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面部是大家非常注重的地方,每个人都希望以良好的面容示人。一旦面部出现问题,如痤疮、红斑等,就会让人非常忧心,总想着要尽快解决。面部出现问题时,去医院就诊才是正确的选择,切莫自己胡乱尝试一些方法。熊继柏教授是如何帮助患者解决这些问题的呢?下面3则医案中有答案。 一、面部红疹 李某,女,30岁。 初诊(2004-09-03):诉颜面部不明原因发痒疹1月余,近日来面部发红,并觉面部灼热,同时感觉咽喉部哽而多痰。诊见两颊及额部皮肤潮红,散在分布粟米大小丘疹,红斑境界不清楚,皮肤少许脱屑,咽部发红,舌红,苔薄白滑,脉滑略数。 辨证:湿热夹痰。 治法:清热解毒,祛湿化痰。 主方:四七汤合五味消毒饮。 法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0g,苏梗10g,浙贝30g,连翘15g,银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野菊花10g,蝉蜕10g,牛蒡子10g。7剂,水煎服。 并嘱其慎用化妆品,忌食辛辣食物。 二诊(2004-09-29):诉服药后面部丘疹减少大半,瘙痒减轻,灼热感消失,红斑消退少许,咽部痰哽之状消失。诊见面部丘疹减少,仍留有一些紫红斑点,舌红,苔薄黄,脉数。拟消风败毒散加味。 连翘20g,天葵子20g,三棱6g,莪术6g,炮甲10g,栀子10g,黄芩10g,防风6g,赤芍10g,黄柏10g,木通8g,天花粉10g,牛蒡子10g,滑石20g,蝉蜕10g,当归尾10g,丹皮10g,土茯苓30g。10剂,水煎服。 三诊(2004-10-20):患者面部丘疹仍有少许,紫红斑有所消退,仍散在分布紫红斑点。近日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滑略数。拟上方加大黄,服10剂后病愈。 按:面部发红色丘疹、瘙痒,中医认为多由风热之邪所致。『风盛则痒』,初起时伴有咽中哽塞夹痰之症,舌苔薄白而滑,显为夹痰之候,故用四七汤加味。待结痰已去,改用消风败毒散治之,清热疏风,凉血活血,则疹退斑消。 二、面部斑块 王某,女,54岁。 初诊(2004-10-15):诉20年前面部开始生斑,初起仅有少量,且色淡,现越发严重,7年前即停经。现症:面部发明显斑块,色青紫,伴精神疲乏,皮肤干燥,大便秘,舌紫,苔薄白,脉细。 辨证:气血亏虚,脉络瘀阻。 治法:补气益血,活血通络。 主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g,桃仁10g,红花3g,赤芍10g,当归尾10g,川芎6g,丹参30g,鸡血藤30g,肉苁蓉30g。10剂,水煎服。 二诊(2004-11-03):诉大便秘稍缓,近日脱发,舌紫,苔薄黄,脉细。拟原方加首乌片、黑芝麻,再进10剂。 三诊(2004-11-12):面斑明显减少,青紫色已渐退,脱发亦减,仍便秘,近日复行月经,其色较暗,精神疲乏,舌紫,苔薄黄,脉细。改拟玉烛散加味治之。 熟地15g,白芍15g,当归10g,川芎6g,生大黄5g,西洋参片10g,丹参30g,鸡血藤30g,肉苁蓉30g。15剂,水煎服。 四诊(2004-11-26):面斑大减,面部青紫色已基本消退,大便转正常,脱发亦止,但觉手足冷,舌紫,苔薄黄,脉细。仍拟补阳还五汤加减再进10剂。 黄芪30g,桃仁10g,红花3g,赤芍10g,当归尾10g,川芎6g,丹参30g,鸡血藤30g,制首乌片15g,火麻仁20g。10剂,水煎服。 五诊(2004-12-17):面斑已减90%,大便稍秘,舌苔薄黄,脉细。见病已大愈,故以补阳还五汤丸料1剂,善后收功。 黄芪100g,桃仁40g,红花20g,赤芍40g,当归尾40g,川芎30g,丹参60g,鸡血藤60g,制首乌片60g,火麻仁60g,甘草20g。碾末蜜丸,如黄豆大,每日服60粒,早、晚分服。 按:本案患者属素体气虚之人,『气为血之帅』,气虚则不能推动血液的运行,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却濡养。阻于面部则出现面斑,肌肉失却濡养则皮肤干燥,肠道失却濡养则便秘等。故借以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治之,补气活血通络,疗效甚佳。可见,中医治病贵在辨证论治,因证选方。 三、面部痤疮 面部痤疮多由肺胃火热上犯所致 李某,女,36岁。 初诊(2005-06-12):患者有面部痤疮病史10年余,初发时常在面颊、额及下颏等处出现散在粟米及绿豆大小的隆起皮疹,月经来潮时更甚。曾用抗生素对症治疗,效果不显。目前面部散布粟米大小红色丘疹,伴有面部皮肤瘢痕色素沉着,胃纳可,大便秘,月经量少、色黑,且每于经前即重,时觉面部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辨证:瘀热痤疮。 治法:祛瘀清热解毒。 主方:加减消风败毒散。 炮山甲10g,酒大黄6g,紫草10g,连翘15g,栀子10g,黄芩10g,黄柏6g,防风6g,赤芍10g,天花粉15g,木通6g,牛蒡子10g,滑石15g,蝉蜕10g,甘草10g,当归尾10g,丹皮10g。10剂,水煎服。 并嘱其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热物,忌饮酒。 二诊(2005-06-23):上方进后面部皮肤紫暗有所好转,皮肤丘疹减少,大便仍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数。续以上方加减治疗。 栀子10g,连翘20g,黄芩10g,防风6g,赤芍10g,黄柏10g,木通6g,牛蒡子10g,滑石15g,蝉蜕10g,甘草10g,当归尾10g,丹皮10g,车前子10g,紫草10g,酒大黄6g,人工牛黄10g,炮山甲10g。10剂,水煎服。 随访,患者面部皮疹消退,留有局部皮肤色素沉着,痤疮至今未发。 按:面部痤疮,多为肺胃火热上犯所致,然若面部起痤疮而见瘢痕者,多属瘀结,治当泻火祛瘀。加减消风败毒散乃祛瘀清热解毒之剂,方证相符,用之取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