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03|回復: 1

[其他]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25君道2改过夕惕虚己术度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24 21:4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葛洪【抱朴子·篇】卷25君道2改过夕惕虚己术度
题文诗:
外总多士,文武治,内建维城,穆属,
亲疏相持,尾为身干.枝虽茂而,无伤本忧,
流虽盛而,无背源势.石磐岳峙,式遏觊觎.
三苗倾殄,知川源,之未可恃;翳幽不守,
睹觉严崄,之不足赖.江汉犹存,强楚虏辱;
剑阁自如,子阳赤族.四岳三涂,实不一姓;
金城汤池,未若人和.真情内守,情通宇内,
守在海外,山河也.是以贤君,抱道守德,
惧不足,改过,恐有余.谋当计得,
而其犹思,危而弗休;战胜地广,而其犹戒,
盈而夕惕.象浑穹,以遐焘覆,其式坤厚,
以广载也.其运重光,以表,致远思乎,
事之未兆.资春景,以妪煦也,仿秋霜,
以肃.问询,以校同异,平衡名实,
以铨群言.虚己委身.以尽下情,推功论赏,
以劝将来.御之以术,终始可竭;整以,
参差可齐.嶷若阆风,之凌霄而,诸下不得,
以轻重料;窈若玄渊,之万仞则,近侍不能,
以少多量.然则君之,流源不穷,百僚之才,
力毕陈矣;涯畔无外,而彼,斤两可限.
【原文】外总多士于文武,内建维城之穆属,使亲疏相持,尾为身干。枝虽茂而无伤本之忧,流虽盛而无背源之势。石磐岳峙,式遏觊觎。见三苗之倾殄,则知川源之未可恃也;睹翳幽之不守,则觉严崄之不足赖也。夫江汉犹存,而强楚虏辱;剑阁自如,而子阳赤族。四岳三涂,实不一姓;金城汤池,未若人和。守在海外,匪山河也。
【译文】在外统领众多的贤士从事文治武功,在内以怀德之心建立有如连城般牢固的宗族关系,使亲族和外人相互帮持,郡国诸侯成为君主的骨干力臣。树枝即使茂盛也没有损伤树干的忧虑,河流水势再大也不会有倒流向源头的局面。像大石一般屹立,像山岳一样耸峙,就能阻止住别人的非分之想。见到三苗的彻底灭亡,就能知道河流湖泊是不能倚仗的;见到隐蔽深幽的地方把守不住,就该懂得山崖之险是不能依赖的。长江汉水还存在,但强大楚国的国君被俘受辱;剑阁依然如故,但公孙述被杀死全族。四岳和三塗山,实在不属于一姓所有;铜铁的城墙和沸水的护城河,不如民心和乐。守卫是靠仁德布于海外,不是依靠山河之险。
【原文】是以贤君抱(有脱文)惧不足,而改过恐有余。谋当计得,犹思危而弗休焉;战胜地广,犹戒盈而夕惕焉。象浑穹以遐焘,式坤厚以广载。运重光以表微,致远思乎未兆。资春景以妪煦,范秋霜以肃物。谘以校同异,平衡以铨群言。虚己以尽下情,推功以劝将来。御之以术,则终始可竭也;整之以度,则参差可齐也。嶷若阆风之凌霄,而诸下不得以轻重料焉;窈若玄渊之万仞,则近侍不能以少多量焉。然则君之流源不穷,而百僚之才力毕陈矣;我之涯畔无外,而彼之斤两可限矣。
【译文】因此贤明的君主有良好的道德还害怕不够,而改正错误则害怕有遗留。谋略合适方针得当,还要不断地想到危险;打仗胜利版图广阔,还要免除自满而戒惧勤政。要模仿天宇广阔地覆盖,要学习大地博大地承载。运用日月二重的明亮令隐微之事显明,在没有先兆时就有了长远的设想。借助春天的阳光来生养抚育,仿效秋天的严霜来清肃万物。靠咨询来比较同异,以称量来权衡群言。靠虚心全面地了解百姓的情况,论功行赏以便鼓励将来。用恰当的手段来统御臣下,那么臣下会自始至终尽心竭力;用法度来整顿,或长或短都可以齐整。高得像阆风山那样到了云霄之上,那么众多在下边的人不能用轻重来估计它;深邃犹如万丈深渊,那么近处的人不能用多少来度量它。这样,君主手下的人才就会源源不断,而诸多臣僚的才学能力就会全部使用出来;君主的权力广阔无边,那么臣子的权力就可得到限制。
史柴 發表於 2025-4-10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抱朴子·外篇》君道思想发微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二十五《君道》篇,以"改过夕惕虚己术度"为纲,系统阐述了魏晋时期理想君主的治国之道。此段文字集中体现了道家"君人南面之术"与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融合,具有深刻的治国理政智慧。

一、政治结构之"本末相济"
葛洪提出"外总多士于文武,内建维城之穆属"的治理架构,强调"亲疏相持"的平衡之道。其"枝本流源"之喻,源自《庄子·逍遥游》"大本拥肿"之说,又融会《荀子·君道》"源清则流清"的思想,形成"尾为身干"的政治生态观。这种既重宗族维城又纳文武多士的治理模式,实为对汉末"亲亲""尊贤"之争的超越。

二、地理险阻之辩证认知
文中列举三苗、江汉、剑阁等历史地理案例,揭示"金城汤池,未若人和"的治国真谛。此论承续《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脉络,又结合魏晋乱世割据的教训,指出"守在海外,匪山河也"的深刻洞见。葛洪将《周易·坎卦》"王公设险以守其国"的传统观念,提升至"真情内守"的道德境界。

三、君主修养之"夕惕若厉"
"改过恐有余"的修身要求,本于《论语·学而》"过则勿惮改"的训诫;"戒盈而夕惕"的执政态度,则源自《周易·乾卦》"君子终日乾乾"的教诲。葛洪创造性地将道家"虚己"(《庄子·山木》)与法家"术度"(《韩非子·定法》)相结合,提出"虚己以尽下情,推功以劝将来"的君道实践论,形成"詶谘校异,平衡铨言"的决策机制。

四、治国理政之"参差可齐"
篇末"御之以术,终始可竭;整以法度,参差可齐"的总结,体现了葛洪"道术相济"的政治哲学。其"阆风凌霄""玄渊万仞"之喻,既取法《老子》"渊兮似万物之宗"的君主意象,又暗合《荀子·君道》"主道利周"的统治艺术,最终达成"百僚才力毕陈"的理想治理状态。

此段文字虽仅二百余言,却浓缩了魏晋时期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精华。葛洪以医家"抱朴"之眼观照君道,其"改过夕惕"说至今仍为领导干部修身用权的明镜,"虚己术度"论亦足为现代治理体系提供传统智慧参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