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95|回覆: 0

紫薇聖人點評道德經1.----老子是明心見性的大徹大悟者

[複製連結]
天理人良心 發表於 2021-11-11 09: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O8 I) q' ~% V" Y1 Q4 A
0 ^7 U3 y+ Z( ]; K% W# `; Q2 I------  d( ?* `7 I5 \( n
下面以古詩文翻譯網【【經典名著全譯【【道德經】全譯有關章節爲範本進行解讀和破譯點評,當然,我不是專家學者,我只是按理解說出個大意,但願能夠拋磚引玉,請同道和專家學者們來共同探討和註解吧。
, w4 x. e1 H/ N' p6 ~5 k上篇  道經  C2 {( w9 P/ Z4 V- ?
第一章
' v5 ^4 G8 y* n- Y( o3 C) t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J& @5 t  h! I- [. R譯文:可以明明白白地表達出來的規律,就不是永恆不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根本規律。可以描述出來的形狀、特性、功能,就不是永恆的本質。空靈虛無,用來形容萬事萬物的原始狀態。具體形態,用來形容展現萬事萬物的發展進程。所以保持空靈虛無的狀態,可以發現萬物的本來、根源;認識具體形態的過程,可以觀察萬物的演變規律。『無』——空靈虛無和『有』——具體形態,是『道』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起源根本同出於『道』而只在外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出不同,統稱爲玄妙。不斷地探索這玄妙的內涵,就能發現萬事萬物的真正奧秘。
0 y% t. [8 e" D1 [/ [' ^8 k1 }9 T* K& a點評:
3 F1 y) [+ u8 L: {' Y本章是對宇宙根本大規律的這個『道』作了個基礎性的闡述。
: N+ E0 Z6 {$ y& M- l* w: _首先,『道』是什麼?『道』就是規律。那麼規律是什麼?規律就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確定不疑的、直接的因果關係。
4 n, Y- o" z" K  K. u『道』有大『道』,也有小『道』,有『常道』,也有『非常道』。有一般的『道』,也有特殊的『道』,有局域性的『道』,也有全局性的『道』。) y# d8 ?+ y: V4 w7 W
道德經重點討論的是代表宇宙根本大規律的那個『道』,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徹悟的『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勉強地翻譯爲漢語,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 \+ c3 I- g* G, k. L這個規律是言語永遠無法『說』——解釋得徹底的,不是老子表達不出,而是凡人不可能聽懂。正如『夏蟲不可以語冰』、對先天的盲人去解釋什麼是紅色一樣。不但從來沒有接觸過,連勉強地去想像都是不可能的事。【心經】中說:『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個規律不是凡人可以通過一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產生的六個基本識(色、聲、香、味、觸、法)和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思想、文化、理論體系(受、想、行、識)等途徑以了解一門『世間法』、『有爲法』的方法來了解的。* y# i- m3 j2 l5 n1 `8 l
反之,可以被人們通過以上途徑去了解、掌握並運用的任何一門『世間法』、『有爲法』,那都不是『常道』——永恆而廣大的根本規律。這也與佛在【金剛經】最後重點強調的四句偈文『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意思如出一轍。& g8 z0 Q6 x! p' A& A% M
真正的宇宙大『道』,哪裡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呢?這就是個『空中無色』的問題。爲什麼呢?因爲六根產生六識是向外的,因此,這是一個依靠環境來決定意識的過程。但是這個環境是非常不可靠的,因爲這個環境是在不停地變化的。不同的時空上存在著形形色色的環境,如果我們始終追隨著這些林林總總的環境,這叫『心隨物轉』,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本心給迷惑掉了。如果,僅僅立足於向外去認識環境的方法去理解宇宙的根本法,那就叫『緣木求魚』,也叫『刻舟求劍』,根本就是犯了方向性的大錯。$ A3 Z# D- I0 O, @0 }' U" b
話說回來,這就說明『道』如果『可道』就不是『常道』。7 g5 }1 f7 ]2 ]% T
那麼『常道』是什麼呢?『常』是個道家與佛家共有的詞,它是指在宇宙特性基礎上的不變。『古往今來謂之宇,上下四方謂之宙。』所以說『常』就是在宇宙這個時空層次上保持不變,就是在最廣大範圍內的永恆。
9 ]5 r( _/ E& i: m7 ~3 _! B我認爲這個意思是在表達至少在我們這個宇宙的時空層次上來說,它是普遍適用的一個總規則,是宇宙憲法,是古代所說的『天意』、『天命』。我們古代中國人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說到頭,就是要符合這個宇宙根本法。* ~2 M( K/ X5 N7 z. S
【我點評,這個道也指天道天理天意天命,這些說對了】
2 c% N2 _7 k8 F" z( r) Z3 [要研究這個『道』——宇宙根本法,應該用什麼途徑呢?當然不能僅僅是向外探索,還要向內探索。【道德經】解決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向內探索。佛家重點要解決的也是這個問題。
  W! O: T2 k  I" u# f, k! ~這就有必要先說一下『道』的特性,首先,『道』是無所不在的,它是宇宙萬事萬物的『共性』,任何一個層次上都有『道』的存在,所謂『道在屎溺』、『狗子也有佛性』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不但有『天道』、『地道』、『人道』、也有『棋道』、『茶道』、『酒道』、『花道』,甚至也有『屎溺道』和『狗道』。其次,『道』有兩個方面的內容:『無』和『有』。『無』就是以上所有這些『道』的共性內容,與宇宙根本大道是一脈相承的。而『有』則是千奇百怪的『個性』。而這個『個性』的表現就是『名』。
- g7 ?' T- ]6 Y$ P, X( m什麼是 『名』?『名』就是『大道』——宇宙根本規則(絕對真理)衍生出來的在各個不同層次(子系統)里的『小道』——局部規則(相對真理)的具體表現形式,等等。這個『名』的有些層次是可以被生活在那個層次的一般人感知的,可以接觸到的。所以『名』是可以勉強描述的,描述的精當與否取決於對這個具體的『名』的認識水平。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不可能對全局性的大『名』描述得很精當、理解得很深刻的,所以『名可名,非常名』。
) z8 _! N  [: L4 L  b1 {怎麼理解『道』和『名』的關係呢?比如『道』在一個蘋果里,是對『名』起決定作用的,而『名』就是蘋果的外在表現形式,如:紅的,甜的,脆的,含水的等等。但即使是一個蘋果,也沒有人敢說蘋果的所有外在特性已經完整、準確地被掌握了,更加不要說從已經獲得的這些外在的特性里去找出蘋果的『道』——由宇宙根本法所構成的核心。9 R9 B/ ~: i: v! M2 I: k: G) I' R5 V' S
順便說一下,這個『名』的字義是形容、描述的意思,而不是命名的意思。最早人們都是用形容的方法來命名的,後來,這個『名』才慢慢變成了現在的『命名』的意思。
1 P  W5 W2 I# H6 v) T4 N- U4 o4 T0 R『道』不是用『說』這種低層次的人類溝通方式可以完全承載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說』的作用一點也沒有,否則,就沒必要有這本【道德經】,佛也不用對大眾『說』法。『說』當然是有用的,而且可以說是極重要的,因爲『說』可以引導人們去體味、實證『道』,如果沒有這個過程,就不會有以後高層次的溝通,也不會有真正見『道』的一天。但是這個工具又是最容易被污染和充滿歧義的,甲傳乙,乙傳丙,幾個人輾轉相傳以後,一件簡單的事也可能會被傳得面目全非,更何況是這樣深奧玄妙的道理。而且還可能有人爲的增減篡改,那可信度就更低了。所以,老子推崇『不言之教』,佛家講究『不立文字、明心見性,直指人心』,甚至佛臨入滅前還反覆強調『轉了四十九的法*輪,未曾講了一字』,都是怕落下文字障把後人引入歧途。& V# h/ G7 K1 U8 r
  『道』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一個是核,根本精神之所在,那就是『無』。還有一個是圍繞這個核起作用的外在作用,那就叫『有』。『無』是里,『有』是表;『無』是根本,『有』是枝葉;『無』是內涵,『有』是外延;『無』決定『有』,『有』證實『無』;『無』代表了源頭,『有』代表了發展;『無』就是『空』,『有』就是『色』。% Y  e, W3 Z) m: N  h! m1 f2 ?% ^
所以研究『無』,就是向內研究,就是研究根本,就是研究源頭。而研究『有』就是向外研究,就是研究枝葉,就是研究發展。: d: N1 b! n  y, [; p9 v2 M
向內研究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研究自己。因爲人也是宇宙萬物之一,人的核心也有『道』,也有與宇宙大『道』相通的那個『眾妙之門』。而向內研究才是最根本和最徹底的,因爲研究的對象是『無』——『道』的核心、內涵、源頭、根本。而現代的科學研究絕大多數都是向外研究,在研究那個『有』。2 a# P3 G' ^1 H& x: p
『無』和『有』這兩個部分看起來好象截然相反,但是從本質上說它們是『道』兩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們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對立創造了發展的原動力,統一構成了系統的和諧穩定。佛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說『有不異無,無不異有,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是最高層次的對立統一。因此,『同謂之玄』。儘管有著主次之分,但『無』學和『有』學都同樣是很深奧的學問。
  P; `. Q; V& Z' f『玄之又玄』,不斷地去通過修行、實證去接近、探索這個『道』,那麼『眾妙之門』就打開了,就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n  I: u( j8 q' ?8 ]
【我點評,這一章一語雙關,即解釋了天道,也包含了人道,天道是指天意天理天命,即天人合一的天理良心洞,人道是說,人內心本身就有的良心,即明心見性後見到的本性自性即良心,什麼是良心洞?也就是此處所說的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這個打開的眾妙之門是什麼樣子裡?請參看本人在網上的另一篇文章,{各教高人來點評,萬教歸一主良心,人類未來良心仗,睦鄰友好求大同}】( z6 \0 t% n2 C: I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t- Y; V1 x  Y7 K% S; B
【我點評,這幾句還有另一層意思,即,經常沒有欲望,致虛極,守靜篤,那麼,在潛意識的情況下,看到良心飛騰的時刻,以便觀察它的微妙;要經常有意識的觀察它的端貌,即經常在有顯意識的情況下,觀察它良心不飛騰時即關閉時的狀態,此兩者都來源於道心即良心,一開一合,兩者同處,異名同謂,玄之又玄,是眾妙之門】
6 w3 }$ }! u  e( Q2 E& ~& o第四章  z5 s9 Z: K7 O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銼其兌⑤,解其紛⑥,和其光⑦,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K$ w1 p% u+ z; \
譯文:道是空靈虛無的,無形無象無音無色的,然而它的運作起來卻是無窮無盡,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深遠得好象是萬物的根源一樣。難於捉摸卻又確確實實地存在著。我不知道它由什麼發展而來,只覺得好象在天地形成之前它就已經存在了。& ~2 y+ y8 g! c; W
點評:本章是對『道』這個宇宙根本法進行描述。
, ]! K/ W) ?& y( X0 S& ~  A+ S- M【點評:這一章一語雙關,說的是天之道和人之道】
3 M8 g# g; l" k& a0 w4 s. O. d5 r第六章
, A, A. k$ [  n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 |+ W2 D$ |! q1 R- S6 x: z
譯文:空虛而靈動的元氣是不會滅亡的,這被稱爲萬事萬物玄妙的發源地。而這個發源地的萌生之處,叫做宇宙中生生不息的根源。綿軟悠長、若存若亡,作用卻是無窮無盡。
2 c# I$ a7 I6 c【我點評,這一章說的也是天之道】9 V% m) d' z0 }: e
第十章; @9 u6 a' `7 E9 M9 ~& N9 l+ w
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爲乎?天門開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持,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Z' T4 P9 K! w$ C. u
譯文:精、氣、神凝聚於內,抱元守一,能夠不逸散嗎?調和體內真氣達到輕鬆柔和的境界,能夠象嬰兒那樣自性俱足、純真渾樸嗎?清除心靈的蒙垢,能夠達到一塵無染、一絲不掛、空明靈澈、明心見性的境界嗎?施惠於民和治理國家,能夠順其自然、不事造作嗎?洞察宇宙的巨大變化,神妙莫測的天機,能夠安守寧靜、順服天道嗎?大智大慧通玄徹悟,能夠保持平常心而忘形無知嗎?使天下萬物生長壯大,滋生了它而不去占有它,施了德行而不以之居功,引導著天下萬物的自然發展而並不要主宰的地位,這才叫深遠玄妙的德行。
0 T7 A& A  m% Y; z& E0 X點評:本章主要說的是向內探索——『內修』必須遵循的法則,而這些法則對於向外探索也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M  f5 F1 t9 D' M) L
『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g3 {' G; |* \! i6 u* G
【黃帝內經】上把人體之氣分爲『營氣』和『衛氣』。『營氣』主管內部,起運化的作用;『衛氣』主管外部,起屏障的作用。因此,『營氣』就是『內氣』。$ `0 a/ R# d: U, Q
『魄』就是『魂魄』。我國古代認爲人有『三魂七魄』,有時會『失魂落魄』,死亡會『魂飛魄散』。總之,『魄』就是那個精神體,就是那個佛法所說的在肉體死亡後進入六道輪迴的那個『業』的載體。
+ }5 M/ G  T9 O& D1 g: `『一』在【道德經】中多處出現。除了這裡以外,還有『道生一』、『昔之得一者』等。這裡的『一』,我的理解是由『道』化蘊出來的那個陰陽將分而未分的『太極』。
' s2 k8 s3 W; u! H6 E, e在『太極』的狀態下,陰陽已經初步成形,但相互仍處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太極』的狀態是非常活躍的一個狀態,是充滿無限生機和最大可能性的一個狀態。構成我們這個世界的萬物都是從這個玄妙的『太極』中來的。- x! [) [, [  Z% E( Y7 V
『營魄抱一』就是精神內守,守住那個人體與宇宙根本法相通的那個不斷流轉的『太極』。『能無離乎?』就是能不能保持內守『太極』的狀態啊?這其實就是『禪定』三原則中最重要的『調心』的第一步。
! k6 z8 s9 K- z5 O' K5 K% X  J『摶氣致柔,能嬰兒乎?』前面我們已經說過,『氣』是一種宇宙物質,其實是遍布天下的,就象無線電波一樣,但比無線電波要強大和廣泛得多。它每時每刻都在我們的周圍,就看你能不能接受它甚至儲存它、利用它。/ w9 o4 M4 w# M, [9 ]5 k  J
老子這裡說的『摶氣致柔』,其實有兩層意思。第一講的是外呼吸,要『柔』,要綿軟悠長,這樣才能符合內氣『氣緩則生』的原則;第二講的是內呼吸,就是那個『先天之氣』、也是『丹田之氣』,一樣也是從外面搜集來的,它運作的原則也是要『柔』,要『用意不用力』,甚至連『意』也不可『守』,最好是『介於有意無意之間』。最後,要達到的目標就是『能嬰兒』——象嬰兒那樣自性俱足、純真渾樸,甚至結出『道胎元嬰』來。這句話主要是講『調息』的,而且既調外息,也調內息。
$ ]6 c( B. P4 ^3 t# `3 O『摶氣致柔』,這其實講的是『調息』。
- z9 _5 r6 V  o5 U+ G" l『滌除玄鑒,能無疵乎?』  ?$ {/ I1 \" `% I; Z) T' u3 x
『鑒』就是鏡子,『玄鑒』就是『心』里的那個『明鏡』,『滌除』就是要『時時勤拂拭』,『無疵』就是『勿使惹塵埃。』。
: C4 @1 Z1 _) e1 g! K( p要守住那個『一』是不容易的,【即是玄鑒態】剛開始做的人總是雜念紛至沓來,心猿意馬。即使是修行高深的人,也未必每時每刻都能守得住那個『一』。更何況那個『一』是不能死守和硬守的,甚至到了某個層次以後,連那個『一』都要『滌除』掉,到達真正的『心境空明』。這其實就是『調心』的第二步——內照。2 d1 S7 f2 a% o# e
『愛民治國,能無爲乎?』' |- Z, J- C) L1 z
好象很奇怪,明明在講練氣,怎麼一會又講治國了呢?
9 a! E+ Q  W# P2 p1 c) [$ _4 b其實【道德經】和【易經】一樣,都是講『相同象』的。治理國家其實和養生之道是一會事,說到頭都要服從於『道』的。
) W9 ~2 t- H3 d8 J" P: y8 {這句話其實是說,『愛民治國』是要用『無爲之治』的,養生練氣也要『無爲之治』。就是要順其自然,要『功到自然成』,不要去強行導引,想去突破什麼『任、督二脈』,打通什麼『天地橋』,說到頭,那又不是你的力量可以達到的,那本來就是個水到渠成的事情。這其實就是『調心』的原則——清淨守分。/ k7 H- k2 O. @. r" A
『天門開闔,能爲雌乎?』0 D( Z+ h& P# s; a8 U1 S2 f
這個『天門』,一般的理解是指鼻息,就是呼吸。但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就是體內那個掌管與『氣』相通的那個『一』——『太極』的內呼吸。事實上,只有那個『門』才有資格被稱爲『天門』——與天地之氣相通的門。$ d0 F0 W5 J+ V. s4 F- ?% R" H$ X3 I
『雌』是什麼意思呢?『雌』的特性就是柔和順,就是那個『天門開闔』要注意輕柔和順其自然的意思。這其實也是在講『調息』。
+ b$ I% T' o& k1 U  F0 n# x【我點評:這一章,以上說的是一般的理解法,以下是我的理解和破譯:
3 X3 i$ d# f/ z/ A8 F2 b3 C/ Z營魄抱一,能無離!摶氣致柔,能如嬰兒!滌除玄鑒,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爲!天門開闔,能爲雌!明白四達,能無知!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持,長而不宰,是謂玄德。9 ~" M& Q! m5 h5 d  V' r
譯文爲:譯文:精、氣、神凝聚於內,抱元守一於一心,能夠不逸散!調和體內真氣達到輕鬆柔和的境界,能夠象嬰兒那樣自性俱足、純真渾樸!清除心靈的蒙垢,能夠達到一塵無染、一絲不掛、空明靈澈、明心見性的境界!施惠於民和治理國家,能夠順其自然、不事造作!洞察宇宙的巨大變化,神妙莫測的天機,通開了天人合一的天理良心洞,能夠安守寧靜、順服天道!大智大慧通玄徹悟,能夠保持平常心而忘形無知!使天下萬物生長壯大,滋生了它而不去占有它,施了德行而不以之居功,引導著天下萬物的自然發展而並不要主宰的地位,這才叫深遠玄妙的德行。
# R: U6 Y6 O* A( ?! l營魄抱一能無離,摶氣致柔能如嬰兒!滌除玄鑒能無疵!天門開闔能爲雌!此四句是人修行達到明心見性時的四個必備條件和境界,同時具備和達到了這四個條件,就已經達到了明心見性的境界了,也就是打通了人本身就有的自性本性的良心洞了,也就是打開了眾妙之門的天門,看到了良心的飛騰了。當然,上面專家的解釋也已經非常接近這個理解了,請參看:網上文章,中乘禪法的個人主頁【道德經】本體論的現代闡釋里的解讀】
: _" K( ~9 B- i5 b7 ]0 F0 d" b% Y第十四章
; c$ l1 {1 l& S! G) t6 q& X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5 j1 `0 j( P6 N; J2 T
譯文:眼睛看不到的可以說它是『微』,耳朵聽不到的可以說它是『希』,手觸摸不到的可以說它是『夷』。這三種東西沒法把他們區分開,便混爲一體了。它從哪裡起源不太清楚,但它的作用卻不蒙昧:綿延不絕、層次無窮、包羅萬象而無法形容,最終又回歸到難以把握具體本質的空靈狀態。被稱作是沒有固定形狀的形狀,沒有具體圖象的圖象,稱爲微妙莫測。追尋過去無法找到它的源頭,直搠將來看不到它的終止。掌握著自古就有的天道自然規律,來駕御當今世界萬物。應該明白最古老的起源就是道的紀元。1 I3 m3 Z4 E7 _7 l  s; ?( C
【我點評,這一章說的是人之道,什麼是人之道里,就是天理是良心,良心是什麼里,就是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第一,這種東西看是看不到的,聽也聽不到,而且連摸也摸不到,其實就是說這個東西不是普通感官能夠接觸到的。】
/ K; \9 U$ h, y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在『內修』的境界上發現的東西,當然很難說那到底是『看見』、『聽見』還是『摸到』的,因此當然就『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了。其實對於這種特別的發現,佛家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做『照見』。因爲那是『內照』所見,是啟動了本心的光芒所發現的,這種光芒開始時可能很微弱,越修越強,修到最強大的時候可以『上窮碧落下黃泉』,照徹整個宇宙) U) Z( s7 t( l3 B6 y$ i# w2 j. R8 A8 W1 s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7 R" t, g8 m6 ]# v; N% d( }
【我點評:一這個東西,即是道心也即良心這個東西,其先並非虛誕不實,其後也不是滅絕不明】0 X3 I& H3 J" @; J0 u! p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連綿不斷啊,不可具體形容和描述,它返樸歸根又空不見物的狀態,不可具體形容和描述}% |' ~3 |  g8 m2 U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它反本歸根又空不見物的狀態,這叫做沒有具體形狀是形狀,沒有具體物像的形象,】
) d3 R# I' j2 R3 d是謂惚恍。【這就叫做恍惚----潛藏而不可見。這裡描述良心不飛騰時的狀態。】2 c2 [2 a0 H( j0 j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K- m9 ]# t, U$ s8 H) F9 h& s良心這個東西,跟著它,看不見它的後尾,不知它會延長到何年何月,迎著它,又看不見它的前頭,不知它是從何年何月產生的,把握住現今的道心良心,用它來駕馭現存的具體事物,能了解遠古萬物的起源,這就叫做道的綱要,或者叫做道的規律】$ V. i2 @7 \# a1 n: D( E
第十六章
0 u; O9 C0 v" k/ @+ t8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 w; r1 e5 P4 I* R! R
譯文:到達心境空明,萬念萬欲俱化爲虛無的頂點,安守著至誠至信的寧靜。身體內的氣血順經脈川流不息地運行著,身體外的世界也處於不停地變化、運轉之中。我認真地體昧它們的循環往復、生老病死,做最深徹的觀想:芸芸眾生,紛紛回歸它們的本原。到達了它的本原,明察了自己的本心【良心】叫做『靜』,『靜』叫做回覆到自身的本來,天然的本性;保持純真自然的本性、清靜無爲的本心【良心】才是長久的生存之道;懂得這個規律並能切實施爲稱之爲明智。不懂得這個規律而輕舉妄動、恣性肆意,就會遇到兇險、危難;把握了這個規律就能深通一切,明察秋毫。融會貫通就能達到至大至正的境界;達到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充塞天地、縱橫古今的境界;進一步天人合一:我即宇宙,宇宙即我,從而真正進入了道的境界。循道而行方能保得真正長久,始終不會失敗,永遠也不會滅亡。
/ Z. }; E& R7 g( t8 }2 g點評:本章主要講的是內修的方法和過程,達到最高境界以後能夠從內心深處放射出無比強大的道德之光,照徹宇宙,與儒家『內聖外王』的原則殊途同歸。【我點評,這個光也就是大慈大悲的良心之光,佛心之光,道德之光,此三者是同一個東西】
5 K& u- N2 z; \6 M* I『致虛極,守靜篤。』
7 h: |& j7 {+ }% b+ M內修最關鍵的第一步就是心靈修養要『虛』,就是要『虛其心』。前面已經說過,虛心就是謙虛、謹慎,沒有主觀成見。要把那些平時念茲在茲的雜念——『顛倒夢想』都從心裡清出去。
6 D. J6 {0 v# F5 Z" h4 [如果能夠一直把『心』往『虛』上修,就能到達一天二十四小時始終『虛其心』的境界。【十善業道經】中有一段話:『於晝夜常念思維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不分白天黑夜二十四小時不停地內觀自己的那顆『心』,要讓『善法』在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中逐漸增長壯大,不要讓哪怕有一點一滴的壞念頭混在裡面。到了那個地步,就可以叫做『致虛極』了。
" |! I9 J# j) X  S9 p『守靜篤』,就是講對心態的把握,首先要靜——寧靜、安靜、清淨,就是不起妄念。其次要篤——誠信、坦蕩、無畏,對所有已經來的不去生出『分別妄見』,對尚未到來的不去期待擔心。9 q5 w/ [* a2 |
這樣,就『萬物並作』了,我也可以『觀其復』了。萬物的這個『作』不是我讓它『作』的,而是它本來就『作』的,原來我的那顆浮躁的『心』讓我『觀』不到,而現在我可以『觀』了。『觀』就是叫你老老實實地當一個『旁觀者』,別去想主宰什麼、指揮什麼,你的任務就是保持住那個『觀其復』的狀態。' L# ?2 L" a# C- P& h" V0 y
『觀』到了什麼呢?——『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原來什麼東西最後都要回到他來的那個地方去的呀。回歸到各自的根源就叫做『靜』,也可以叫做『復命』,也可以叫做『常』。對於回歸根源這件事來說,『靜』說的是狀態,『復命』說的是結果,『常』說的是規則。! x6 j5 j7 U( [3 r
這就是最大的真相,這就是『常』,『常』就是『道』。
( [% [& G1 R0 p知道這個『常』,你就是『明』的人。不知道這個『常』,就會『妄作』,  ^% G7 ?7 i4 X' \3 X% N
這樣就會『凶』;知道了這個『常』,才能『容』。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了。
- c" ?) y; R7 {$ a0 o8 V& l; o( W+ F: R『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v% t/ G5 E" l* p/ b2 F
翻譯得很清楚,這裡不再多加解釋了。這其實就是一個『天人合一』的過程,就是一個先『內聖』再『外王』的過程,是一個遵循宇宙大道的過程。
9 Z& ~: c  Y% R* G【我點評,這一章的解釋已經接近了道心了,『致虛極,守靜篤。此時,就是道心良心飛騰的時刻】( U& H: y5 r% j3 n" b( ^7 g
第二十一章
: ?' q* g7 N& B4 V*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8 m$ y" m+ d+ U6 x4 w. r3 I* F
譯文:大德的內在及表現,完全依據道的準則。道的體現和作用,模模糊糊、混混沌沌而難於捉摸。在混沌模糊之中,好象有著道的形象,又好象有著很實在的東西。在那深遠暗昧之處,有著非常純粹的東西;這種東西非常渾樸純真,有確實的依據和信驗可以證明它的存在。從現在一直往古時考證,這種形象始終不變,可以用它來作爲觀察世間萬物本源的依據。我是如何來了解萬物本源的呢?憑藉的就是這個東西。
2 ?0 _' S. v$ ^, Z點評:本章又是一篇對道的專題論述。開篇首先說了『德』是『惟道是從』的,然後開始講道的形象和作用,進一步把道作爲了解世間萬物根源的工具。( Z4 [9 T( _, C# g: U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 M2 `/ l" @8 o; G# E4 V『孔』就是『大』的意思,『容』可以理解爲表現、內容。因此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最大的『德』也要服從於『道』。『德』是什麼呢?『德』就是具體的某個東西最本質的內在屬性,比如火德是炎上,水德是潤下,就是說『火』最根本的屬性一個是炎熱,另一個是向上;而『水』最根本的屬性一個是滋潤,另一個是向下。而這個根本屬性是服從或者說從屬於『道』的。那麼『道』又是怎樣的呢?7 B5 z! y7 H, E  W' t# z
【我點評,這裡孔是洞的意思,圓孔,起碼是個洞,是說,良心洞裡的內容是什麼,『容』可以理解爲表現、內容。因此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良心洞裡的德也要服從於『道』,而良心洞裡有什麼里,請參看我的另一篇文章,{各教高人來點評,萬教歸一主良心,人類未來良心仗,睦鄰友好求大同}第一段}】
/ B7 X+ [* R" z$ q& L『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g0 V* Z* G7 ^$ Q. a+ w5 Q+ k( i' E
【我點評,這些形容良心洞時開時合的狀態,『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它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它是時開時時閉的,它像一個洞的,其中有物的,它是忽有忽無的,它是有物的,是有大喜大怒大憂大思大悲大恐大驚的情的,它是有精神的,它的精神是甚真,確實是有驗的,確實是可信的,它是活脫脫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飛騰著的,】
+ ]6 X8 ^5 ?/ T' C3 V! g  H後面兩句中的『窈』是說它遠,『冥』是說它暗,都是看不清的意思。其實道就是這樣的,它不象世間萬物,可以被『人』確確實實地掌握。等到內修到完全掌握它的時候,其實你早已超越了『人』的境界了。
3 d; v8 L; T6 J, V! m) w第三,道是『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的。儘管看不清,但是多少還是可以看到一點的。就象霧裡看花、盲人摸象,儘管不可得見全豹,但是也可得見一斑了。【這裡的一斑嗎,就是看到自己的良心了】; w( u$ X' [! k  V
這個『一斑』可了不得,光從這上面看就看到了『道』的共性:它是有形象的;它是客觀實在的;它是世間萬物的精華和精髓;它是有規律、有信驗依據的。
: J. x% [' @1 E$ F- s; s1 Q這四條基本的共性,就是『道』的『名』——外在表現或者說作用。4 |) B+ o) t9 ?6 Z% A
【我點評,這裡說的是良心洞時閉時開和良心時飛時停的狀態和良心洞裡所包含的內容是可信的,可應驗的,它是『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的,請參看我的另一篇文章,{各教高人來點評,萬教歸一主良心,人類未來良心仗,睦鄰友好求大同}】
* K; m6 B; s1 K- J' f; l8 D3 b『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3 P# \3 K/ j  S- d" k0 P) A
——他能夠『執一爲天下式』。其實,他真正懂的,只不過是『道』心罷了。6 t! e( ]: X4 h' Z
【這裡的道指的就是天人合一或天人同一的天理良心洞的良心,道心就是良心了】6 I$ M) H; G* P+ A
第二十五章( U9 Z0 }5 U# I, ]+ g& U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6 Y1 j' b8 c* D  x+ m
譯文:有一種物體混混沌沌、無邊無際、無象無音、渾然一體,早在開天闢地之前它就已經存在。獨一無二,無雙無對,遵循著自己的法則而永遠不會改變,循環往復地運行永遠不會停止,它可以作爲世間萬物乃至天地來源的根本。我不能準確地描述出它的本來面目,只能用道來籠統地稱呼它,勉強把它形容爲『大』。『大』是指不停地運轉、變幻,也就是說它無處不在、無遠不至,穿行於古往今來、八荒六合,到達極遠處又返回事物的根本。正因爲道是如此無窮無盡,所以說道很大,從而遵循於道的天、地、人都很大。宇宙有四『大』。人也是其中之一。人必須遵循地的規律特性,地的原則是服從於天,天以道作爲運行的依據,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
6 ]7 N' S4 V2 `; I9 g點評:本章主要是說『道』,以及對『道』的形象、運作、功能作出初步的描述。建立了以道爲首的天、地、人一脈相承的大格局。& d3 B. U- p: k' f' S$ N
【我點評,本章說的是天之道】
6 B" i0 l7 t/ x0 U第二十八章* Y; q/ a7 i. e: _  }! G8 ?2 v
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溪。爲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爲天下谷。爲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爲器,聖人用之則爲官長,故大制不割。
! e) ~& E8 }. ]$ w譯文:懂得剛強的必要,有足以稱雄的實力,而安守著柔和的狀態不露鋒芒,就會招來天下賢能之士的歸附。不偏離永恆的德行,逐漸回覆到象嬰兒那樣外表柔軟而潛力無窮的狀態。對萬事萬物都明察秋毫、洞燭千里,卻表現出一無所知的樣子,不以自己的看法、意志強加於人,不過於計較他人的缺失,才能成爲天下的表率。不會背棄永恆的德行,慢慢回歸到混沌一體的狀態。可以達到榮華富貴、重權厚利的地位,仍能安守平淡的生活,身處世俗的低下之處,永恆的德行才算圓滿,回歸到純真質樸。這種純真質樸可以主宰萬物,高明的統治者用它來治理天下。所以說最高明的統治是渾然一體的,無法分割。+ l* d4 `0 E# G8 K& t( s6 T3 ]
點評:本章主要說的是如何將『道』用於爲人處世的方法。老子用『三知三守』來說明這個過程,提出了『朴』的概念,和治國上的『大制不割』的理論。
3 k; N5 @! ^. ^8 X【我點評,這一章說的我沒有異議】. B) C& Y7 w: l3 L  E5 O  g, S
第三十二章
* D5 j2 }$ ]3 @6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 G! g  G; K9 ?譯文:道是永恆的,【第二層意思:天理良心是】無法形容和描述的,渾然一體的。雖然顯得好象軟弱、渺小,但以天下之大,卻沒有什麼可以凌駕於它之上的。統治者如果能保守並遵循著道,【即天理良心】,天下萬物就會自然而然地歸服安順。就好比天地的氣息相應相合,降下雨露滋潤萬物,沒有強行的政令而自然雨露均施。依據道【即天理良心】來開創體制,就有了具體的形象規範,這樣就要知道對這種具體的形象規範要有所限制和調整。知道自我限制和調整才不會敗亡。道【天理良心】的規則普遍存在於天下萬物之中,就好象小河流與大江大海【個人良心和天下大眾
# T7 O' p. B, M9 P良心】的關係一樣。8 H% H; y8 I% t. c  b2 b+ K
點評:本章主要講的是『道』的根本屬性,『道』與『名』的關係,以及『道』在天下的應用。
( }0 ]3 y+ ?- ^+ G【我點評,本章一語雙關,還有第二層意思,天之道即天理天道天意天命即是道是良心,人之道亦即良心,朴也即道心,是天理良心】9 B0 t. a6 `& L0 C- g
第三十四章
$ J8 l9 I" e8 R. L$ P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爲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爲主,可名爲大。以其終不自爲大,故能成其大。, U4 ~) ^$ ], ?) r' q; g
譯文:至大的道行無邊無際、廣澤萬物、博大精深,主宰世間萬物的命運。萬物都依靠它的作用才能生長壯大,而它卻從不宣揚功績,大功告成卻不認爲這是自己的功勞。滋養萬物、有德於萬物卻並沒有受到萬物的推崇,可以說它的作用好象很微小;萬物都遵循它的規律而紛紛歸附它卻都不知道它的本來,可以把它表現得很大。正因爲它始終不自認爲很偉大,所以才能成就了它真正偉大的功德。: V0 x& y3 J. |+ B% n
點評:本章主要是論述『道』在世間的功用和外在表現,從另一個層面上來考察『道』的形象。6 C8 k3 T, ~  _% h* x
【我點評,這一章也是一語雙關的寫天之道和人之道】! D. j, C  q5 z+ y
第三十五章
: j1 A  l$ J7 I6 {3 ]8 k1 F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 Y: l9 {( A7 ~8 M8 v, @! o
譯文:掌握著天下的大趨勢,自然會招來天下人的歸附。這種順應自然的歸附不會造成任何損害,於是形成了安寧、和平、祥泰的自然環境。美妙的音樂和可口的食物,只能挽留一些過往的客人,最終仍會離去。真正的道用言語表達出來,很平淡,實在沒有任何特別的味道。眼睛難以看到,耳朵難以聽到,但真正發揮起作用來卻是無窮無盡永無休止。4 q* _# U: d, H( S& \" G- `' b
點評:本章的主題是『萬物歸於道』,進一步講述了『道』的功用和吸引力。
; \2 U0 a$ ^4 j1 g- k0 N【這一章是說,統治者能夠憑著大象即天理良心對待人民,人民就會前來投奔它,就會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因爲把天理良心就是道說出來,就平淡的沒有味道了,它是乳婦皆知的,它是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的】
1 m' }2 t3 }+ V+ n: R* Z( g第三十七章1 `; z: `1 [6 W& k) i4 ~2 h% C& M
道常無爲而無不爲。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5 ~+ S/ f! z  I- f譯文:道看起來好象無所作爲,實際上天下卻沒有什麼事沒有它的介入。統治者只要能夠堅持遵循道的準則,萬事萬物就能自動自發地生長化育。在生長化育變化萌動之中欲望也活動起來了,想要進一步有所作爲了,這樣我就要用無聲無色、無音無味、無可名狀的樸實來鎮服這種有爲的欲望。用這種樸實去鎮服,就會消解種種欲望。化解了欲望,心境就會清靜,環境也會變得寧靜,天下萬物就能各守其道,不懷出位之思。! f2 ?# Q+ B8 G3 a
點評:本章主要闡述『無爲之治』中『道』的應用,重點突出了『朴』的作用。5 u  i& ]6 w! W+ c; }
【我點評,君主若能守護住天理良心,萬物自然會潛移默化,生長化育變化萌動之中欲望也活動起來了,想要進一步有所作爲了,這樣我就要用無聲無色、無音無味、無可名狀的天理良心來鎮服這種有爲的欲望。用這種的樸實天理良心去鎮服,就會消解種種欲望。化解了欲望,心境就會清靜,環境也會變得寧靜,天下萬物就能各守其道,不懷出位之思。】待續8 r) d. c8 ^' X8 q' d4 a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