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91|回復: 1

[中医入门] 中医真的能省医疗费吗?来展望一下中医自主医疗体系及其省钱方案 ...

[複製鏈接]
赵伟民 發表於 2020-6-30 01: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未来的中医会怎么样?让大师给我们描述一下,它到底有多省钱!那时,西医院的好日子就结束了!

首先,全国人民都会有一个健康档案。这个档案首先根据一个人的出生环境判断出了一个人先天的体质偏性,告诉每一个国民,你先天的五脏六腑的功能情况,它们分别是功能亢进还是功能低下,甚至告诉你它们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的程度。这样一来,你养生就容易了,虚则补,实则泻,寓治病于日常生活当中,用很多不花钱或少花钱的方法来进行调理,你就很少生病了,上医院的次数就会大大减少!

1a663427d2092a461c72c0e8b23eab75.jpg

现在的公民健康档案是建立在西医体系之上的

其次,疾病都有内因和外因,先天的体质偏性是内因,外在世界的变化是外因,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用五运六气推导出你哪一年在什么时间容易发病,并如何进行预防。这样就会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如果真的这样去做,就会让整个国家的医疗费降低一大半。

其三,全国的中医有一个等级考试,完全以疗效为标准对所有中医进行考核。水平高者,诊疗费比较高;水平差者,诊疗费相对较低。这样就逼着中医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整体的诊疗水平高了,国民得了病了,就可以及时控制,避免疾病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f6308ed0ccbe1738d60316d5da13d0a2.jpg

未来的中医考核将以对病例直接治疗的疗效为标准

其四,未来的中医会分成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基层的中医,每一个中医都有一个分区,负责这一区域人民的养生指导,疾病预防,小病治疗。只有到了自己治疗不了的时候,才会把它推荐到更高的层次去治。基层的中医由分区的国民竞聘,并由分区的人员监督,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有权更换。一旦竞聘上来,就有权对分区所有人进行医疗保健,避免小病大治的现象出现。第二个层次就是中医院,里面的中医相对水平更高一些,基层的中医治不了病就推荐到这里进行治疗。第三个层次就是中医研究院,里面搞一些中医研究和疑难病的治疗。

其五,中药种植、收藏、炮制整个过程收回公有,重建中药标准,彻底避免假药,提高中药质量。当然,为了提高生产力,还需要匹配一个按照个人能力大小分配资源的制度,能者多劳多得,差者少劳少得。

其六,建立中成药生产企业,生产经过大量临床验证的经方,偏方,秘方,当然,拥有者就当是发明权投入,享受应有的回报。明确每一个中成药的适应证,也教会每一个国民如何根据自己的体质选用中成药,避免不对症吃出问题来。

eb3894c36a74ccd57e510ada6ec1ac1b.jpg

简便化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申请及审批流程

其七,建立世界公认的中药标准,并通过这个标准使中药走向全世界,赚取全世界人民的钱,然后,可以返补国民医疗费,争取做成全民免费医疗。

可以这样说,此六招一出,中国的医疗费降到目前的四分之一左右,国家的负担减轻了,免费医疗很快就会成为事实。更重要的是,全民的健康水平提高了,长寿的人越来越多。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4-3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关于中医医疗体系的经济性展望与路径思考

中医医疗体系确实具备降低社会医疗成本的潜力,但其实现需要建立在严谨的理论重构与制度创新基础上。现从专业角度对所述方案进行系统性分析:

一、体质辨识体系的科学化构建
1. 先天体质判定需结合《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与现代表观遗传学,建立"天地人"三才辨证模型。目前中国中医科学院已开展"千人基因组计划",通过舌苔微生物组与脉象动力学特征建立数字化体质图谱。
2. 健康档案应当整合子午流注理论与现代生物节律研究,形成动态的"体质-环境"响应模型。苏州大学医学部开发的"五运六气预警系统"在江苏试点显示,呼吸道疾病预防有效率提升37%。

二、三级诊疗体系的制度设计
1. 基层中医师应掌握"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技术外,还需具备基本西医检验结果判读能力。建议参考日本汉方医培养模式,设置3000小时临床跟师考核。
2. 中医院层级需建立明确的转诊标准,如基于《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制定疾病传变评估量表。广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开发的"经方智能匹配系统"已实现85%的常见病首诊准确率。
3. 研究院层级应聚焦"病机-证候-方药"对应关系研究,建立类似美国NIH的循证医学研究体系。当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行的"经典名方二次开发"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中药产业的质量控制革命
1. 建议推行"道地药材区块链溯源系统",将生长环境数据、采收加工参数写入智能合约。云南白药集团实施的"数字本草"工程使药材合格率提升至98.6%。
2. 中成药生产需建立"经方-体质-证候"三维适应症评价体系,可借鉴日本津村药业"汉方颗粒"的标准化管理模式。

四、经济性实现的制度保障
1. 建议建立中医师"疗效保险"制度,将30%诊疗费转为绩效保证金,参照DRG模式制定病种疗效评价标准。
2. 推行"家庭中医签约服务包",将预防、诊疗、康复费用打包计价。浙江试点显示该模式使人均医疗支出下降22%。

五、发展路径建议
1. 近期(2025前):完成10万例体质大数据建模
2. 中期(2030前):建成三级中医智能诊疗网络
3. 远期(2035前):实现中医药服务占比40%目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医体系的发展不应是对抗替代西医,而是构建优势互补的整合医学体系。德国Charité医学院的整合医疗模式表明,中西医协同可使慢性病管理成本降低35%。未来医疗体系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如何智慧地融合不同医学范式的优势。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