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读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粉丝们一定都注意到过,医圣张仲景在篇章命名时常加上『xx病脉证并治』这样的后缀。在正文中,张仲景也时刻将脉诊结果作为指导治疗的重要因素,『脉xx者,法当xxx』是他阐释疾病诊疗策略的常见句式。那么,医圣张仲景用脉诊指导疾病诊疗的思想体系和治疗模式是什么?陈建国老师通过多年临床对此总结了深刻实用的经验。 我们先从两个病例谈起 第一个患者: 2019年11月,一位中年女性求诊,主诉是反复发作头痛多年。表现为头胀痛,伴有眼睛疼痛,羞光流泪,大约数小时发作一次,闭目休息会稍有缓解。多年来遍求中医名家屡治而无寸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邀余处方。 脉诊后我处以越婢加半夏汤: 生麻黄15g,生石膏45g,清半夏9g,生姜10g,甘草6g,大枣15g。5剂,水煎服。 数日后患者主动发来信息,告知『我就吃了一剂药就好了』『一天就好了』。
第二个患者: 患者,男,25岁,2019年12月4日初诊,反复发作头痛10余年。患者从上小学四年级时开始出现反复发作性头痛,主要表现为偏头痛,发作频繁,自诉『每年有300天以上都会出现头痛』,受凉后会加重,睡眠多了或少了都会加重,多看手机也会加重,头痛严重时会影响睡眠,每年需口服2~3瓶咖啡因控制,时有胃脘痞满,余无他症。 脉诊后我处以吴茱萸汤: 吴茱萸15g,北沙参15g,生姜15g,大枣20g。7剂,水煎服。 2019年12月18日复诊,诉服上方后头痛发作仅一次。 脉诊后调方7剂后症已。
需要说明,作为一名中医临床医生,在诊治的大量患者中,大部分患者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是应该的,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主要目标,绝不可由于几个疗效满意的病例就沾沾自喜。头痛是常见病,之所以先举出这样两个都是头痛的病例,目的是要强调一个道理。 这两个病例的主诉均为反复发作的头痛,开具的两张处方分别为越婢加半夏汤和吴茱萸汤。请注意,这两个病例的病机都判断为『水饮内停而上逆』所致,但前者是一张下水(降)之方,后者是一张散水(升)之方,这是治疗方向截然相反的治法,但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我可以断言,如果实际调换两张方应用,则绝对无效甚至病情会加重! 或有人问,同样是头痛,采取相反治疗方向的依据是什么呢?主要是脉诊。 其实,即使这两位患者的脉诊表现也很相似,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我们在依据了一般的脉诊知识外,还应用了一个并不为大多数人重视的中医治病大法,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解的仲景阴阳脉法。 具体两张方的应用依据,我们后文会详解,领会了仲景阴阳脉法以后,相似情况下我们鉴别两张方的应用就会非常简单。 具体到这两个病例涉及的两张方,核心区别点为: 同为『水饮』病机,到底是治以『降』(下水),还是治以『升』(散水)? 『仲景阴阳脉法口诀』:气血津液实证,独分『左右阴阳』。实则『左升右降』,虚则『右升左降』。 对比左侧和右侧的寸脉,左侧较右侧更显著者,用吴茱萸汤(左升),见图2;右侧较左侧更显著者用越婢加半夏汤(右降),见图3,健康人脉图见图1。
健康人脉图
吴茱萸汤脉证图
越婢加半夏汤脉证图
具体鉴别的操作其实非常简单,临床脉诊时的感受区别也非常明显。而这些认识并非所谓的临床经验,而是基于重要理论的临床实践,读者也不必刻意记忆,唯有我们真正明白了这个大法,才能够举一反三、圆机活法。 此外,当我们面对一个邪盛正虚的疑难患者的时候,当下的治疗究竟是应该扶正还是祛邪?同样也可以根据这个大法来清晰地判断。也就是说,仲景阴阳脉法既适用于常见病、常用方,也适用于疑难病,后文会细讲。 下面我们就以这个大法为重点,对经方学术进行详细阐释。 大法: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这是惜墨如金的张仲景另外又用了100余字专门强调的大原则,由于太重要了,我们将全段原文置此感受和领会: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没,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请注意,这段文字里面用了3个感叹句,这是理性而严谨的医圣张仲景把〖伤寒论〗正文中全部的4个感叹句中的3个都用在了这里,足见这是仲景绝无仅有地强调! 除此之外,共10卷22篇的〖伤寒论〗,仲景用了其中的7篇有余来具体举例以强调这个大法,篇名分别为: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吐、辨可吐、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在这7篇的起始,仲景还说了一句话:『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这里面有两层意思,第一,『仓卒寻按』提示我们这与脉诊密切相关;第二,『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提示我们,这个大法涉及的范围超越了三阴三阳辨证,是贯穿〖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通用大法。 也许有学者会提出问题,认为〖伤寒论〗中的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及诸可不可各篇是否为仲景原文在学术界尚有争议。实际上,这些篇章均是用仲景方论治,笔者查汉唐以前的中医古籍,所有用仲景方论治者,除后世收录仲景书的原文内容外,唯有〖脉经〗一书中有只言片语,可见以上提出的各篇唯有出自仲景书。此外,笔者按照这个思想贯穿仲景书全文并结合临床体会,这完全符合仲景学说的思想。 或许有人会问,这不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把汗法和下法混淆吗?看起来也没什么特殊,怎么可能是什么大法呢? 这句原文确实属于一看就好像明白了,但进一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里面还有诸多不太清晰的具体问题,比如: 什么是阳盛阴虚、阳虚阴盛? 汗之、下之就是我们一般理解的汗法、下法吗? 没有导致『死』就一定不是误治吗? 阴阳的盛衰怎样才能快速高效地诊断出来?
只有解决了以上问题,特别是与我们发掘的仲景阴阳脉法结合应用后,我们才会认识到,怪不得仲景如此强调这段文字,这确实是经方理论当中的一个大法。具体说来,我们也会在以下这些方面有全新的认识: 1.掌握贯穿〖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的基本思想,真正把两本书合二为一。 2.无论是常见病还是疑难病,我们能够首先明确治疗的方向。 3.实现仲景应用的脉证合参。 4.把仲景提示的病、脉、证、治思路贯穿起来。 常见病机代表方证的阴阳脉法(精简版)
常见病机代表方证的阴阳脉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