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27|回復: 1

[中医理论] 五行概念源于一年分为五季

[複製鏈接]
张登本 發表於 2017-11-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五行观念源于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为五季,作为哲学概念则形成于春秋战国至秦汉,在五行理论形成及盛行之际,也正是〖内经〗医学理论构建并形成时期。

五行概念的形成源于古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人类生命活动影响最大而又最为直接的五季观念。随着人们对五行观念认识的延伸,其表时节气候运行变化的意义被方法论的作用取而代之,演化为认识物质世界的理论和思维方法。自五行特性被抽象以后,五行就被用作分析、归纳、标记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属性特征,以此作为研究各类事物内部联系的依据。此时的五行不再是某些自然事物的本体原型,而是具有一定属性或功能的特定符号标志。

就五季的时、空区位而言,人类第一次将自己生存的时、空区位放在一个有规则、有意义、可认知的时、空系统之中,由此形成了古人将可以认识的事物进行五季分类配位的观念。春秋以后才开始探索五行之间的关系,其间经历了『五行常胜』和『五行毋常胜』的争论,直至西汉〖淮南子〗〖春秋繁露〗才明确了五行相生相克的排序。〖黄帝内经〗将初始表达时序的『五行』观念予以延伸,以五种自然物质之间的相克为例进一步确立了五行的相克关系,认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素问·宝命全形论〗),并将这一五行制约关系广泛地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各个层面,将这一观念界定为『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的属性及其联系和变化规律的知识』,认为五行理论是确定五行的内涵、特性、归类方法及生克制化关系,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的古代哲学理论,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方法论。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从而构成不同级别的系统结构,而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则是维持系统内部和各个系统之间相对稳定关系的关键所在。

十月历将一年分五季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学者们,基于『我国古代认为物质和精神都源于阴阳五行』的认知理念,于是在新发现十月太阳历法资料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大量先秦以前相关文献,认为『十月历是中国最古老的历法,阴阳、五行和八卦的起源实与十月历有关。因而要解决它们的起源问题,必须从研究古老的十月历开始』,并且明确指出〖尚书·洪范〗所说的『五行并不是什么哲学概念』,而是『将一年分为五个季节的历法』。进一步研究认为,『五行原来的意义是天地阴阳之气的运行,即五个季节的变化。〖吕氏春秋〗把五行直称为「五气」,意义更为明显,五行即一年中的五个节气,或五个季节。后世将五气应用到其它方面,则是人们对五行观念的附会和发展』,并引〖管子·五行篇〗之『作立五行以正天时』后认为,『当时五行只与天时有关,亦及五行为五个时节』,其研究的结论为『五行即五时』(陈久金,阴阳五行八卦起源新说,〖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第五卷,第二期)。

五行即五时

就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陈久金、刘尧汉等研究得出『五行即五时』的初始观念结论已经过去30年之后的今天,仍未引起中医人的重视,还在现行所有高等中医药院校使用的〖中医基础理论〗类教材(包括相关院校自编的此类教材)中对『五行学说』发生源头仍有『五季说』『五方说』『五星说』『五材说』诸种混乱的说辞。应当正本清源,五行学说的源头只能有一个,那就是『五季说』。

为了深刻对『五行即五时』初始意涵的理解,不妨对十月太阳历法特征予以温习。十月太阳历法资料在古文献之中(〖诗经〗〖夏小正〗〖管子〗)有记载,〖内经〗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也应用了其中相关知识。历法,是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以定岁时节气的方法,是一切法律的基础。历法的功能在于可以规范人类的一切行为,包括人类的一切生活的、社会的、科学的行为活动,生命科学的研究也不例。〖黄帝内经〗运用了6种历法知识构建其生命科学理论体系,以『河图』为背景形成的十月太阳历,有多次应用,如『三百六十日法』『七十二日』等,生命科学知识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其发生也与此历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十月历的特点

十月太阳历法的特点是:①一年分成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一年分五季,每季为两个月七十二天,这就是我国古代『三十六』『七十二』这两个神奇数字的由来;②每月36天,每月为三旬,每旬十二日;③上半年为阳年,下半年为阴年,分别从冬至(阳旦)、夏至(阴旦)为起点。每一年所余的5~6天分二次(冬至、夏至)用于过年节,不计入月数的划分;④一年为五行(季),两个月为一行(季)。⑤将冬至日为『阳旦』,是上半年(阳年)的开始,有五个『阳月』第一季(行,甲、乙月)、二季(行,丙、丁月)依次属性为『木』『火』,均由属阳的月份组成。这是五行中木、火属性为阳的历法背景。夏至日为『阴旦』,是下半年(阴年)的开始,有五个月『阴月』。第四(行,庚、辛月)、五季(行,壬、癸月)依次属性为金、水,均由属阴的月份组成,是五行中金、水属性为阴的历法背景。 唯有第三季(行,戊、己月)属性为『土』,称『长(zhǎng)夏』属性为『至阴』由一个『阳月』和一个『阴月』组成。 ⑥十月历以观测太阳运动来确定冬夏,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来确定寒暑。当太阳『运动』到最南点(日至南)时为冬至,到最北点(日至北)为夏至。而冬季傍晚北斗柄正下指时为大寒,夏季傍晚北斗柄正上指时为大暑。

可见,十月太阳历法一年分五行(五季)是五行发生的源头。十月太阳历之所以将一季称为一『行』,是指随着时序的迁移,气候就会不断地移行。一年五季气候移行变化的规律正好体现了五行相生之序,所以五行以及五行相生之序是自然规律的体现。

黄帝内经〗中但凡涉及一年分为五季的原文、涉及长(zhǎng)夏、三百六十日法、七十二日等原文,务必要应用十月太阳历法知识予以识读。中医人首先要做一个『明医』,要明白自己的理论从哪里来的、讲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讲、理由何在、有何意义等,然后才可能成为公认的『名医』。这就是〖素问·著至教论〗告诫的『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之意。(张登本 陕西中医药大学)

僞貌 發表於 2025-4-17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五行学说本源考:从五季历法到哲学体系的嬗变》

五行学说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其形成过程实为天文历法向哲学思维的升华。今就五行本源与演化脉络作系统考辨,以明其学术理路。

一、五季历法:五行观念的天文基础
十月太阳历将回归年等分为五季(每季72日),此即五行原始形态。《管子·五行》载"作立五行以正天时",明言五行本为历法时序划分。《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郑玄注"此五者行于天地之间",正合五季气候轮转之义。考古所见殷墟甲骨文"四方风"记载,已隐含五方时空观雏形,可证五季划分实源远流长。

二、哲学抽象:五行特性的方法论转化
春秋战国时期,五行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哲学飞跃。《左传》"天生五材"说始将五行物质化,《孙子兵法》"五行无常胜"则揭示动态关系。至邹衍创"五德终始"说,五行正式升华为解释宇宙运行的范式。值得注意的是,《淮南子·天文训》提出"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的相克序列,标志着五行关系完成系统化建构。此过程实为古人将五季气候的物候规律(春木生、夏火长、季夏土化、秋金收、冬水藏)抽象为普遍规律。

三、医学应用:五行理论的范式确立
《黄帝内经》将五行学说发展为系统方法论,其贡献有三:
1. 建立"五脏-五行"对应系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2. 创制生克制化模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明确提出"五行更胜"的病理传变规律;
3. 构建"天人相应"整体观,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以五行阐释人体与自然的同构关系。

四、历法溯源:当代研究的突破性发现
陈久金等学者通过彝族十月历(一年分土、铜、水、木、火五季)与《夏小正》比对,证实五季历法早于阴阳合历。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载"五时"划分,更直接佐证五行源于历法。《春秋繁露·五行之义》"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的表述,实为历法升华为哲学的典型例证。

结语:
五行学说经历了"观测五季→抽象特性→建立关系→形成范式"的演化过程。其本质是以天文历法为根基,通过取象比类构建的宇宙解释系统。理解五行本义,当知《周礼·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之要旨,方能把握其从具体历法到抽象哲学的辩证发展理路。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正是中华文明"观象授时"传统的智慧结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