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42|回復: 0

[儒家学说] 【孔子家语】卷9三恕诗解(全版)1事君孝亲少学老教非刚非折陳道勿怫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7 17:5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孔子有曰:君子三恕,有君不事,有臣求使,
其非恕也;有親不孝,有子求報,其非恕也;
有兄不敬,有弟求順,亦非恕也.士明恕本,
則可端身.孔子又曰:君子三思,不可不察:
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
有而不施,窮莫之救.故君子者,少思其長,
則務學也,老思其死,則務教也,有思其窮,
則務施也.财散情聚,财聚情散.伯常騫問:
騫固周國,賤吏也不,自以不肖,愿將北面,
以事敢問,正道宜行,不容於世,隱道宜行,
然亦不忍,今吾将欲,身亦不窮,道亦不隱,
為之有道?孔子答曰:善哉子問,辯且說也.
嘗聞君子,之言道矣,聽者無察,則道不入;
奇偉不稽,則道不信.嘗聞君子,之言事矣,
制無度量,則事不成,其政曉察,則民不保.
又聞君子,之言志矣,刚直也者,折而不終;
輕易者則,數傷於義;浩倨不恭,則不親矣;
就利者則,無不弊也;又聞養世,之君子矣,
從輕勿先,從重勿後,見法勿強,陳道勿怫.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shù形声。从心,如声。本义:恕道,体谅)恕,仁也【说文】。一般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的解释。『恕』,从字面来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士能明於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矣.」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窮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長則務學,老思其死則務教,有思其窮則務施.」
译文孔子说:『君子应该有三种恕道、体谅、仁爱、推己及人的心,那种有国君有长官自己不侍奉不去从事,有臣子有部下却要役使,要他们服从自己,这不是恕道;有父母自己不孝敬,对儿子却要求他报恩,这也不是恕道;有哥哥自己不能尊敬,对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这也不是恕道。读书人如果能理解了这三种恕道、体谅、仁爱、推己及人的根本意义,才可以说就在思想、行为上端正了。』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思虑,是不能不深察的。小时候不学习,长大后就没有技能没有本事;年老了不教导子孙,死后就没人思念;富有时不愿施舍,穷困时就没人救济。所以君子年少时想到长大以后的事就要努力学习,年老了想到死后的事就要好好教导儿孙,富有时想到穷困就要致力于施舍。』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如心为恕,即推己及人之意。【说文】:『恕,仁也。』对于『恕』这一儒家重要的概念,【论语】中孔子有肯定的表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否定的表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肯定的回答每个人通过对自己的『心』的观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进而据此推断他人会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因为自己喜欢什么,而成全别人的喜欢,这就叫『忠』(为其一部分含义),否定的回答是自己不喜欢什么,而知道别人也不喜欢什么,因而不愿意将这些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恕』。因此,就『自心』而言,如己之心的再去如他人之心,就是『忠』的层面;不如己心,也不去如他人之心,就是『恕』的层面。因此孔子提出『君子三恕』,却回答了三个『不恕』。有君不能事不能,不能行之至。不能事,不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有臣而求【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设法得到的意思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子女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正身矣。』孔子曰:『君子有三思思虑,不可不察明察,知晓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怀念、思念也;有而不施施舍,穷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致力于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
译文孔子说:『君子在三个方面应该做到『恕』:上有国君,作为臣子,却不能竭尽全力将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却要求取得君主的信任;下有臣子,作为君主,不能竭尽全力将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却要想方设法役使臣子做到极致,这就是不恕。上有父母,作为子女,不能竭尽全力地行孝于父母双亲,却要求得到父母的慈爱;下有儿女,作为父母,不能竭尽全力地给予养育,却想方设法要求子女竭力报答养育之恩,这就是不恕;上有兄长,作为弟弟,不能竭尽全力予以敬爱,却想方设法要求得到友爱;下有弟弟,作为兄长,不能竭尽全力关爱弟弟,却想方设法要求弟弟顺从自己,这就是不恕。有志成为君子的人,不论作『君』还是『臣』,不论作『父』还是『子』,不论作『兄』还是『弟』,明白这三恕的根本意义,并且能行之至,就可以算得上身正了。』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思虑,是不能不深察的。小时候不学习,长大后就没有技能没有本事;年老了不教导子孙,死后就没人思念;富有时不愿施舍,穷困时就没人救济。所以君子年少时想到长大以后的事就要努力学习,年老了想到死后的事就要好好教导儿孙,富有时想到穷困就要致力于施舍。』
伯常騫問於孔子曰:「騫固周國之賤吏也,不自以不肖,將北面以事君子,敢問qiān,释义为从马,寒省声,或作动词惊惧正道宜行,不容於世(正道宜行,而出莫之能貴,故行之則不容於世),隱道宜行,然亦不忍,(世亂則隱,道為行然,亦不忍為隱事)今欲身亦不窮,道亦不隱,為之有道乎?」孔子曰:「善哉子之問也.自丘之聞,未有若吾子所問辯且說也.(辯當其理,得其說矣)丘嘗聞君子之言道矣,聽ting形声。本字从耳从悳,(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听,聆也【说文】。治理,管理或执行事务,决断;审理者無察,則道不入(言聽者不明察道,則不能入也),奇偉qíwěi1.奇特怪异。2.奇特壮美;奇异不凡。3.异常伟大。4.夸大不稽jī①查核:稽考,稽查,无稽之谈。②qǐ停留;迟延,則道不信(稽,考也,聽道者,不能考校,奇偉則道不見信,此言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又嘗聞君子之言事矣,制無度量,則事不成,其政曉察犹至察;苛刻,則民不保(保,安也,政大曉瞭分察,則民不安矣).又嘗聞君子之言志矣,刚折者不終(刚則折矣,不終其性命矣),徑易者則數傷,(徑,輕也,志輕則數傷於義矣)浩倨者則不親,(浩倨,簡略不恭,如是則不親矣)就利者則無不弊(言好利者不可久也).又嘗聞養世之君子矣,從輕勿為先,從重勿為後(赴憂患從勞苦輕者宜為後,重者宜為先養世者也),見像而勿強(像,法也,見法而已,不以強世也),陳道而勿怫【fú】(1)愤怒,怫然(愤怒的样子)(怫,詭也,陳道而已,不與世相詭違也).此四者,丘之所聞也.」
伯常骞春秋人物。【晏子春秋·内篇问丁】作『柏常骞』。自称『骞,周室之贱史也。』孙星衍云:『【家语】作'吏」,非。』问于孔子曰:『骞,固周国之贱吏也,不自以不肖,将北面古代臣属、晚辈面朝北,恭敬的行敬拜之礼以事君子。敢问正道宜行,不容于世王肃注:『正道宜行,而出莫之能贵,故行之则不容于世。』;隐道宜行,然亦不忍王肃注:『世乱则隐道为行,然亦不忍为隐事。』。今欲身亦不穷,道亦不隐,为之有道乎?』孔子曰:『善哉子之问也!自丘之闻,未有若吾子所问辩且说思辨和论证在理。『辩』、『说』是中国古时的逻辑名词,指思辨和论证。【荀子·正名】:『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辩。』王肃注:『辩当其理,得其说矣。』也。丘尝闻君子之言道矣,听者无察,则道不入王肃注:『言听者不明察,道则不能入也。』;奇伟不稽,则道不信奇伟,奇特怪异。稽:考证。王肃注:『稽,考也。听道者不能考校奇伟,则道不见信,此言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又尝闻君子之言事矣,制无度量,则事不成;其政晓察,则民不保晓察,明察。此处有过于苛刻的严细审查。王肃注:『保,安也。政大(同文本作'太」)晓了分察,则民不安矣。』。又尝闻君子之言志矣,罡折者不终罡,gng,四库、同文本作『刚』。罡折,刚正不阿,敢于当面指正别人的过失。不终,不得善终。王肃注:『罡则折矣,不终其性命矣。』,径易者则数伤轻易改变志节的人,则屡屡损害道义。王肃注:『径,轻也。志轻则数伤于义矣。』,浩倨者则不亲王肃注:『浩倨,简略不恭。如是则不亲矣。』,就利者则无不弊王肃注:『言好利者不可久也。』。又尝闻养世安身处世之君子矣,从轻勿为先,从重勿为后王肃注:『赴忧患,从劳苦,轻者宜为后,重者宜为先,养世者也。』,见像而勿强见,xiàn,像,法。见像,推行法令。王肃注:『像,法也。见法而已,不以强世也。』,陈道而勿怫陈道,布道,陈述道义。怫,通『悖』,王肃注:『怫,诡也。陈道而已,不与世相诡违也。』。此四者,丘之所闻也。』
译文伯常骞问孔子说:『我本是周朝一个卑微的官吏,自以为还不算很差,愿意恭敬地拜君子为师,向您请教学习:如果遵循正道,适宜于道义而行,却不被世人所容;如果隐藏正道,适宜于世俗而行,这样我又于心不忍。我既想不让自己陷入困境,也不想隐藏正道,有什么办法能做得到呢?』
孔子说:『您提出的问题很好!在我所见所闻中,还没有人像您提出的问题如此深刻而富有哲理。
我曾听说,君子言说'道」,如果听者不能明察通晓『道』的根本(察其所安),就不会把握'道」;如果言说的都是些奇特怪异无法查考之事,'道」就不会被人相信。
我又曾经听说,君子言说国家政事,如果制度上没有明确的标准,国家要行使的政事,往往就做不成;但是,政治制度过于繁琐苛刻,百姓就会感到不安。
我还曾经听说,君子谈说志向,刚直不阿的人,往往难以寿终;轻易改变志节的人,屡屡损害道义。傲慢不恭的人,没人亲近;一味追逐私利的人,无不遭到失败。
我还曾经听说,善于安身处世的君子,遇到忧患和劳苦之事,轻微的不争先,繁重的不落后。推行法令时,不强迫世人接受,布道不会违逆于世。
这四个方面,就是我孔丘所听到的。』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