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53|回覆: 0

[中國正能量] 中國文化為何重國輕家

  [複製連結]
蔡氏意學 發表於 2020-6-1 16: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美國指使加拿大非法拘禁孟晚舟事件,其實反應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

美國人看中國,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完全從自己的文化邏輯出發,認定任正非的女兒是重要籌碼,為救女兒,任正非,乃至中國會做出一些妥協,因此指使加拿大抓了孟晚舟。

而中國文化中,恰恰與西方文化相反,以國家為神聖,國家尊嚴和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為了捍衛國家利益,個人,任何個人,都願意獻出生命。同樣,為了國家,子女的生命同樣可以犧牲。

在重要性排序上,由高到低,中國文化的排序是:國家、家庭、個人。西方,尤其是美國,恰恰相反,是:個人、家庭、國家。

9481778a80c3d2f67acb3f9eea138ca3.jpg

西方缺乏中國式的以國家為神聖的觀念,甚至相反,以國家為邪惡。一提國家,現代西方人首先想到的是集權專制。譬如,美國人非常敵視國有企業,不僅對中國的如此,對他們自己的也如此。

現代西方所謂的民主制度,正是以國家、政府為邪惡的基礎的,想法設法對政府的權力進行肢解和限制,無論三權分立,還是直接到個人的選舉,都是如此,也被稱之為憲政。說什麼絕對的權力必然產生絕對的腐敗,把權力關進籠子云雲。

中國以國家為神聖,將國家利益視作最高利益,同時,捍衛國家的獨立,包括國家決策的獨立,也都具備崇高意義。因此,中國文化絕不會允許肢解作為國家代表的政府的獨立決策權,絕不會搞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來肢解和實質上限制自己的國家。

如果,單純地說國家、家庭、個人之間排序,就會掩蓋實質性問題,中西的排序之所以相反,根源在,個人、家庭、國家的具體內涵,在中西是根本不同的。

在中國固有文化中,即儒家文化中,人的本質在心,心是抽象的思考器官,即孟子說的『心之官則思』。或者說,心是對思考活動的抽象,是思考活動的主體和發出器官。這樣,心實質就是就是思考本身。性則是心的屬性。

也就是說,儒家認為,人的本質在心性,即在思考、認知,人是一個心性主體、思考主體。

同時,人在做思考時,存在固有的判斷傾向、選擇傾向,即思考功能具備內在的穩定的基本屬性,這個就是性,也是義理、道義。這就是『宋明理學』所說的『性即理』、『心即理』。

每一個人的本質在心,每一個人都有心,而心又有着相同的結構和屬性,這樣所有的心便有共同的思考傾向,包括判斷傾向和選擇傾向,存在共同判斷,即共識。這就是孟子說的『心之同然』。

『心之同然』有兩層含義。一是人心會有共同判斷、意見,即共識。

二是,人心存在共同的基本結構、基本屬性。這就是孟子總結的『心之四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對應着外在的仁、義、禮、智,即外在的仁義禮智的行為,都是由內在心之四端所發出。

是人都有這四種心,因此心之四端也是人心四種基本屬性。西漢時又被加了一個信,構成仁義禮智信,被說成是五常之性,與三綱一起,構成三綱五常。

因此,孟子的心之四端,既是人心,又是義理、道義,是人心和義理的合一、統一。所以,孟子又說:『心之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宋明理學說『心即理』、『性即理』則是進一步的闡發。

既然人都有心,心有又都有相同結構和屬性,能夠形成共同的判斷,達成共識,即建立義理、道義,那麼人與人相處的方式就是,相互尊重對方的心,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基於誠意,通過協商達成共識,然後基於共識進行合作、交往、交易。

這種方式被孔子總結為『仁』。『仁』的字形就是二人,即二人如何建立良好關係。社會是由所有的人際關系所組成,而所有的人際關係的基本單元就是二人關係,就是仁。因此,仁不僅是二人關係模型,也是整個社會的人際關係模型。

這樣,個人、二人、國家、天下,就在心性、道義的基礎上形成統一。因此,【大學】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格物』就是就是做事,就是與人發生接觸,建立共識,達成合作。建立共識,達成合作就是『格物』。『格』是正、至,『物』是確定的共識。『致知』就是在格物的過程中學習。『誠意』就是不虛偽,在與人協商的過程中,既然誠意地表達自己,同時也要誠意地理解對方,每一次表達都是誠意的。『正心』就是通過前面的『格物、致知、誠意』。而形成正確的思考、思維模式,也是獨立的思考模式,能夠排除外物的干擾。

既然,人心的基本屬性是『心之同然』,義理、道義的基本屬性也是『心之同然』。因此,檢驗『正心』和義理、道義的基本標準就是能夠獲得同然的範圍,獲得認同的範圍。同然的範圍越大,被認同的範圍越大,正心和義理、道義的水平也就越高。

因此,中國非常崇尚『統一』、『大同』,就是天下所有的人都達成了共識,這樣整個天下都是相同的,成為一個『一』。『天下為公』也是這個道理,這樣『統一』、『大同』、『公』在中國文化中就具備最崇高的價值,獲得神聖性。

中國文化中之所以認為加家庭比個人重要,國家又比家庭重要,就是基於人心而言,基於義理、道義而言,範圍越大,同然的程度就越高,『正心』、道義的程度就越高。

實際上,在【大學】中,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後是國,國後是天下,即全世界、全人類。

因此,中國文化中的國家、天下,其實質內涵都是義理、道義,即【大學】所說的『國不以利為利,而以義為利』。

既然人的本質在心,在義理、道義,人生的意義也就是踐行和捍衛心性的獨立和自由,一旦這種獨立和自由遭到破壞,人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去捍衛。這就是孔孟所說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道義比人生命更重要。

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不惜犧牲生命去報效國家的概念,即精忠報國的思想,以及忠孝不能兩全的思想,舍小家顧大家的思想。

然而,西方文明是沒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心、義理等這些概念的,他們對人的理解也就與中國截然不同。

由於西方沒有意識到人是一個獨立的心性主體、思考主體,因此就一直處於心性依附狀態。現代之前,依附與宗教,更準確地說,是依附於神。進入現代,儘管推翻了上帝,但是,心性依附的狀態依然沒有改變,只是依附的對象發生了改變,由此前依附於神,變成現代依附於科學的知識體系,依附於民主程序,甚至依附於財富、資本。

但是,現代西方人最依附的就是財產,他們基於此構造出了財產權,簡稱產權。現代西方文化認為,人的本質在權力,而權力的核心在產權,人就是一個產權人。所謂的獨立和自由,都是基於權力的、產權的、財產的。

權力、產權,已經構成現代西方的基本思維方式,他們嚴重的個人、家庭、國家,都是基於權力的、產權的。

現代西方認為,權力本來是屬於個人的,政府的權力來自個人權力的轉移,或者說是對個人權力的剝奪。也就是說,權力的總量是一定的,政府和個人之前是一個權力的零和博弈,政府的權力越多,個人的權力就越少。

由於,很多事情個人無法解決,需要政府來出面,這樣,個人就簽訂一個契約,自願將自己的權力轉讓給政府。但是,政府在執行權力的過程中,必須遵守契約,為獻出權力的個人群體服務,否則人們也可以收回權力。這就是盧梭等人的『社會契約論』。

同時,由於沒有道義概念,西方就沒有出現世俗化的道義國家、道義政治概念。在現代之前,唯有宗教能夠提供准道義的理念和秩序。中世紀的世俗政府就是封建領主,他們眼中只有自家私利,而沒有道義、正義。

領主們憑藉基於暴力的特權,控制了土地,耕種土地的農民則是高度依附於土地的,從而高度依附於領主,而沒有獨立生產和生活的權力。

現代西方國家邪惡、政府邪惡的觀念,就是直接來自對中世紀封建領主政府的印象。

因此,在現代西方,真正的權力主體、產權主體就是個人,而國家、政府則是天然具備邪惡性、專制性,但是又不能沒有政府,沒有國家,因此,現代西方的國家形態是主權國家,其基礎是利益。儘管中國也採用了主權國家之外形,那是歷史悠久的道義內涵依然存在。

由於,西方的國家是基於利益的,個人也是基於利益的,個人和國家之間又有不同的利益集團,最主要的是政黨。每個人的利益訴求不同,每個集團的利益訴求也不同,因此,西方也就無法形成中國式的基於道義的大統一。

甚至相反,他們懼怕全國式的統一,因為缺失道義,那樣將意味一個掌權人,或者說統治者對其他利益主體的專制和利益剝奪。

概而言之,究其實質而言,西方,尤其是美國,有私人,而無國家,有資本,而無政府。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抓捕大資本家的子女,他首先考慮的絕非國家利益,絕不會為國家而犧牲自己的子女,而一定全力救助。

美國抓捕孟晚舟,就是基於這種文化邏輯。

顯然,他們失算了。任正非表示,華為不會犧牲民族的利益去換取孟晚舟的自由。他甚至說,已做好此生再也見不到女兒的準備!

不僅任正非,就是權力更大毛主席,也毅然決然地將自己年輕的兒子送上抗美援朝的戰場,並犧牲在那裏。這都是美國人無法理解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