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8|回復: 1

[兵家] 【吴子】卷1图国篇诗解3礼义知耻兵有五起五名五服安民募材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1-19 17:1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吴子】卷1图国篇诗解3礼义兵有五起五名五服安民募材
题文诗:
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以礼,励之以义,
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战,在小足守.
然战胜易,守胜.此而曰,天下战国,
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
一胜者帝.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吴子,凡兵,所起有五:一曰争名,
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名又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
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救乱,曰义兵也,
恃众以伐,曰强兵也,因怒兴师,曰刚兵也,
弃礼贪利,曰暴兵也,国乱人疲,举事动众,
曰逆兵也.五者之服,各有其道,义以礼服,
强以谦服,刚以辞服,暴以诈服,逆以权服.
武候,治兵料人,固国之道.起对曰:
古明王必,谨君臣礼,饰上下仪,安集吏民,
顺俗而教,简募良材,以备不虞.昔齐桓公,
募士五万,以霸诸侯,晋文召为,前行四万,
以获其志.秦缪,陷陈三万,以服邻敌.

【原文】
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然战胜易,守胜难。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译文】
关于说:"凡治理国家和军队,必须用礼来教育人们,用义来勉励人们,使人们鼓起勇气。人们有了勇气,力量强大就能出战,力量弱小也能坚守。然而取得胜利比较容易,巩固胜利却很困难。所以说,天下从事战争的国家,五战五胜的,会招来祸患;四战四胜的,会国力疲弊;三战三胜的,可以称霸;二战二胜的,可以称王;一战一胜的,可以成就帝业。因此,靠多次战争的胜利而取得天下的少,由此而亡国的却很多。"

【原文】
吴子曰;"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其名又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救乱曰义,恃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乱人疲,举事动众,曰逆。五者之服,各有其道,义必以礼服,强必以谦服,刚必以辞服,暴必以诈服,逆必以权服。"
【译文】
吴子说:"战争的起因有五种:一是争名,二是争利,三是积仇,四是内乱,五是饥荒。用兵的性质也有五种:一是义兵,二是强兵,三是刚兵,四是暴兵,五是逆兵。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叫义兵,仗恃兵多,征伐别国的叫强兵,因怒兴兵的叫刚兵,背理贪利的叫暴兵,不顾国乱氏疲,兴师动众的叫逆兵。对付这五种不同性质的用兵,各有不同的方法,对义兵必须用启发折服它,对强兵必须用谦让悦服它,对刚兵必须用言辞说服它,对暴兵必须用计谋制服它,对逆兵必须用威力压服它。"

【原文】
武候问曰:"愿闻治兵、料人、固国之道。"起对曰:"古之明王,必谨君臣之礼,饰上下之仪,安集吏民,顺俗而教,简募良材,以备不虞。昔齐桓募士五万,以霸诸侯,晋文召为前行四万,以获其志。秦缪置陷陈三万,以服邻敌。
【译文】
武侯对吴起说"我想知道关于治理军队、统计人口、巩固国家的方法。"吴起回答说:"古时贤明的国君,必严守君臣间的礼节,讲究上下间的法度,使吏民各得其所,按习俗进行教育,选募能干的人,以防不测。从前齐桓公招募勇士五万,赖以称霸诸侯。晋文公招集勇士四万作为前锋,以得志于天下,泰穆公建立冲锋陷阵的部队三万,用以制服邻近的敌国。
南丘 發表於 2025-4-3 07:48 | 顯示全部樓層
《吴子》图国篇义理阐微

吴起论兵之要,首重礼义教化。其言"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实为治军根本。礼者,天地之序;义者,人事之宜。将士知礼则进退有度,明义则生死不渝,有耻则气节自励。此三者备,故能"大足以战,小足以守"。然吴子特揭"战胜易,守胜难"之旨,深契《周易》"安不忘危"之训。五胜致祸、四胜生弊之说,尤见道家"持满戒盈"之智,与《老子》"战胜以丧礼处之"遥相呼应。

论兵起五因,实发前人所未发。争名者违"正名"之教,争利者失"见利思义"之戒,积恶者昧"以直报怨"之道,内乱者坏"上下有序"之伦,因饥者显"仓廪实知礼节"之理。五兵之辨更见精微:义兵合于王道,强兵堕于霸道,刚兵失于忿懥,暴兵败于贪饕,逆兵亡于悖乱。其制服之道,暗合五行相克之理——以礼制义犹木克土,以谦制强似水克火,刚兵用辞如金克木,暴兵使诈若火克金,逆兵施权同土克水。此中深意,非通晓阴阳消长者不能尽察。

至若武侯问固国之道,吴子对以"谨君臣之礼,饰上下之仪",正是《周礼》"以仪辨等"之遗意。其举齐桓、晋文、秦穆三君故事,皆在说明"简募良材"必本于"顺俗而教"。管仲作内政而寓军令,晋文建三军而明少长,秦穆设陷阵而重赏罚,莫不循此道而行。昔孔子赞管仲"如其仁",孟子贬桓文"谲而不正",吴子独取三霸募兵之制,盖兵家务实,要在因时制宜也。

通观全篇,吴子熔儒法于一炉,会阴阳于韬略。其论守胜之难,可补孙武"兵贵胜不贵久"之偏;析五兵之性,足发《司马法》"仁本"之幽。至若"数胜得天下者稀"之叹,尤足为穷兵黩武者戒。太史公言"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观此篇诚非虚语。后世将《吴子》与《孙子》并称,良有以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