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卷24议对诗解2通古观今约以正辞文对策陈政射策献说 题文诗:
动先拟议,明用稽疑,敬慎群务,弛张治术. 大体所资,故必枢纽,经典采故,实于前代, 观通变于,当今者也.理不谬摇,其枝字不, 妄舒其藻.又议郊祀,必洞于礼,论戎事也, 必练于兵,佃谷之论,先晓于农,断讼之议, 务精于律.如是然后,标以显义,约以正辞, 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 为美不以,环隐为奇:纲领大要.不达政体, 舞笔弄文,支离构辞,穿凿会巧,空骋其华, 最终固为,事实所摈,设得其理,亦为游辞, 所埋也矣.秦女嫁晋,从文衣媵,晋人贵媵, 而贱秦女;楚珠鬻郑,为薰桂椟,郑人反而, 买椟还珠.文浮于理,末胜其本,秦女楚珠, 复存于兹.又对策者,应诏陈政;射策也者, 探事献说.言中理准,射侯中的;二名虽殊, 议之别体.古者造士,选事考言.汉文中年, 始举贤良,晁错对策,蔚为举首.孝武益明, 旁求俊乂,对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 甲科入仕:选贤要术.晁氏之对,验古明今, 辞裁以辨,事通而赡,超升高第,信有征矣.
【原文】全文2 夫动先拟议,明用稽疑,所以敬慎群务,弛张治术。故其大体所资,必枢纽经典,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理不谬摇其枝,字不妄舒其藻。又郊祀必洞于礼,戎事必练于兵,佃谷先晓于农,断讼务精于律。然后标以显义,约以正辞,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环隐为奇:此纲领之大要也。若不达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穿凿会巧,空骋其华,固为事实所摈,设得其理,亦为游辞所埋矣。昔秦女嫁晋,从文衣之媵,晋人贵媵而贱女;楚珠鬻郑,为薰桂之椟,郑人买椟而还珠。若文浮于理,末胜其本,则秦女楚珠,复存于兹矣。 又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言中理准,譬射侯中的;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古者造士,选事考言。汉文中年,始举贤良,晁错对策,蔚为举首。及孝武益明,旁求俊乂,对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入仕,斯固选贤要术也。观晁氏之对,验古明今,辞裁以辨,事通而赡,超升高第,信有征矣。
【原文分段释解】2 夫动先拟议1,明用稽疑2,所以敬慎群务,弛张治术3。故其大体所资4,必枢纽经典5;采故实于前代6,观通变于当今7;理不谬摇其枝8,字不妄舒其藻。又郊祀必洞于礼9,戎事必练于兵10,田谷先晓于农11,断讼务精于律12。然后标以显义13,约以正辞14。文以辨洁为能15,不以繁缛为巧16;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此纲领之大要也。若不达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17,穿凿会巧18,空骋其华,固为事实所摈19,设得其理,亦为游辞所埋矣20。昔秦女嫁晋,从文衣之媵21,晋人贵媵而贱女22;楚珠鬻郑23,为薰桂之椟24,郑人买椟而还珠25。若文浮于理,末胜其本26,则秦女楚珠,复在于兹矣。
【译文】 凡有行动,首先要加以议论;要明了事物,必须把可疑的问题考察清楚。这是为了严肃慎重地处理各种政务,使治国之道缓急适度。所以,写议奏的主要依据,必须以儒家经典为典范,继承前代的传统,研究当今的变化;说理不应在枝节问题上大发谬论,用词不应在文采藻饰上过分铺张。论祭祀,必须深悉礼仪;写战争,必须懂得军事;讲种田,首先要通晓农业;议断案,务须精通法律。然后突出其重大意义,运用公允严正的文辞。议奏文以明辨简洁为能,不以繁富的采饰为巧;论事以明白核实为美,不以深幽隐晦为奇:这就是议奏文的基本要领了。如果不通晓国家政治,而随意搬弄文墨,东拉西扯地构成文辞,牵强附会地凑成小巧,这种徒然施展华丽的文章,固然要被事实所抛弃;即使讲出一些道理,也被大量的文采所淹没了。从前秦穆公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随从大批服饰艳丽的陪嫁女,晋国人便重视陪嫁人而轻视秦穆公之女;楚国有人卖珠给郑国,用熏了桂香、装饰了玫瑰的精制匣子,郑国人只买盛珠的匣子而把珠退回。如果文饰淹没了所讲的道理,形式胜过了所表达的内容,那末,秦人嫁女、楚人卖珠的故事,便又出现在今天了。 〔注释〕
1 动先拟议:【周易·系辞上】:『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孔疏:『拟之而后言者,……圣人欲言之时,必拟度之而后言也。议之而后动者,……谓欲动之时,必议论之而后动也。拟议以成其变化者,言则先拟也,动则先议也,则能成尽其变化之道也。』拟:揣度。
2 明用稽疑:【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次七曰明用稽疑。』孔传:『明用卜筮考疑之事。』稽:查考。
3 弛(chí池)张:指放松和拉紧相配合。【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4 资:凭借,依据。
5 枢纽:关键。以经典为关键,即以儒家经典为遵循、学习的典范。
6 故实:传统旧事。
7 通变:【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变通』,指发展变化。
8 摇:振动,喻论说。枝:指琐屑小事。
9 郊祀:祭祀天地。洞:深刻了解。
10 戎事:指战争。练:熟悉。兵:指军事。
11 田谷:种谷。
12 断讼(sòng颂):判案。讼:在法律上对是非的诉说或争辩。
13 标:标明,突出。
14 约:约束,指用辞而言。
15 辨洁:明辨简洁。
16 缛(rù入):繁采。
17 支离:分散。
18 穿凿:牵强附会。会:聚,这里是拼凑的意思。
19 摈:排除,抛弃。
20 游辞:虚浮不实的言辞。
21 文衣:华丽的衣著,媵(yìng映):诸侯之女的陪嫁女人。
22 贵媵贱女:【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引田鸠语:『昔秦伯(秦穆公)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文衣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23 鬻(yù遇):出卖。
24 椟(dú毒):匣子。
25 买椟还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引田鸠语:『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26 末:指文辞。本:指内容。 【原文】3 又对策者1,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2,探事而献说也3。言中理准,譬射侯中的4,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古之造士5,选事考言6。汉文中年7,始举贤良8,晁错对策9,蔚为举首10。及孝武益明11,旁求俊乂12。对策者以第一登庸13,射策者以甲科入仕14:斯固选贤要术也。观晁氏之对,证验古今,辞裁以辨15,事通而赡16;超升高第,信有征矣17。
【译文】
又一种叫做『对策』,是应帝王的诏命而陈述政事的;一种叫做『射策』,是就自己探取的试题而呈献意见的。对答中旨,说理准确,就像对着箭靶以射中目的。所以,『对策』、『射策』虽是两个不同的名称,但都是奏议的体制之一。古代学成的人,是通过口头上考核入官。到西汉文帝中期,选任官吏才开始有举贤良的制度;晁错的【举贤良文学对策】,是当时高中的优秀作品。到汉武帝时期,策士制度大放光明,广泛搜求杰出人才。参加对策的人,第一名提升任用;参加射策的人,考入甲科者授官:这的确是选拔贤才的重要方法。读晁错的【贤良文学对策】,引用古今事理为证验,措辞简洁,用事贯通而丰富,他的试策名列前茅,事实证明他确是写得不错的。
〔注释〕
1 对策:汉代取士的考试制度之一,回答写在简策上关于政事、经义方面的问题。
2 射策:汉代取士的考试制度之一。主试者将疑难问题写在简策上,由应试者自己取答。
3 探:摸取。射策的试题内容不是显露的,所以应试者的自取是探取。
4 射侯:箭靶。
5 造士:学成的人。【礼记·王制】:『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郑注:『不征,不给其繇(yáo摇)役。造,成也。能习礼,则为成士。』
6 选事:指选取官吏。选:铨选。考言:据下文所说,书面的策士制始于汉代晁错,则古代选事,是口头上的考核。【尚书·舜典】中有『询事考言』之说。
7 汉文:指西汉文帝刘恒。
8 举贤良:推举有文才之士,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汉书·文帝纪】载,前元二年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这是汉代举贤良之始。
9 晁错:西汉初年文人。对策:晁错有【贤良文学对策】。载【汉书·晁错传】。
10 蔚:草木繁盛,引申指文采之盛。举首:【汉书·晁错传】载,汉文帝『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文帝于前元十五年九月『亲策诏之』,晁错应诏上【贤良文学对策】;『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
11 孝武:指汉武帝刘彻。益明:更加显著。【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即位的第一年就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12 旁求:广求。俊乂(yì义):【尚书·皋陶谟】:『九德咸事,俊乂在官。』孔疏:『马(融)、王(肃)、郑(玄)皆云:才德过千人为俊,百人为乂。』
13 登庸:升用。
14 甲科:汉代射策,按试题大小难易分甲乙科。
15 裁以辨:即上文所说的『辨洁』。【诔碑】篇曾说:『【桓彝】一篇,最为辨裁。』『辨裁』与『裁以辨』意近。
16 赡(shàn善):富足。
17 征:证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