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65|回復: 0

[儒家学说] 【论语】卷4里仁篇第四诗解1仁者安仁非义不取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27 19:5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卷4里仁篇第四诗解1仁者安仁非义不取
题文诗: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
不仁者不,可久处约,不长处乐.仁者安仁,
者利仁.子曰仁者,唯能好人,能恶人.
苟志于仁,无恶也.子曰富贵,人之所欲,
不以,得之不处;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真情,终食之间,无违仁也,造次必是,
颠沛于是.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
不使不仁,加乎其身.有能一日,力于仁乎?
我未见其,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
至道至仁,易知易行,真情本有,气正志行,
仁义自致.孔: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知仁.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至道真情,
真情所致,非死非生,向死而生.孔: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未足与议.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无适无莫,义之与比.
至义至宜,合情和理;名利富贵,非义不取.
【原文】
4·1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注释】
(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原文】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注释】
(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作动词。

【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原文】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原文】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原文】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用力能致者)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原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评析】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原文】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原文】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原文】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注释】
(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2)莫:疏远、冷淡。
(3)义:适宜、妥当。
(4)比:亲近、相近、靠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