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00|回復: 1

[儒家学说] 【孔子家语】卷37屈節解诗解1屈不毀節達不犯義子贡止兵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13 17:3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子路問曰:丈夫居世,富貴不能,有益於物,
處貧賤地,不能屈節,而以求伸,則不足以,
論乎人域.孔子对曰:真情君子,行己期於,
必達於己.可屈則屈,可伸則伸.故屈節者,
所以有待,而求伸者,所以及時.雖受屈而,
不毀其節,志已達而,不犯於義.子在衛聞,
齊國田常,將欲為亂,而憚鮑晏,因欲移其,
兵以伐魯.孔子會諸,弟子告曰:魯父母國,
不可不救,不忍視其,受敵今吾,欲屈節於,
田常救魯,誰欲為使?子路請往.孔子弗許.
子張請徃,子又弗許.子石請徃,又弗之許.
子貢請使,夫子許之.遂如齊乃,說田常曰:
今欲收功,於魯實難,不若移兵,於吳則易.
田常不悅,子貢曰夫,憂在內者,攻強之国;
憂在外者,攻弱之国;聞子三封,而三不成,
是則大臣,不聽君令,戰勝鲁国,必以驕主,
破國尊臣,子功不與,日疏於主,與大臣爭,
如此則子,之位危矣.田常曰善,然则兵甲,
已加魯不,可更如何?子貢乃曰:緩師吾請,
於吳令救,魯而伐齊,子因兵迎,田常許諾.
繁体
子路問於孔子曰:「由聞丈夫居世,富貴不能有益於物,處貧賤之地,而不能屈節以求伸,則不足以論乎人之域矣.」孔子曰:「君子之行己,期於必達於己.可以屈則屈,可以伸則伸.故屈節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時.是以雖受屈而不毀其節,志達而不犯於義.」
简体
子路问于孔子曰:『由闻丈夫居世,富贵不能有益于物,处贫贱之地而不能屈节以求伸,则不足以论乎人之域矣。』孔子曰:『君子之行己,期于必达于己。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故屈节者,所以有待,待知求也求伸者,所以及时。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
注释富贵不能有益于物:王肃注:『以道济物不为身也。』
屈节:原意『弯曲体节』,此指失去节操,降低身份以服从。
行己:立身行事的原则。
期:四库、同文本作『其』。
及时:王肃注:『及良时也。』
志达而不犯于义:王肃注:『合于义也,乃行。』犯。违犯,违背,背离。
译文子路请教孔子问:『我听说大丈夫活在世间,富贵时不能有利于世间万物;身处于贫贱之境地时,又不能屈抑志节以求得伸展,则不足以达到人们所说的大丈夫的境界。』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事,期望一定要达到自己的目标,该委屈的时候就委屈,该伸展的时候就伸展。委屈身份是因为有所期待,寻求伸是等待天时良机的到来。所以即使受到压抑委屈也不能失掉气节,志向实现时,也不能背弃道义。』
繁体
孔子在衛,聞齊國田常將欲為亂,而憚鮑晏,因欲移其兵以伐魯.孔子會諸弟子而告之曰:「魯父母之國,不可不救,不忍視其受敵,今吾欲屈節於田常以救魯,二三子誰為使?」於是子路曰:「請往齊.」孔子弗許.子張請徃,又弗許.子石請徃,又弗許.三子退謂子貢曰:「今夫子欲屈節以救父母之國,吾三人請使而不獲徃,此則吾子用辯之時也,吾子盍請行焉?」子貢請使,夫子許之.遂如齊,說田常曰:「今子欲收功於魯實難,不若移兵於吳則易.」田常不悅,子貢曰:「夫憂在內者攻強,憂在外者攻弱,吾聞子三封而三不成,是則大臣不聽令,戰勝以驕主,破國以尊臣,而子之功不與焉,則交日疏於主,而與大臣爭,如此則子之位危矣.」田常曰:「善,然兵甲已加魯矣,不可更,如何?」子貢曰:「緩師,吾請於吳,令救魯而伐齊,子因以兵迎之.」田常許諾.
简体
孔子在卫,闻齐国田常将欲为乱,而惮鲍晏,因欲移其兵以伐鲁。孔子会诸弟子而告之曰:『鲁父母之国,不可不救,不忍视其受敌,今吾欲屈节于田常以救鲁,二三子谁为使?』于是子路曰:『请往齐。』孔子弗许。子张请往,又弗许。子石请往,又弗许。三子退谓子贡曰:『今夫子欲屈节以救父母之国,吾三人请使而不获往,此则吾子用辩之时也,吾子盍请行焉?』子贡请使,夫子许之。遂如齐,说田常曰:『今子欲收功于鲁实难,不若移兵于吴则易。』田常不悦。子贡曰:『夫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吾闻子三封而三不成,是则大臣不听令,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子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而与大臣争,如此则子之位危矣。』田常曰:『善,然兵甲已加鲁矣,不可更,如何?』子贡曰:『缓师,吾请于吴,令救鲁而伐齐,子因以兵迎之。』田常许诺。
译文孔子在卫国的时候,听说齐国的田常想发动叛乱,但害怕鲍氏、姜氏等人从中作梗,所以想调兵去攻打鲁国。孔子召集弟子们对他们说:『鲁国是我们的父母之郊,不能不救,我不忍心看它遭受别人攻击。现在我要忍辱到田常那里去,来挽救鲁国。你们几个谁愿意担当使者?』于是子路请求到齐国去,孔子没有允许。子张请求去,也没有允许。子石请求去,又没有允许。他们三人退下以后,就对子贡说:『现在老师要屈节去救父母之国,我们三人请求担当使者都没有得到允许。这次是你运用口才的时候了,你何不请求前去呢?』子贡请求出使,孔子允许了。于是子贡到了齐国,劝田常说:『现在你想在鲁国取得成功,很难。不如移兵攻打吴国,更容易取得成功。』田常听了很不高兴。子贡说:『如果忧患在朝廷内部就去攻打强国,忧患在朝廷之外就去攻打弱国。我听说你三次受封都没有成功,那是大巨不听君王的命令。如果你战胜了鲁国会使君王更加骄横,打了败仗会使其他大臣更加尊贵,而你的功劳却不被看重,这样就会和国君的关系一天天疏远,而会和那些大臣发生争斗。如此,你的位置就危险了。』田常说:『你说得很好。然而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不能更改了,怎么办呢?』子贡说:『要暂缓用兵。请让我到吴国去,叫吴国去救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可以趁势出兵去迎击吴军。』田常同意了。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陆油 發表於 2025-4-11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屈节达义:论子贡止兵之智与儒家权变之道》

《孔子家语·屈节解》所载子贡止兵一事,实为儒家"经权之道"的生动诠释。子路以"大丈夫当有所为"叩问处世之道,孔子答以"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八字,道出儒家处世哲学的精髓——守经达权。此中深意,当从三个层面剖析:

一、屈伸之道的哲学根基
孔子提出"屈节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时",实为《易经》"穷则变,变则通"思想的人格化呈现。王肃注"以道济物不为身"点明,屈伸非为私利,乃为行道。如竹简《五行》所言"君子能屈能伸",这种弹性并非无原则妥协,而是以"不毁其节""不犯于义"为底线。孟子后来发展为"大丈夫"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正是对此的继承发展。

二、子贡止兵的权变智慧
面对田常伐鲁的危局,孔子三拒子路、子张、子石而独许子贡,实因洞察子贡"利口巧辞"(《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之才。子贡说齐之策,表面劝其攻吴似为不义,实则暗合"忧在内者攻强"的纵横之术。这种"以不义行义"的悖论,恰是《荀子·解蔽》所言"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的实践。其智谋远超普通儒生的道德教条,展现出"行权达变"的实践智慧。

三、经权之辨的现代启示
此章揭示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的智慧,对当代社会极具启示意义。如同《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所言"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真正的儒者绝非固执守旧之徒。在商业谈判、国际外交等领域,子贡式的"曲线救国"智慧仍具生命力。但必须警惕沦为"乡愿"(《论语·阳货》),始终以"志达而不犯于义"为准则。

要之,儒家处世之道犹如执剑,剑锋是原则,剑鞘是变通。子贡止兵的故事告诉我们:最高明的道德实践,往往在"守经"与"达权"的辩证统一中实现。这种智慧,正是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不衰的生存密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