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8| 1
|
[儒家学说] 要建立一个幸福家庭,拥有美满生活,你就看过来 |
开始之前先思考这四个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事业很成功,家庭却一塌糊涂? 为什么有的人很聪明机敏,事业却没有进展? 为什么有的人很慈悲善良,处事却狼子野心? 为什么有的人对父母孝顺,与兄弟却难相处? 以上这些现象,归根结底,就缺一个『义』字。仁而不义,即为爱,爱恶相随,则惑,孝而不义,即无忠,无忠,则不能共事。 一、生活中人不可无义【论语里仁第十六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利导而事业有成的人,多为小人,小人同而不和,家庭也会一塌糊涂,更别说那些『不同』的小人。 【论语颜渊第十章】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不以义徙,则不知德,其惑也,异不免,富亦不免。故【论语述而第十五章】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人有聪明才智,也需要仁义之心,【论语季氏第十章】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得而不知义,必失于义,失义则人厌其取,人厌其取则不久得,不久得,事业则难以为继。 可见,义在儒家看来,是十分核心的。 【论语里仁第十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之于天下,唯义与比。 【论语宪问第十三章】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见利不见义,人易变其初心,日久则无所忠。 【论语卫灵公第十七章】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如果一个人无义,夫子认为,这个人就会很危险。 【论语阳货第二十三章】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因此,儒家提倡君子仕于义。【论语微子第七章】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絜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路认为隐者不仕是无义,但子路又补充,之所以说是无义,是因为仕以行义,如果仕不能行道义,则仕亦无益。仕不能行道义,有两种情况,一是君子仕而不行义,二是君子仕而不能行义。 由此可见,义是人文伦理极为根本的一个要素。无义之人,即使孝顺之至,也难以与兄弟相敬悌。 那么,义与孝悌是怎样一种关系呢?这是第二节的内容。 二、义在人伦中极其重要,是五常之一由上一节,我们可以见到『义』是人性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那么,为什么义会如此重要呢? 要明白这一点,就要了解『五常』的起源,以及义在五常中的地位。 要了解五常的起源,又得先看懂孝悌。旁白:有人以为孝悌就是父慈子孝,其实这是不懂孝悌的感性认知。 我们先看看在【论語】里,是怎么描述孝悌的,以及孝悌与仁义的关系。 【论语学而第二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在有子看来,孝悌是为仁之本,这句话看上去容易理解,其实比较复杂。 仁义是人的品性,而孝悌是人的德行,人的德行是因由品性而产生的,因此应该说仁义是孝悌之本,但有子不这样讲,为什么呢?因为仁义的品性过于抽象,需要落实到生活中,用生活中的德行来形象化。将孝悌视作仁义之本,一是可以通过孝悌这种形象的德行,来定性仁义;二是人自出生,最先接触的人伦关系就是家庭关系,通过塑造孝悌的德行,来修成仁义的品性,是唯一途径,因此有子说孝悌是仁义之本。 但是,很多人做到了孝顺父母,却做不到敬悌兄弟,因此并没有修成仁义的品性。 有朋友也许注意到了,有子只讲孝悌是仁之本,并没有讲孝悌是仁义之本,为什么要加义上去呢?这仁、义应该怎样去理解呢? 仁、义历来没有明确的内涵,孔子关于仁,是这样讲的: 【论语阳货第六章】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在行为上能做到恭宽信敏惠的人,基本上就是做到仁了。做到仁的人,往往都能孝顺父母,但是未必敬悌兄弟,为什么呢?恭宽信敏惠应该如何理解,帖子内容收费阅读 这就是义的问题了。从以上【论语】关于义的章句来看,义是与利相对的,对于义的理解,现代汉语中有义理、义务、道义、义气等概念,可以大概理解义的内涵。 夫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关于义的理解比较形象、全面。生活中,一般的兄弟都是由于利益争夺而背弃敬悌的,一个人如果能『喻于义』,那么,肯定是能与兄弟相敬悌的。 所以说,孝悌是仁义之本。人能孝且悌,即具备仁义的品性,有了仁义的品性,才能处理好与师友的关系,以及与同事的共事关系,因为这个涉及到『忠』这个品性。 三、人有了义,才有可能具备忠良的品性
購買主題
支付 30 文钱币 給作者可瀏覽全文
|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