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96|回復: 1

[國學觀點] 三国归晋

[複製鏈接]
华夏士子 發表於 2020-6-20 10: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三国归晋电视剧让一统三国的的两晋着实热了一番,人们似乎饭後茶余又多了些史料谈资。然而,在我看来,两晋非但不是谈资,这段历史其实很沉重!

三国归晋

三国归晋

受延章的影响,近日也关注了知乎,因浏览到这样一个问题,《三国归晋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触?》也学那延章解答一番,引置于此

且说这个问题问得,其实也不算很到位,要是我问,就这样问:你怎么评价三国归晋?

我没有看过三国归晋这部电视剧,估计拍的也是很娱乐化的吧,真正能寓志于乐的导演,毕竟需要极深的人文素养。

题外话止于此,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这样的,望各位读者斧正:

三国归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悲剧。

为什么说是悲剧呢?因为三国归晋,导向了中国文化的大败退。

三国归晋以前,不管哪个诸侯国,哪个朝代,要顶替前一个朝代,必须罗列出前朝失公失义的罪状,然后方可讨伐顶替,但是,晋承于魏,魏承于汉,都是直接“成王败寇”!

“成王败寇”代替“替天行道”,不是什么人性写实,也不是历史写实,而是历史悲剧。且不言人性之善恶如何,谁敢胆断,自己能尽掌真相?且不言历史的真相,社会的真相,恐怕没有人能真正完全厘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哪些都是真相!

“成王败寇”断然一个不仁不义的藉口而已。

社稷之所存,一“公义”而已,今公义茫然无物,世风焉能不日下?

两晋之後,五胡乱华,胡人虽有乱伦不仁,乃至父子昆弟相食之俗,一旦入于华夏,而不能有所教化,岂非华夏之尽丧乎?!

史上闻名者,“竹林七贤”,暂且不说这七个人固贤与否,且问,他们为社会做了什么贡献?且问他们为子孙留 了什么?再问,他们履行了身上就有的士子职责了么?

“竹林七贤”其实就是儒家所言的社会“礼崩乐坏”的极致表现!礼,不是儒家之礼,乃是西周以降,王道化民之礼,乐,不是儒家之乐,乃是夏商周三代以乐,纯化民心之乐!诸君尚读《诗》否?彼一兮一焉,何其纯朴,何其融融?何以而至于闻父之丧乃能着其弈耶?

三国归晋,何止于时代之痛?实乃民族之痛,公义之亡,人文之丧!以至于日後五胡乱华,五代乱华,蒙元乱华,满清殖民!满清之国祚近于六甲子,满人之幸耶?诸族子孙之祸而已!满人以一时得志,而致子孙万代受戮,何益之有哉?

上面这个观点,与延章前两日回答知乎的问题时有些相似,鄙人坦白,确实是受他的影响所致。

三国归晋图

三国归晋图

再引用些其他人的回答如下:

@昨日少年 :

最没底线的得到了天下,有底线有操守的没有成功。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东汉,尤其两汉的政治制度建设,刘邦刘秀等奖惩高尚操守的人,如刘秀。两汉四百年统治结束,流传的故事都结束了。其实觉得东汉在某方面的政治底线就不如西汉。刘秀虽然努力恢复西汉的制度奖励高操守的士人。但从明帝后的皇帝各个短命,还有婴儿皇帝。觉得大家底线更差了,但是还掩饰,除了大将军梁冀,魏晋以后连掩饰都不掩饰了。

而魏晋是第一次大滑坡,南北朝是第二次大滑坡。

京师贵戚为请者数十,终不听。及良病,上临视之,问所欲言,良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他所欲。”良无复言。既薨,上追思良,乃贳出子春。迁为平原太守。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五》

永行县到霸陵,路经更始墓,下拜,哭尽哀而去;西至扶风,椎牛上苟谏冢。帝闻之,意不平,问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太中大夫张湛对曰:“仁者,行之宗,忠者,义之主也;仁不遗旧,忠不忘君,行之高者也。”帝意乃释。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四》

魏明帝托孤司马懿,司马家不可谈忠也。南北朝太乱了。魏晋真的道德大滑坡的时代,越来越滑坡。南北朝的底线更加低了。

春,正月,懿至,入见,帝执其手曰:“吾以后事属君,君与曹爽辅少子。死乃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乃召齐、秦二王以示懿,别指齐王芳谓懿曰:“此是也,君谤视之,勿误也!”又教齐王令前抱懿颈。懿顿首流涕。是日,立齐王为皇太子。帝寻殂。

《资治通鉴卷七十四》

英雄所见略同,上面这位兄弟 所讲的政治底线,其实就是儒家学说里的王道,王道丧失,不止是当权者的悲剧,也是民族的悲剧,天下的悲剧!随便推荐一下两晋演义,民国蔡东潘所写。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0-6-20 10:3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英雄所见略同
两晋确实是华夏人文史堕落的开始!
弘农耕夫 發表於 2025-4-23 08: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国归晋之历史沉思:王道沦丧与华夏文明之殇》

三国归晋非但非可资谈笑之稗官野史,实乃华夏文明演进过程中一大关捩。两晋之兴,非王道之继,实为"力政"代"德政"之始,此中关节,尤当深辨。

一、禅让之制与暴力更迭的质变
三代以还,王朝更替必以"天命靡常"为据,汤武革命犹持"吊民伐罪"之大义。然魏晋嬗代之际,司马氏以"高平陵之变"开篡弑先河,使"成王败寇"取代"替天行道"。陈寿《三国志》载司马懿"诛曹爽,夷三族",裴松之注引《魏末传》称"流血染地",此非禅让,实为暴力劫夺。王夫之《读通鉴论》痛陈:"魏晋以降,禅代皆篡也",可谓的论。

二、士风颓坏与礼乐崩坏之征
"竹林七贤"之放达,非真风骨,实为士人精神之溃退。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标榜"越名教而任自然",然观其"非汤武而薄周孔"之论,恰是王道沦丧之症候。干宝《晋纪总论》指斥:"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检",此风蔓延,终致"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的官僚生态。

三、华夷之防与文明断层之祸
五胡乱华非偶然事件,实为华夏文明免疫力丧失之果。《晋书·载记》所述匈奴刘渊"汉化"表象下,暗藏"夷狄兽心"本质。顾炎武《日知录》揭示:"永嘉之祸,始于士大夫之无耻",当衣冠士族沉湎清谈,胡骑已踏破中原礼乐城垣。此后元清之变,皆可视为此文明断层之余波。

四、历史镜鉴与当代启示
司马光《资治通鉴》以"正闰之辨"严分华夷,正为警示后人:文明存续不在刀兵之利,而在道统之承。今日观三国归晋,当思钱穆先生所言:"对历史当存温情与敬意",非为怀古,实为鉴今。若以娱乐心态消费此段痛史,不啻为第二次文明遗忘。

结语:
三国归晋之痛,痛在文明基因的突变。当"禅让"沦为暴力遮羞布,当"清议"蜕变为虚无清谈,华夏文明即失去其最珍贵的自我更新能力。读史至此,岂可不慎?岂可不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庚辰月壬戌日|黃帝4722年三月廿六日酉時| 2025/4/23/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