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58|回復: 1

[兵家] 【吴子】卷1图国篇诗解2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1-19 17:0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吴子】卷1图国篇诗解2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
题文诗:
吴子曰昔,图国家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
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出军;不和于军,
不可出阵;不和于阵,不可进战;不和于战,
不可决胜.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
而造大事.不敢信其,私谋,告于祖庙,
启于元龟,参之天时,吉乃后举.民知君之,
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临战,
则士,尽死为荣,退生为辱.吴子:
道者所以,本复始,至始至母,至母情真.
义者所以,行事立功.谋者所以,违害就利.
要者所以,保业守成.行不合道,举不合义,
处大居贵,患必及之.是以圣人,绥之以道,
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此四德者,
修之则兴,废之则衰,成汤讨桀,夏民喜悦,
周武伐纣,殷人不非.举顺天人,故能然矣.


【原文】
吴子曰:"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不敢信其私谋,必告于祖庙,启于元龟,参之天时,吉乃后举。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战,则士以尽死为荣,退生为辱矣。"
【译文】
吴起说:"从前谋求治好国家的君主,必先教育贵族亲近万民。在四种不协调的情况下,不宜行动:国内意志不统一,不可以出兵;军队内部不团结,不可以上阵;临战阵势不整齐,不可以进战,战士行动不协调,不可能取得胜利。因此,英明的君主,准备用他的民众去作战的时候,必先搞好团结然后才进行战争。虽然如此,他还不敢自信其谋划的正确,必须祭告祖庙,占卜凶吉,参看天时,得到吉兆然后行动。让民众知道国君爱护他们的生命,怜惜他们的死亡,做到这样周到的地步,然后再率领他们去打仗,他们就会以尽力效死为光荣,以后退偷生为耻辱了。"

【原文】
吴子曰:"夫道者,所以反本复始。义者,所以行事立功。谋者,所以违害就利。要者,所以保业守成。若行不合道,举不合义,而处大居贵,患必及之。是以圣人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故成汤讨桀而夏民喜悦,周武伐纣而殷人不非。举顺天人,故能然"

【译文】
吴子说:"'道」是用来恢复人们善良的天性的,'义」是用来建功立业的。'谋」是用来趋利避害的。'要」是用来巩固、保全事业成果的。如果行为不合于'道」,举动不合于'义」,而掌握大权,分居要职,必定祸患无穷。所以,'圣人」用'道」来安抚天下,用'义」来治理国家,用'礼」来动员民众,用'仁」来抚慰民众。这四项美德发扬起来国家就兴盛,废弃了国家就衰亡。所以,商汤讨伐夏桀夏民很高兴,周武王讨伐殷纣殷人却不反对。这是由于他们进行的战争,顺手天理,合乎人情,所以才能这样。"
鬼牛土狍 發表於 2025-4-6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吴子》图国篇治国四维发微

《吴子·图国篇》所论治国用兵之道,实为政教根本之要义。其言"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深契《尚书》"民惟邦本"之旨。吴子揭示四不和之戒,实乃治国统军之枢要。国不和一则政令不行,军不和一则号令不齐,此中深意,足为后世法。

考其"先和而造大事"之说,实本于《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之理。吴子特重祖庙占卜之仪,非徒崇信鬼神,实为"神道设教"之妙用。昔成汤"葛伯仇饷"而征,周武"白鱼入舟"而伐,皆本此道。其"尽死为荣"之效,实由"爱命惜死"之诚所致,《孙子》所谓"视卒如婴儿"者,正与此同。

至若"道、义、谋、要"四维之说,尤见精微。"反本复始"之道,即《大学》"明明德"之功;"行事立功"之义,乃《中庸》"义者宜也"之谓。吴子强调"处大居贵"者必循此道,与《周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之诫若合符契。其四德之教——道以绥之,义以理之,礼以动之,仁以抚之,实为孔门"仁政"思想之先声。

成汤、周武之事,尤堪玩味。桀纣之世,非无强兵,而终致败亡,正在失此四德。吴子以"举顺天人"为解,深得《孟子》"天听自我民听"之真谛。昔管子治齐,首重"礼义廉耻";商君佐秦,专尚刑法耕战。观其成败,则吴子四德之说,岂非经国长策乎?

今观《图国》之旨,要在以道德为体,以权谋为用。其说上承三代遗训,下启荀卿《议兵》,诚为治道之圭臬。司马光《资治通鉴》论治国"德才之辨",正可与此相发明。吴子之论,非特兵家之要,实乃万世治国之常经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