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9|回復: 1

[儒家代表人物] 孔门七十二弟子解之有若,公西赤,原宪,公冶长,南宫韬,公析哀,曾点,颜由,商瞿

  [複製鏈接]
文化传统 發表於 2020-6-27 13: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孔门七十二弟子之三

有若子有像

有若子有像

有若子有像

【家语原文】

有若,鲁人,字子有,少孔子三十六岁。为人强识,好古道也。

【白话通解】

有若,鲁国人,字子有,比孔子小三十六岁。为人博闻强识,崇尚古代的节操风义。

公西赤子华像

公西赤子华像

公西赤子华像

【家语原文】

公西赤,鲁人,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束带立朝,闲宾主之仪。

【白话通解】

公西赤,鲁国人,字子华,比孔子小四十二岁。他腰束大带立于朝廷,对宾主之间的礼仪非常娴熟。

原宪子思像

原宪子思像

原宪子思像

【家语原文】

原宪,宋人,字子思,少孔子三十六岁。清净守节,贫而乐道。孔子为鲁司寇,原宪尝为孔子宰。孔子卒后,原宪退隐,居于卫。

【白话通解】

原宪,宋国人,字子思,比孔子小三十六岁。内心清净,遵守节操,安贫乐道。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时,他曾经做过孔子的管家。孔子死后,原宪辞职隐居,居住在卫国。

公冶长子长像

公冶长子长像

公冶长子长像

【家语原文】

公冶长,鲁人,字子长。为人能忍耻。孔子以女妻之。

【白话通解】

公冶长,鲁国人,字子长。为人能忍受耻辱。孔子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做妻子。

南宫韬子容像

南宫韬子容像

南宫韬子容像

【家语原文】

南宫韬,鲁人,字子容。以智自将(jiāng),世清不废,世浊不洿(wū)。孔子以兄子春秋战国时儿女统称子妻之。

【白话通解】

南宫韬,鲁国人,字子容。依靠智慧能够自我约束,世道清平时能够不遭废弃,世道昏暗时却不被污浊。孔子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他做妻子。

公析哀季沉像

公析哀季沉像

公析哀季沉像

【家语原文】

公析哀,齐人,字季沉。鄙天下多仕于大夫家者,是故未尝屈节人臣。孔子特叹贵之。

【白话通解】

公析哀,齐国人,字季沉。鄙视天下的士人大都到大夫家做官,因而未曾屈节去做别人的家臣。孔子特别赞叹和看重他。

曾点子皙像

曾点子皙像

曾点子皙像

【家语原文】

曾点,曾参父,字子皙。疾时礼教不行,欲修之。孔子善焉。〖论语〗所谓『浴乎沂,风乎舞雩之下』。

【白话通解】

曾点,是曾参的父亲,字子皙。痛心于当时的礼教不能施行,想整顿这种现象。孔子赞同他。〖论语〗中记载他的志向说『在沂河里沐浴,在舞雩台下吹风』。

颜由季路像

颜由季路像

颜由季路像

【家语原文】

颜由,颜回父,字季路。孔子始教学于阙里,而受学。少孔子六岁。

【白话通解】

颜由,是颜回的父亲,字季路。孔子开始在阙里讲学时,他便跟从孔子学习。比孔子小六岁。

商瞿子木像

商瞿子木像

商瞿子木像

【家语原文】

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特好〖易〗,孔子传之,志焉。

【白话通解】

商瞿,鲁国人,字子木,比孔子小二十九岁。特别爱好〖易〗,孔子便把有关学问传授给他,他都记了下来。

无无人人 發表於 2025-4-6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孔门七十二贤行谊考述三则》

有若子有,鲁之宿儒也。观其"强识好古",非徒记诵之能,实得"述而不作"之真传。夫子尝言"古之学者为己",子有修身践言,其佩玉鸣珂之节,正是"克己复礼"功夫。汉儒郑玄注《论语》"有子之言似夫子",足见其得圣门正脉。然《家语》所载"少孔子三十六岁"之说,与《史记》相差六载,当以孔门师承谱系考之。

公西赤子华,礼容粲然。所谓"闲宾主之仪",非仅仪节娴熟,实通"礼之本"。《周礼·春官》载大宗伯职守,正与此相发明。其"束带立朝"之姿,犹见三代遗风。夫子许其"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足证子华得礼乐之精微。考《仪礼·聘礼》诸篇,其应对进退之节,皆可于子华行迹中得见仿佛。

原宪子思之"清净守节",非庄列之清虚,乃儒家"穷不失义"之操守。《论语》载其"克伐怨欲不行",正合《大学》"正心"之要。其退隐居卫,与蘧伯玉"邦无道则卷而怀之"同契。宋儒程颐谓"原宪之介,近乎隘",然观其辞宰归隐,恰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实践。其贫居陋巷而弦歌不绝,正是"孔颜乐处"的别样呈现。

按:公冶长"能忍耻"之德,合于《中庸》"宽柔以教";南宫韬"智自将"之明,暗合《易传》"知几其神";公析哀不仕大夫之节,可比《礼记》"儒有上不臣天子"之义。至若曾点"舞雩咏归"之志,朱熹释为"尧舜气象",颜由、商瞿等或承家学,或传经术,皆见圣门教化之广大。今人考孔门弟子,当以经史互证,方得其实。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