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卷11九地篇3将正静幽随机应变围则能御过则听从 题文诗:
将军之事,静以幽邃,正以治军.能愚士卒, 之耳目也,使之无知;随机易事,因革其谋, 使人无识;常易其居,迂途使人,不得其虑. 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也,帅与深入, 诸侯之地,而发机犹,焚舟破釜.若驱群羊, 驱而往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众,投之于险, 将军之事.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 不可不察.正义不变,随机应变.为客之道, 凡深则专,浅则心散.去国越境,而师也者, 谓之绝地;四通之地,谓衢地也;入深重地; 入浅轻地;背固前隘,谓之围地;无所往者, 谓之死地.是故散地,将一其志;轻地吾将, 使之连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也;交地吾将, 谨其守也;衢地吾将,固其结萌;重地吾将, 继其食备;圮地吾将,疾进其途;围地吾将, 塞其阙也;死地吾将,示以不活.故兵之情: 围则能御,不得已则,奋起而斗,过则听从. 【原文】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33)。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34),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35),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36),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37),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38)。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39);四通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40);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41);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42);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43)。
【译文】
作为统帅,考虑谋略要做到沉着冷静而又幽深莫测,管理部队要公正严明而又有条不紊;要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们对军事行动一无所知;要能临时变更作战部署,改变原定计划,使人无法识破真实用意;要不时变换驻地,故意迂回前进,使人无从推测意图;向部属下达作战命令要像登高抽去梯子一样,使士卒有进无退;率众深入敌国领土作战要像弩机射出的箭一样,准确捕捉战机,焚舟砸锅一往无前。指挥士卒要像驱赶羊群一样,赶过来,驱过去,而不让他们知道究竟要到哪里去;集结全军要把他们置于险境,迫使全军拼死奋战。这是统帅的职责。各种地形的灵活运用,攻守进退的利害关系,士卒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规律,这些都是将帅必须认真考察研究的问题。
在敌国境内作战时的规律是:进入敌境越深,军队就越要专一;进入敌境越难,军心就越容易涣散。进入敌境作战的地域称为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域叫作衢地;深入敌境后方的叫作重地;进入敌境不远的叫作轻地;背有险阻前有隘路的地域叫围地;无路可走的地域叫死地。因此,作战时在散地要统一军队意志;在轻地要使营阵紧密相连;进争地要使后续部队迅速跟进;过交地要谨慎防守;在衢地要巩固与列国的结盟;入重地要保障军需供应;经圮地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显示死战的决心。所以,士卒的心理变化规律是:被包围就会合力抵御,不得已时就会殊死奋战,陷于深重危难境地就会非常听从指挥。
【注释】
(33)静以幽,正以治:静,镇静,沉静;幽,深邃;正,严正,公正;治,治理,有条理。镇静以求深思,严正而有条理。
(34)易其事,革其谋:易,改变,变化;革,变更,更新。战法经常变化,计谋不断更新。
(35)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之,代词,指部属,军队。将帅授给部属的任务,要像叫人登高后抽去梯子那样,使他们能进而不能退。
(36)发其机:扳动弩机,喻决战事。
(37)屈伸之利:伸,伸展;屈,曲、不伸展。根据情况,该屈则屈,该伸则伸,这样最为有利。
(38)深则专,浅则散:指在敌国作战,深入则士卒一致,浅则士卒涣散。
(39)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离开本国,跨越邻国,进入敌国作战的地区,叫作『绝地』。
(40)背固前隘者,围地也:前进困难,后退受阻,易被包围的地域叫围地。
(41)固其结:巩固与诸侯国的结盟。结,指结交诸侯。
(42)塞其阙:阙(què),缺口。堵塞缺口,使士卒不得不拼死作战。
(43)过则从:过,指深陷危境的意思。深陷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就容易指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