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56|回復: 1

[儒家学说] 【孔子家语】5儒行解诗解3宽和友让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10 18:1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儒者宽容,博學不窮,篤行不倦,幽居不淫,
上通不困;禮必以和,優游以法;慕賢容眾,
毀方瓦合,和光同尘.儒者舉賢,真情援能,
內不避親,外不避怨;程功積事,不求厚祿;
推賢達能,不望其報;君得其志,民賴其德,
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儒者独行,至行至隐,
澡身浴德,陳言而伏;靜言正之,上下不知;
默而翹之,又不急為;世治不輕,世亂不沮;
同己不與,異己不非.儒者規為,至为无形,
无形有情,弗肯臣仕,慎靜尚寬,底厲廉隅,
強毅以與,博學知服;雖以分國,視如錙銖.
儒者交友,合志同方,志趣相投,營道同術,
並立則樂,相下不厭;久別相聞,流言不信;
義同而進,不同而退.儒者尊讓,溫良仁本,
慎敬仁地,寬裕仁作,遜接仁能,禮節仁貌,
言談仁文,歌樂仁和,散财仁施,兼此而有,
猶不言仁.儒者中和,至和情真,真情所至,
贫贱不移,富贵不淫,不溷君上,不閔有司.
版本1
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必以和,優游以法;慕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去己之大圭角下與眾人小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儒有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程功積事,不求厚祿,(程猶效也言功效而已不求厚祿也)推賢達能,不望其報;君得其志,民賴其德,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浴德,(常自潔淨其身沐浴於德行也)陳言而伏;(陳言於君不望其報)靜言而正之,而上下不知也;默而翹之,又不急為也;(言事君清靜因事而止之則君不知,默而翹發之不急為所以為不為)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言不因勢位自矜莊)世治不輕,世亂不沮;(不自輕不自沮)同己不與,異己不非;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尚寬,底厲廉隅,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雖以分國,視之如錙銖,(視之輕如錙銖八兩為錙)弗肯臣仕;其規為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並立則樂,相下不厭;久別則聞,流言不信,義同而進,不同而退,其交有如此者.(有通友)
夫溫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動作)遜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
儒有不隕穫於貧賤,(隕穫憂悶不安之貌)不充詘於富貴;(充詘踊躍參擾之貌)不溷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溷辱閔疾言不為君長所辱病儒者中和之名)今人之名儒也,忘常以儒相詬疾.」(詬辱)
哀公既得聞此言也,言加信,行加敬.曰:「終歿吾世,弗敢復以儒為戲矣.」
(不在地位低下的人面前显示自己高明,不把少的功劳夸大为多。国家大治的时候,群贤并处而不自轻;国家混乱的时候,坚守正道而不沮丧。不和志向相同的人结党,也不诋毁和自己政见不同的人)
(温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基础,宽宏大量是仁的开始和兴做,谦逊待人是仁的功能,礼节是仁的外表,言谈是仁的文采,歌舞音乐是仁的和谐,分散财物是仁的施与。儒者兼有这几种美德,还不敢说已经做到仁了。儒者的恭敬谦让就是这样的。)
(儒者不因贫贱而灰心丧气,不因富贵而得意忘形。不玷辱君王,不拖累长上,不给有关官吏带来困扰(不因为君王的侮辱,长上的拖累,以及有关官吏的刁难而违背自己的志向),因此叫做儒。现今人们对儒这个名称的理解是虚妄不实的,经常被人称作儒来相互讥讽。』
注释毀方而瓦合----毁去棱角,与瓦砾相合。喻屈己从众,君子为道不远离于人。
程----chéng(形声。字从禾,从呈,呈亦声。"呈"本指"治所"、"都邑"。"禾"指"谷物"。"禾"与"呈"联合起来表示"运送谷物到治所"、"在国都粮仓门口称量谷物"。本义:远距离运送谷物到都邑王仓,并称量登记造册入仓。引申义:1.里程、距离。
底厲廉隅----砥厉廉隅dǐlìliányú指磨练节操。廉隅,棱角,比喻指方正的操守。
隕穫---yǔnhuò陨获,丧失志气。
溷----hùn("混"的异体字)(形声。从水,圂(hùn)声。本义:混(浊)溷,浊也。――【广雅·释诂三】
閔--闵[mǐn]1.忧忠,凶丧:2.古同『悯』,怜恤,哀伤。忧虑。
译文儒者广博地学习而无休止,专
意实行(坚持德行)而不倦怠,独处时不放纵自己,通达于上时不离道义。遵循以和为贵的原则,悠然自得而有节制。仰慕贤人而容纳众人,有时可削减自己的棱角而依随众人。儒者的宽容大度就是这样的。
儒者举荐人才,对内不避亲属,对外不避有仇怨的人。度量功绩,积累事实,不是为了谋求更高的禄位。推荐贤能而进达于上,不祈望他们的报答。国君能够依靠他们的志向实现自己的抱负,百姓能依仗他的仁德生活的更好。他们是只要有利于国家,不贪图个人的富贵。儒者的举贤荐能就是这样的。
儒者沐浴身心于道德之中,陈述自己的意见而伏听君命。平静地纠正国君的过失,君上和臣下都难以觉察。默默地等待,不急于去做。不在地位低下的人面前显示自己高明,不把少的功劳夸大为多。国家大治的时候,群贤并处而不自轻;国家混乱的时候,坚守正道而不沮丧。不和志向相同的人结党,也不诋毁和自己政见不同的人。儒者的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就是这样的。
儒者中有这样一类人,对上不做天子的臣下,对下不事奉诸侯,谨慎安静而崇尚宽厚,磨炼自己端方正直的品格。待人接物刚强坚毅,广博地学习而又知所当行。即使把国家分给他,他也看做锱铢小事,不肯做别人的臣下和官吏。儒者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是这样的。
儒者交朋友,要志趣相合,方向一致,营求道艺,路数相同。地位相等都高兴,地位互有上下彼此也不厌弃。久不相见,听到对方的流言非语绝不相信。志向相同就进一步交往,志向不同就退避疏远。儒者交朋友的态度就是这样的。
温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基础,宽宏大量是仁的开始和兴做,谦逊待人是仁的功能,礼节是仁的外表,言谈是仁的文采,歌舞音乐是仁的和谐,分散财物是仁的施与。儒者兼有这几种美德,还不敢说已经做到仁了。儒者的恭敬谦让就是这样的。
儒者不因贫贱而灰心丧气,不因富贵而得意忘形。不玷辱君王,不拖累长上,不给有关官吏带来困扰(不因为君王的侮辱,长上的拖累,以及有关官吏的刁难而违背自己的志向),因此叫做儒。现今人们对儒这个名称的理解是虚妄不实的,经常被人称作儒来相互讥讽。』
鲁哀公听到这些话后,自己说话更加守信,行为更加严肃,说:『直到我死,再不敢拿儒者开玩笑了。』
版本2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必以和,优游[14]以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15],不求厚禄。推贤达能,不望其报。君得其志,民赖其德。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浴德,陈言而伏。静言而正之,而上下不知也。默而翘之[16],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17]。同己不与,异己不非。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尚宽,底厉廉隅。强毅[18]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虽以分国,视之如锱铢[19],弗肯臣仕。其规为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别则闻流言不信,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有如此者。
夫温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20]于富贵,不溷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今人之名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疾。』
哀公既得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敬,曰:『终殁吾世,弗敢复以儒为戏矣!』
注释[14]优游:平和自在。旧注:"和也。"
[15]程功积事:度量功绩,积累事实。
[16]默而翘之:默默地翘首等待。
[17]不沮:不沮丧。
[18]强毅:刚强坚毅。
[19]锱铢:比喻微小的东西。锱铢:古代重量单位,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旧注:"视之轻如锱铢,十虆为铢,八两为锱。"
[20]充诎:自满而失去节制。旧注:"充诎,骄吝也。一说踊跃参扰之貌。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fxqk001 發表於 2025-4-14 04:23 | 顯示全部樓層
《儒行解》第五篇析义:论儒者之宽和友让精神

《孔子家语·儒行解》系统阐述了儒者立身处世之准则,其第三节尤为精微,以“宽和友让”为纲,分述儒者之宽容、举贤、独行、规为、交友、尊让六重境界。此篇非仅行为规范,实为心性修养之显化,今试析其要义。

一、宽容:和光同尘之德
“博学不穷,笃行不倦”言儒者治学之恒,“幽居不淫,上通不困”明其处穷达如一之节。其核心在于“毁方瓦合”之智慧——去己圭角而与众生和合,犹《老子》“和其光,同其尘”之旨。此非无原则之妥协,乃“礼必以和”的辩证:以法度为基(优游以法),以包容为用(慕贤容众),彰显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实践理性。

二、举贤:至公无私之心
“内不避亲,外不避怨”承《尚书》“无偏无党”之训,其要义在“程功积事,不求厚禄”。儒者举贤非为私利,乃以“君得其志,民赖其德”为终极关怀。管仲举仇、祁奚荐子,皆此精神之体现。尤其“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一语,直为后世“天下为公”思想张本,可见儒家政治伦理之崇高性。

三、独行:澡身浴德之守
“静言正之而上下不知”展现儒者“默而翘之”的含蓄之道。其“特立独行”非标新立异,而是“世治不轻,世乱不沮”的恒定心志。最可贵者在“同己不与,异己不非”的中正态度,与《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相通,较之庄子“不谴是非”更显积极。

四、规为:廉隅自砺之节
“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非谓桀骜,实言“慎静尚宽”的守道之志。所谓“分国视如锱铢”,乃孟子“富贵不能淫”的先声。此段揭示儒者双重品格:对外“强毅以与人”的刚健,对内“博学以知服”的谦卑,恰合《周易》“君子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两仪。

五、交友:同道相成之义
儒者交友首重“合志同方”,较之世俗“利交”,更显“并立则乐,相下不厌”的平等精神。“流言不信”对应《论语》“友直友谅”之标准,“不同而退”则暗含“和而不同”的辩证智慧。此中可见儒家群体观:既反对离群索居,亦警惕党同伐异。

六、尊让:仁德显发之相
末段以“温良慎敬”为仁之本,实为全篇总纲。儒家之仁,非抽象概念,乃体现于“宽裕作仁、逊接为能”的具体德行。尤需注意“兼此而有,犹不言仁”的谦抑态度,此即《尚书》“允执厥中”的实践智慧——真正的仁德永远在践行中臻于完善。

结语
《儒行解》此章以“中和情真”为归趣,将儒者精神概括为“不溷君上,不闵有司”的独立人格。在当代语境中,这种既坚守原则又宽容异己、既崇奉道德又不弃人伦的智慧,尤为值得深思。儒者之“宽和友让”,实为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共同体之古老而常新的精神资源。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训诂为基础,融会《论语》《中庸》《孟子》要义,力求呈现儒家实践伦理的内在逻辑。重点阐发“毁方瓦合”“分国如锱铢”等命题的现代意义,突出儒者“和而不同”的辩证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