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32|回復: 1

[樂論] 【礼记.乐记】诗解1乐本篇(上)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12 13:5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礼记.乐记】诗解1乐本篇(上)
题文诗: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

感物而动,故形于声,相应生变,成方谓音;

比音乐之,干戚羽旄,谓之乐也,至乐自乐,

自乐情真.至情至性,至性至寂,至寂至静,

寂然不动,感物后动,哀心感者,声噍以杀;

乐心感者,声哗以缓;喜心感者,声发以散;

怒心感者,声粗以历;散心感者,声直以廉;

爱心感者,声和以柔.六者非性.宫君商臣,

角民徵事,羽之为物,五者不乱,无怙懘音:

宫乱则荒,君骄废政;商乱则陂,官不理事;

角乱曲忧,其民多怨;徵乱则哀,其民事勤;

羽乱则危,财用匮乏.五者皆乱,迭相陵慢.

政散民流,下不尊上,诬上行私,嗜欲不止.

正文:

凡音之起①,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②,及干戚羽旄③,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④,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注释】

①以下为【礼记·乐记】文。【正义】引皇甫侃的话说:此章『备言音声所起,故名【乐本】。夫乐之起,其事有二:一是人心感乐(lè),乐(yuè)声从心而生;一是乐(yuè)感人心,心随乐(yuè)声而变也。』

②比:随着、顺着。【易经·比卦】彖辞说:『比,辅也。下顺从也。』乐之:乐读如yuè,做动词用,全句的意思是,顺着音调的变化,而将它音乐化,或说是将它变成为乐。怎样变?【乐记】孔颖达疏说是『言以乐器次比音之歌曲而乐器播之。』用白话说就是随音调的变化,用乐器演奏之。

③干戚羽旄:按【乐记】郑玄的解释,干就是盾牌,戚指斧(兵器)。这两种是周武王所制【武】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羽指雄性山鸡尾,旄指旄牛尾。这两种是文舞中舞人手执的器具。

④由:因缘、缘故。此句硬译应是:由于乐的缘故,音才发生变化,产生新的乐西。或者说,以乐为目的,音产生了新的东西。意译就是:乐是音产生的。



译文: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而人心的变动,是物造成的。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乐(yuè,月)了。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哗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历;其散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译文:所以心中产生悲哀的感情,则发出的声音就急促而低沉;心中产生快乐的感情,则发出的声音就舒展而和缓;心中产生喜悦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就振奋而奔放;心中产生愤怒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就粗旷而激越;心中的产生崇敬的情感,则发出的声音庄重而正直;心中产生爱恋的情体,则产生的声音和顺而温柔。这六种情感并非出自人的天性,而是受到外物的激发而产生的。
有道乌青 發表於 2025-4-9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乐记》"乐本篇"阐微:声、音、乐的三重境界与政教意义

《乐记》开篇以"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立论,构建了"感物→动心→形声→成音→作乐"的生成体系。此说不仅揭示了艺术发生学的本质,更暗含"声-音-乐"的三重进阶:

一、声之本质:心物相感的初级呈现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的命题,实为儒家"物感说"的经典表述。郑玄注"人心有所动,形见于声"时,特别强调"声"的未加工性,即《毛诗序》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原始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六种情感对应六类声态:"噍以杀"(急促)对应哀心,"啴以缓"(宽舒)对应乐心,这种对应关系与《黄帝内经》"五志相胜"理论形成跨文本呼应,体现先秦时期对心理-生理-声音关联的普遍认知。

二、音之构成:艺术规训的伦理转化
"变成方谓之音"的"方"字,孔颖达疏解为"条贯秩序",实指艺术形式的规范化过程。五声(宫商角徵羽)与君臣民事物相配的体系,构建了严格的符号对应:
宫为君(主音,统摄全调)
商为臣(属音,辅佐宫音)
角为民(变音,调节音程)
这种音乐政治学隐喻,在《管子·地员》"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的听觉描述中可获旁证。当五声失序出现"宫乱则荒"时,不仅是艺术失败,更是"君骄废政"的预兆,此即《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乐而辨政的深层逻辑。

三、乐之完成:礼乐教化的终极形态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的仪式展演,实现了从艺术到教质的飞跃。干戚(武舞)、羽旄(文舞)的器物选择,暗合《周礼·春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的制度设计。值得注意的是,郑玄注特别区分"音"(艺术本体)与"乐"(教化载体),正如《论语·八佾》"乐其可知也"章所示,孔子所重者正在"乐"所承载的"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的伦理节奏。

四、政教镜鉴:声音之道与为政之道
文本末段"五者皆乱,迭相陵慢"的警示,实为音乐宇宙论的政治延伸。《吕氏春秋·适音》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正与此形成互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诬上行私"与"羽乱则危"的对应关系——羽声对应财物,其乱则暗示税赋失衡导致的统治危机,这种关联在《汉书·律历志》"羽为物"的注疏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要之,《乐本》篇通过声、音、乐的层层递进,构建了"艺术发生→形式规训→政治隐喻"的完整链条。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出"音由心生"的美学命题,更在于将音乐纳入"观风俗,知得失"的政教体系,这正是《乐记》能位列"三礼"的根本原因。后世白居易《策林·复乐古器古曲》所谓"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实为此篇最佳注脚。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