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78|回復: 2

[国学学习方法] 大学生如何应用中庸自我管理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0-6-16 11: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知乎上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谈中庸之道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阐述?

中庸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中庸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中庸之道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回答如下:

所谓自我管理,其实就是『修身』,修身就是养性,这个性,在中庸看来就是心性,心是人的意识所在,而人与外界的联系,与心有关,却又不以自己的心为转移,所以先贤最注重的是一个人的心性修养。

心性修养,在不同的学派里,观点大异甚至相反。比如法家要求用外在的东西来约束;道家讲究『惹不起还逃不起吗』这样的;医家主张从身体平衡来修养,毕竟身体不好,人的精神确实会有大不同;墨家讲『大爱』,不管谁,我张开怀抱去爱你;宗教的话就不讲了,宗教人士在心性认知上比较弱智,还自以为高明;儒家对心性的主张是比较合适的,毕竟也经过了几千年的验证。

儒家讲纲常,讲中庸,都不离一个字:『义』。有人说儒家的核心应该是仁,我讲的这个义,和仁义礼智信这五常里的义,内涵不太一样,五常里的义,是人的一种品性,而我讲的这个义,与利相对,互为阴阳的,也可以解读为义理。这个义,是一切纲常道德的核心机要,没有义,就什么纲常都不存在。比如,你讲仁,人人都有仁性,但是,人们会在心性上做选择,如果他认为没有事物值得他以仁性去对待,他就会把仁性隐藏起来,同理,对于忠、孝、悌皆是如此。

那么,要人们都修养并呈现自己的仁义礼智信的心性,怎么做呢?就得靠平衡这个义。我对家庭有义,家庭对我有义,我当然会不顾一切地维护他,这就是孝悌的基础。做生意,客户讲义,我也讲义,大家能共赢,自然就会『信』。其他的品性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可是,为何人家要讲义吖?我为何要讲义吖?这个义不是你讲不讲的(你要讲的义,是品性的义),是事实就存在的(这个义,有时可以理解为义理,有时可以理解为义务,有时可以理解为责任),就看你如何面对它。

中庸讲的就是你怎么去平衡,怎么去面对这个『义』。读者也许在中庸里面找不到『义』的概念,但是,不妨碍它的主旨在此。比如,率性,比如,道,比如,中和。。。等 等 ,都是这个意思。

所以中庸讲的,就是你对等一切事物,与你有关的,你踏实的认清自己的位置、职能,要承担起它的义务、责任——这就是中庸适度。

传统儒家讲中庸,往往避开利这一层不讲,这是不对的,利与义是相互相成 的关系,利之不存,义将焉附?

大学生读中庸,可以去读朱熹的【中庸章句集注】,在文末我会放出来。然后在自我管理,自我修养方面,不管面对什么事情,都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方向,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位置。只要多些思考这一点,相信在自我管理的能力上,会有突破的。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25-3-29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庸之道与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实践路径》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心性修养的核心方法论,对当代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当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实践:

一、心性维度:中庸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强调情绪管理的中和之道。大学生当建立情绪觉察机制,通过日记、冥想等方式培养"观心"能力,在情绪将发未发之际保持觉知。如遇挫折时,既不放纵负面情绪泛滥,也不强行压抑,而是以"执两用中"的态度进行理性疏导。

二、时间维度:"时中"思想启示我们动态平衡之道。可借鉴《大学》"知止而后有定"的智慧,将每日时间划分为"专注学习"(约6小时)、"适度休闲"(约2小时)、"必要社交"(约1.5小时)三个板块,保持动态调节。特别注意避免陷入"报复性熬夜"或"过度社交"等偏执状态。

三、人际维度:践行"和而不同"的交往准则。在宿舍相处中,既要保持个性边界(约40%私人空间),又要培养共情能力(约60%公共事务参与)。通过定期宿舍会议等制度化设计,建立"约法三章"的公约机制,这正是《中庸》"从容中道"的具体实践。

当代大学生若能在这些生活细节中体认中庸之道,实为对"尊德性而道问学"的最佳诠释。需知自我管理非外在约束,而是通过"致中和"的修养功夫,最终达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生命状态。
向乞分 發表於 2025-4-14 14:1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庸之道与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实践路径》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心法要义,其"执两用中"的智慧对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具有深刻的指导价值。本文将从三个维度阐释其现代转化路径。

一、心性修养的辩证统一
《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揭示自我管理的本质是本性开发。大学生当建立"戒慎恐惧"的慎独功夫,在独处时保持如十目所视的警觉。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元认知能力(Metacognition)恰与此相通,即对认知过程的觉察调控。如面对学业压力,既不可放纵懈怠,亦不宜焦虑过度,而应保持"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和状态。程颐所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正是要求我们在情绪管理上把握动态平衡。

二、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
朱熹注"君子素其位而行"强调角色认知的重要性。大学生当在多重身份(学生、子女、社会公民)中践行"义利之辨":课堂学习要恪守学术规范(义),兼职实践可追求合理报酬(利)。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启示我们,时间管理不应停留于日程表制作,更需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次第转化为日常实践。如制定学习计划时,既不宜好高骛远,也不可苟且偷安,而应取"跳一跳够得着"的中道。

三、人际交往的中和之道
《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共生智慧,对处理宿舍关系尤具启发。在集体生活中,既要保持"和而不流"的独立品格,又要做到"中立而不倚"的公正立场。如面对消费差异,可秉持"俭不违礼"的原则:既不炫耀攀比,也不刻意苦行。这种"时中"智慧要求我们根据具体情境调整行为尺度,正如孔子所言"无可无不可"的权变之道。

当代践行中庸之道,需注意避免两种误区:一是将中庸误解为折衷主义,实则中庸包含"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价值判断;二是忽视"庸德之行"的实践要求,须知"极高明而道中庸"正在于日用常行中的体认。建议大学生可结合《中庸章句》每日做三省工夫:晨起规划时考量"是否合乎本分",昼间行事时自问"有无过与不及",晚间反思时检视"能否持之以恒"。如此方能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实现儒者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完整人格养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