,荣辱踔然相驳,以感动其心,务致民令有所好。有所好然后可得而劝也。既有所劝,又有所畏,然后可得而制』 〖春秋繁露·保位权〗。因此,『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使之敦朴,不得无欲。无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春秋繁露·保位权〗。但董仲舒提醒君主,制度设立过犹不及。『所好多则作福,所恶多则作威。作威则君亡权,天下相怨;作福则君亡德,天下相贱』〖春秋繁露·保位权〗

三、政治的运作:共治而独威

1、君臣分职而治

董仲舒指出『君人者,国之元,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端也。失之豪厘,驷不及』,建议『故为人君者,谨本详始,敬小慎微,志如死灰,安精养神,寂寞无为』〖春秋繁露·立元神〗。君主作为最高政治权威,应该对权力保持足够的敬畏和谨慎,因此君主的政治权力通过官僚体系来推行。

首先,君阳臣阴的『君臣分职而治,各敬而事』职分分工。君主对天道负责,官僚体系对君主负责,君臣是一对阴阳关系。君为阳,『为人主者,法天之行』,负责道德和政治的价值,『外博观,所以为明也;任群贤,所以为受成;乃不自劳于事,所以为尊也;泛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仁也』。臣为阴,『为人臣者,法地之道。……常竭情悉力而见其短长,使主上得而器使之,而犹地之竭竟其情也』〖春秋繁露·离合根〗。在君臣关系中,君是主动者,『因国以为身,因臣以为心。以臣言为声,以臣事为形』官僚体系如同君主的肢体,负责响应、完成君主的决策,在权力运行时『有声必有响,有形必有影。声出于内,响报于外;形立于上,影应于下』〖春秋繁露·保位权〗。最终实现『上下相制使,则百官各得其所。形体无所苦,然后身可得而安也;百官各得其所,然后国可得而守也』〖春秋繁露·通国身〗

其次,君居阴而为阳,臣居阳而为阴,『功出于臣,名归于君』〖春秋繁露·立元神〗的名分责任归属。

为人君者,其要贵神。神者,不可得而视也,不可得而听也,是故视而不见其形,听而不闻其声。声之不闻,故莫得其响,不见其形,故莫得其影。〖春秋繁露·立元神〗

尽管君权借助官僚体系运行,但董仲舒强调君权必须是『隐形的』,君『内深藏,所以为神』,臣『暴其形,出其情以示人,高下、险易、坚耍、刚柔、肥臞、美恶』。因此君主决策而隐身,臣执行以『示人』『是故〖春秋〗君不名恶,臣不名善,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臣之义比于地,故为人臣者,视地之事天也。为人子者,视土之事火也』〖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这种机制设计的好处在于:

一是为维护皇权的权威性。『莫得其影则无以曲直也,莫得其响则无以清浊也。无以曲直则其功不可得而败,无以清浊则其名不可得而度也』〖春秋繁露·立元神〗。官僚体系不仅是君权的行使者,同时也是责任承担者,给君主保留进退的余地。

二是为维护君权的神秘性。『所谓不见其形者,非不见其进止之形也,言其所以进止不可得而见也。所谓不闻其声者,非不闻其号令之声也,言其所以号令不可得而闻也』〖春秋繁露·立元神〗。因为无法窥测,也就无法轻易觊觎。

2、君权威不可共

儒家一直反对君权被分割,认为这是政治败落之根由。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

儒家承认就具体的政治统治而言,是存在统治集团的,如孟子回答齐宣王时就说卿有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前者属于统治集团内部,具有分享权力的机会,后者则类似今天的职业经理人7

董仲舒认为君权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是政治统治秩序的根本,『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春秋繁露·保位权〗

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君之所以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德共则失恩,威分则失权。失权则君贱,失恩则民散。民散则国乱,君贱则臣叛。〖春秋繁露·保位权〗

与孔、孟相比,董仲舒所处的统一王朝政治复杂程度更高,因此对君权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要求也就更高。

君权的权威还体现在对官僚体系的监督、赏罚权。董仲舒指出尽管从理论上官僚体系与君主之间是『主被』的关系,但仍然存在执行不力等问题。

响有清浊,影有曲直,响所报非一声也,影所应非一形也。故为君虚心静处,聪听其响,明视其影,以行赏罚之象。其行赏罚也,响清则生清者荣,响浊则生浊者辱,影正则生正者进,影枉则生枉者绌。擥名考质,以参其实。赏不空施,罚不虚出。〖春秋繁露·保位权〗

通过监督、赏罚,君权实现了运行上的闭环,同时也强化了自身的权威。

四、治国在崇本

董仲舒将政治秩序的来源归结为天地人三个方面:『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春秋繁露·保位权〗在他看来,伦理纲常是天道所命;衣食安居是地之所产;礼乐制度是人之所设。若无三者,人就回到野蛮社会,『则民如麋鹿,各从其欲,家自为俗。父不能使子,君不能使臣,虽有城郭,名曰虚邑』

老子云:『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孟子也说:『为政不难。』〖孟子·离娄上〗治国是非常复杂的政治活动,但其根本原则却往往并不复杂。董仲舒指出君主治理不能依靠『峻刑重诛』,而应回到政治秩序的来源处求解。

如今,政治经济生活的根本秩序早已被现代大规模、多元化的知识生产所遮蔽,政治理论层出不穷,治理技术日新月异,沙上筑塔终无益。讨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我们实在有必要回到先圣前贤思考的起点,重新反思:我们的先民是为何走进政治的。


参考文献:
1 王中江.黄老学的法哲学原理、公共性和法律共同体理想——为什么是『道』『法』的统治J.天津社会科学,2004(4):136-144.
1〖韩诗外传·卷七〗。类似说法在儒家经典中并不少见,如〖孟子·离娄上〗中也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2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自序』说:『〖繁露〗非完书也。而其说〖春秋〗者,又不过十之五六。』但总体而言,〖春秋繁露〗整体是基于对〖春秋〗的解读和发挥。
3 参见〖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章,后韩愈的〖原道〗做了进一步发挥。
4 语出〖诗经·小雅·北山〗,但在儒家系统中『天下』『国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孟子以前讲王道主要是一个文化概念,如孟子讲『地方百里可以王』,大一统王朝建立后,王道的概念就和国家混同了。
5〖春秋繁露·玉杯〗,同篇又云:『〖春秋〗之好微与?其贵志也。』
6〖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7〖孟子·万章下〗。顾炎武关于肉食者与匹夫的责任区分参见顾炎武〖日知录·正始〗正是源于孟子。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