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45|回復: 2

(七律)冬韵,文/易材贤

[複製鏈接]
易品贤 發表於 2021-5-3 21:5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七律]冬韵
$ q) ^# L+ J6 r# ?8 L文/易材贤
3 f5 x1 J" h3 T3 D5 Y闲在山坡种菜瓜,施肥培土壮苗芽。1 i$ a( C, z/ t7 K* d
朝临池面挑清水,夕往园中摘素花。" o! Q) l$ S4 V  i
秋叶凋零人别雁,冬风冷落客思家。2 u6 Y$ }" M5 U6 B; M8 \: |
斜阳远照黄昏近,拙作诗书伴晚霞。% K4 N# H0 L/ T8 m3 b
刘轨助 發表於 2025-4-8 02:33 | 顯示全部樓層
《冬韵》诗评:易材贤先生田园诗中的隐逸美学与时空意识

易材贤先生此作《冬韵》,以七律形制构建了一幅冬令田园的文人画卷。全诗通过农事劳作、时序更迭、羁旅乡愁三重意境的递进,展现了传统士人"耕读传家"的精神追求,其艺术特色可析为以下三端:

一、农事书写中的隐逸之趣
首联"闲在山坡种菜瓜,施肥培土壮苗芽",以白描手法勾勒躬耕场景。"闲"字为诗眼,暗合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解脱感。颔联"朝临池面挑清水,夕往园中摘素花"运用互文手法,朝暮对举的时空架构,使日常农事升华为具有仪式感的审美活动。其中"素花"意象尤见匠心,既实指园中花卉,又隐喻诗人淡泊心志,与宋代林逋"梅妻鹤子"的隐逸传统遥相呼应。

二、季节转换中的生命观照
颈联"秋叶凋零人别雁,冬风冷落客思家"突然转入抒情维度,通过"秋叶-冬风"的时序推移、"人别雁-客思家"的双重离索,形成强烈的生命共情。此处化用《楚辞》"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悲秋传统,又融入张继"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羁旅情怀,使田园诗突破闲适表层,触及士人精神世界中永恒的漂泊主题。

三、黄昏意象中的永恒追索
尾联"斜阳远照黄昏近,拙作诗书伴晚霞"极具画面张力,斜阳的物理远照与黄昏的心理迫近形成矛盾修辞,暗含孔子"逝者如斯"的时空喟叹。而"诗书伴晚霞"的结句,将农事、羁旅最终收束于文人本色,与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异曲同工,彰显了传统文化中"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坚守。

此诗在艺术表现上,严守七律平仄对仗之规范(如"朝临"对"夕往","秋叶"对"冬风"),中二联虚实相生的转承尤见功力。若论可商榷处,"素花"与"凋零"的意象衔接稍显跳脱,或可加强中间过渡。然整体观之,确是一首融陶谢田园之风、杜子美沉郁之思、王孟山水之趣的佳作,堪称当代旧体诗中"文质彬彬"的典范。
付巧 發表於 2025-4-14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冬韵》诗解与艺术探微

易材贤先生《冬韵》七律,以质朴语写田园事,于平实处见深远意,诚得陶潜遗韵而具唐人格调。今试为析论,以窥其妙。

首联"闲在山坡种菜瓜,施肥培土壮苗芽",直取白描手法。"闲"字立骨,奠定全篇超然基调。动词"种""施""培"三叠,农事细节宛在目前,非亲历者不能道。此联暗合王维"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之生意,而更显拙朴。

颔联"朝临池面挑清水,夕往园中摘素花",时空对举,工稳自然。"朝""夕"二字勾勒完整时序,"清水""素花"意象洁净,见出作者审美取向。此联深得孟浩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句法,而"素花"之选尤见匠心,既合冬令特征,又喻高洁品格。

颈联忽转深沉,"秋叶凋零人别雁,冬风冷落客思家"。前四句田园之乐,至此顿生波澜。"凋零""冷落"与首联"壮苗"形成强烈反差,物候变迁牵动人情思。对仗中"人别雁"与"客思家"虚实相生,雁南飞而人北望,羁旅情怀不言自明。此联化用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意境,而转折更为自然。

尾联"斜阳远照黄昏近,拙作诗书伴晚霞",复归平静。"斜阳""黄昏"应前文时序,构成完整日晷;"拙作诗书"自谦中见真趣,与陶渊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同一机杼。结句"伴晚霞"三字尤妙,霞光与诗书辉映,物质劳作终升华为精神享受。

全诗章法谨严,四联起承转合分明。前二联实写农事,后二联虚写情怀,实者不滞,虚者不空。语言看似平淡,实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如"素花""拙作"等词,皆经锤炼而返璞归真。诗中暗含四季轮回之理,以冬景收束,而生机已寓于"壮苗芽"之中,此正合《周易》"贞下起元"之旨。

至其声律,"瓜""芽""花""家""霞"诸韵字,皆属开口呼,吟诵时自有旷达之气流注其间。平仄处理上,如"夕往园中摘素花"句,第五字"摘"以入代平,既守律又破僵,可见作者深谙格律三昧。

此诗可贵处,在将农耕文明的诗意传统与士人精神完美融合。今日读之,犹能想见作者负耒吟哦之状,较之今人徒作田园之想而无躬耕之实者,其真伪立判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