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3|回復: 2

[儒家学说] 【论语】卷5公冶长篇第五诗解1君子不佞闻一知十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27 19:5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卷5公冶长篇第五诗解1君子不闻一知十
题文诗:
谓公冶长,可妻.虽在缧绁,非其罪也,
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见用不废;
邦无道也,免于刑戮,妻以兄女.子谓子贱,
若人君子,鲁无君子,斯焉取斯.子贡问曰:
赐也何如?子曰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焉用佞哉?
御人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使,
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之.
曰道不行,乘桴浮海,从我其由.子路闻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孟武伯问,
子路仁乎?子曰不知.又问子曰:由也者,
千乘之国,可使治赋,不知其仁.子曰求也,
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宰,不知其仁.
子曰赤也,束带立朝,使与客言,不知其仁.
子谓子贡,曰与回,孰愈?对曰赐也,
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也,赐也闻一,
以知二也.子曰弗如,吾与.君子至仁,
情通古今,至闻闻义,默默无闻,真情自闻.
【原文】
5·1 子谓公冶长(1),『可妻也。虽在缧绁(2)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3)妻之。』
【注释】
(1)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2)缧绁:音léi 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3)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

【译文】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原文】
5·2 子谓南容(1),『邦有道(2),不废(3);邦无道,免于刑戮(4)。』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1)南容:姓南宫名适(音kuò),字子容。孔子的学生,通称他为南容。
(2)道: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说国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则。
(3)废:废置,不任用。
(4)刑戮:刑罚。

【译文】
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原文】
5·3 子谓子贱(1),君子哉若人(2),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3)。』

【注释】
(1)子贱: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
(2)若人:这个,此人。
(3)斯焉取斯:斯,此。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译文】
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这么多的)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评析】
孔子在这里称子贱为君子。这是第一个层次,但接下来说,鲁国如无君子,子贱也不可能学到君子的品德。言下之意,是说他自己就是君子,而子贱的君子之德是由他一手培养的。

【原文】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1)也。』

【注释】
(1)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

【译文】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评析】
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肯定子贡有一定的才能,因为瑚琏是古代祭器中贵重而华美的一种。但如果与上二章联系起来分析,可见孔子看不起子贡,认为他还没有达到『君子之器』那样的程度,仅有某一方面的才干。

【原文】
5·5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不知其仁(4)。焉用佞?

【注释】
(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
(2)佞:音nìng,能言善辩,有口才。
(3)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
(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

【译文】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评析】
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原文】
5·6 子使漆雕开(1)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2)

【注释】
(1)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一说字子若,生于公元前540年,孔子的门徒。
(2)说:音yuè,同『悦』。

【译文】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评析】
孔子的教育方针是『学而优则仕』,学到知识,就要去做官,他经常向学生灌输读书做官的思想,鼓励和推荐他们去做官。孔子让他的学生漆雕开去做官,但漆雕开感到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急于做官还没有把握,他想继续学礼,晚点去做官,所以孔子很高兴。

【原文】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1)浮于海,从(2)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注释】
(1)桴:音fū,用来过河的木筏子。
(2)从:跟随、随从。

【译文】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原文】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1)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3),可使为之宰(4)也,不知其仁也。』『赤(5)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6),可使与宾客(7)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
(1)赋:兵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
(2)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点,大致相当于后来城镇。有一千户人家的大邑。
(3)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当时大夫有车百乘,是采地中的较大者。
(4)宰:家臣、总管。
(5)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生于公元前509年,孔子的学生。
(6)束带立于朝:指穿着礼服立于朝廷。
(7)宾客:指一般客人和来宾。

【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评析】
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实际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原文】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2),赐也闻一以知二(3)。』子曰:『弗如也。吾与(4)女弗如也。』

【注释】
(1)愈:胜过、超过。
(2)十:指数的全体,旧注云:『一,数之数;十,数之终。』
(3)二:旧注云:『二者,一之对也。』
(4)与:赞同、同意。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评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
龚妞十 發表於 2025-4-6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公冶长》首三章义疏

《公冶长》篇首三章,以择婿之事发端,实为孔子观人论世之微旨所在。公冶长虽陷囹圄而"非其罪",南容能"邦无道免于刑戮",子贱得"君子"之誉,三者皆见圣门取人之道。

首章记孔子以女妻公冶长。缧绁非罪之说,尤见圣人明察。郑玄注"非其罪"为"见枉不直",朱子《集注》谓"长之为人可见"。考《孔子家语》载公冶长通鸟语而遭诬,虽事近小说家言,然足见古人重其才德。夫子不循俗见,特明其冤,非独见知人之明,更显"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之义。婚姻为礼之大端,择婿实为观德,此章开篇即彰圣门重德轻迹之旨。

次章论南容之智。孔安国注"言行当慎"四字最得要领。观"邦有道不废"与"邦无道免祸"对举,正合《泰伯》篇"危行言孙"之教。南容盖深得《诗》"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大雅·烝民》)之旨者。尤可注意者,前章嫁女,此章妻以兄子,程颐谓"圣人择婿,必量才德之高下",此见孔子因材施配之智。

三章赞子贱为君子,而特标"鲁多君子"之背景。包咸注"若人"为"若此之人",朱子引申为"鲁多君子,故子贱得取法"。然细味"斯焉取斯"之叹,实含双重深意:一则明君子成德必有所本,二则暗讽时人谓鲁无贤之谬。子贱治单父,鸣琴而治(见《吕氏春秋·察贤》),正是"君子之德风"(《颜渊》)的体现。

三章连读,可见圣门观人之法:公冶长见其节操,南容显其明智,子贱彰其德化。婚姻之选非私事,实为礼义之公器。钱穆《论语新解》谓此篇"多论古今人物贤否得失",诚哉斯言。夫子于人物臧否之际,总在显微阐幽,使后人知所取法焉。
苏匀帖 發表於 2025-4-10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公冶长》章句疏义

公冶长篇首五章,以择婿、论才、评德为纲,深契圣门观人之法。夫子论公冶长"虽在缧绁非其罪",非仅言其冤屈,实彰"不以表象断人"之鉴识智慧。按《周礼·秋官》"三赦之法",公冶长之狱当属"过失"之列,故夫子特明其冤。此与《尚书·舜典》"眚灾肆赦"之义相通,体现儒家"明刑弼教"之精微。

南容章"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实为"用行舍藏"之具体演绎。《周易·乾卦》"见龙在田"与"潜龙勿用"二象,正可与此互证。夫子以兄女妻之,非独重其保身之智,更因其得《诗经·大雅》"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之要义。此中深意,与《中庸》"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一脉相承。

子贱章"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揭示道德修养必有师承渊源。郑玄注"取斯"为"取此君子之道",朱子《集注》引申为"熏陶成德"。观《礼记·学记》"相观而善之谓摩",可知子贱之德非凭空而得,实乃鲁国君子文化土壤所育。此章与《孟子·离娄》"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互为表里。

子贡"瑚琏"之喻,当参《周礼·考工记》"宗庙之器"解之。瑚琏虽为贵重祭器,然终为"器"而非"道"。夫子此评,与《为政》篇"君子不器"形成张力,暗喻子贡尚未达"不器"之境。然《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瑚琏之誉实为"下学而上达"之阶梯。

"闻一知十"章最见圣门心法。颜子之悟,非智力超群而已,实契《周易·系辞》"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的思维境界。程颐《伊川易传》解此谓"明睿所照",即直指本体的直觉体认。子贡"闻一知二"属逻辑推演,犹《大学》"格物致知"功夫;颜子"知十"则近于《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豁然贯通。

通观五章,可见夫子观人四要:察其遭际(公冶长)、度其进退(南容)、溯其师承(子贱)、辨其才质(子贡、颜回)。此中深意,非徒品评人物,实为后世立"仁智统一"之人格标准。《礼记·儒行》所谓"博学以知服,力行以待取",正可为此篇作注脚。学者当于此体会圣门"因材施教"之微旨,方不负夫子垂训之苦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