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学与中庸之道综述* ?* R. `8 v' a$ W+ U. @' t) P
' b& P7 L- G5 T: I1、现实所熟知的【中庸】与中庸之道
" D( v6 L# q' M8 R: P5 {: U( E
6 Q1 D4 B% y; |中庸之道虽然不是儒学的全部,但是儒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是中庸之道,但有些内容无法与儒学分开,故此我们将儒学与中庸之道合并进行本话题的讨论。
; F# R( p; V- ]6 {$ Q
/ R2 F m( b6 r! S我们现代所理解的中庸之道,主要源于宋代朱熹理学的注解。【中庸】与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精髓、繁杂而庞大,根据百度百科的公开资料,我们可以简单的归纳为:' n, c" k* |) X4 _
! E/ ~2 @' N1 G2 j# }( R9 K【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意义。1 r# h8 [; f# L
0 ~: K, k3 r' \: |( i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4 _$ q) \. |1 ]2 ?7 P# W5 n& \9 v7 q$ Y2 L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5 J3 ?' O- a& P- T5 y' L4 _ |/ i3 U# c# ]: x# b+ \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n4 u9 ~ q& I5 s/ B+ B2 _7 J; q
# k* ~+ x% \ i* n/ P0 ]( |2、中庸之道的局限性与发展机遇+ \% ]: Q2 U1 ?
' Q1 i9 B& H" I& j7 x6 J# U
中庸之道曾经是中国儒学文化的精髓,但经过3000年的演变已经脱离了她本来的意义,成为思想僵化与无所作为的代名词,在近代100 年里中庸之道却备受非议,其中『中庸』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明哲保身』是争论的焦点,激进者们一致认为这是彻头彻尾的苟且哲学,它教导世人恭顺服从。近代知识分子也把『中庸』也与『不求进取』联系起来,责难中庸之道是影响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受到一些知识分子的抵制与抛弃。
1 y" C# U* O, j: i! X' J3 ~' @9 O! ]- X. U4 Y
但事实变化无常,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进入一个混乱的时代,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对世界经济产生极具破坏性的影响,人们对传统的西方社会价值观产生怀疑;由西方主导的颜色革命让中东穆斯林世界进入一个持续的动荡时期;中国则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地位快速提高,但由于商品经济导致的社会信任危机,这成为我们大国崛起的软肋。因此,世界社会科学界再次把目光转向入学文化,国学热已经升温,更有学者把中庸之道与建设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联系起来,希望中国儒学精髓成为世界文明的核心价值观。4 y# m& j R5 v- H2 C* N! N
. a+ L5 {: v& u
逐渐升温的『国学热』已打开了重归传统文化、重建中华文化体系的一条路,打开了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全民格局。但要让国学或中庸之道引人入胜,成为国人和世界接受,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首先要让人们能够读的懂、理解透中庸之道,其次需要对中庸之道进行重新的审视和定义,剔除和修正一些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应的内容,第三要提出中庸之道的适合范围和目标人群。这样才能让中庸之道不断完善与发展,成为人类精神社会的共享文明。% K0 y$ o, n* l1 W! ^, T
3 i8 l8 _* `9 G
二、中庸之道的历史演变过程
- m7 A) b5 ^* P8 S" n* v! y" P; U- S- Q7 @, a0 X' t
中庸之道源于西周的『礼』,至今经历3000多年,按大时代背景历经三起三落的历史。其中:
! B# N: A& [! \2 p8 z, d* [. L, y" f" s
1、中庸之道的第一个辉煌时期3 w) y0 V7 `5 ~. S/ F; B* m
. H; |+ a! p& B* Z. Q; C% n4 ?/ u
第一个辉煌期是西周开国至孔子时代近600年历史,为当时人类社会最灿烂的文明,标志性的事件是百家争鸣和【论语】等诸子百家论著的问世,这个时期的中庸之道得到王侯士族的追捧,成为上流社会的主流。这个辉煌期以周王朝的灭亡为终结。
" t, G9 D- ?3 o. T- B
0 @( d- e& I+ W5 z1 y这个期间所说中庸之道,其核心内涵是『仁政』,守卫中庸之道的是治理国家的『君子』。
& z( H: c( P) A4 }0 u: R1 Y# ~3 c
9 o+ r1 N* N) Z4 I% E2、中庸之道的第一个衰落期
8 x3 w5 |/ h0 V6 V4 N! V6 A4 I
$ a5 |$ D% |. m3 F1 {0 J4 R第一个衰落期始于战国时代,以秦国商鞅变法为开端,由于封建势力的崛起,战国诸强不愿意接受『礼』制束缚谋求发展,因而直接服务于分封制的『礼』制受到削弱,儒学和中庸之道也走向衰落。 s% H' [9 F. R8 X# W! c/ v
& K5 Q% \" q2 ~$ ]1 R2 n
这期间孟子横空出世对儒学进行改造形成『孔孟之道』,将儒学学说的主体由『仁政』扩展为『人道』,适用范围涵盖了更为庞大的庶民。为儒学和中庸之道的振兴奠定了基础。这期间最典型的事件是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个衰落期以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为终结。1 g) o: O! n, S4 }) O9 n# p+ ?
) q/ [8 D1 t: o& C' T
3、中庸之道的第二个辉煌期
/ ~( x& K9 Y' M' Q
( m6 f+ v6 y$ u: n第二个辉煌期始于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至东汉末年三国止步,西汉时代是儒学发展的最辉煌的时期,很多著名的儒学专著都是此时完成的,中庸之道的核心论著【中庸】也是此时问世。这个时期与上一个辉煌期有着本质的不同,最显著是中庸之道的适用范围从王侯士族走向普通百姓。
& Z* h" `* A+ o& q3 m% q/ J" g+ Y' c
4 ]3 U$ r- \5 v) [2 c! Q, U) m这一时期还发生了一系列对儒学和中庸之道影响深远的事件,就是佛教、基督教等主要宗教的诞生。宗教把神秘与现实、恐惧与诱惑完美的结合,对民众更具吸引力,侵蚀了儒学和中庸之道的大部分信众。这个辉煌期的终结以曹操确立的『王侯将相不再遵守厚葬』为标志,这一制度彻底封杀了残存的西周『礼』制。
6 \' |0 v2 [6 u a5 ]7 m* F4 H4 \4 q- j4 j* h7 W7 C
这个时期的中庸之道,其核心内涵『人之道』,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教』,承担了宗教的角色。( M" k g) L7 ?% K J; ~/ d
' F0 Q% r: x6 X4 u. U0 z
4、中庸之道的第二个衰落期
6 T+ n8 S" r' f8 e2 R1 b5 O v o3 g* [, {+ t: m, u
第二个衰落期与第一个衰落期的起因不同,主要是由于东汉末年的长期战乱,但最核心的因素是佛教的传入,佛教的宗旨满足和人们的神秘感和归属感,赢得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普遍认可,直到『唐武宗灭佛』后对佛教的笃信才趋于常态,这个衰落期至至于北宋的建立方结束,期间长达700多年。
3 Z' W! ^ N, _0 \& ~
4 u4 N7 z! \: n在这期间有一个重大事件就是科举制度的诞生,科举由隋文帝首创,经过唐朝300多年的演变逐渐完善,对儒学和中庸之道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第二个衰落期至宋朝的建立截止,宋太祖及整个宋朝都实施崇文抑武、文治天下的策略,儒学得以振兴。
6 a# z4 t: B5 `) c3 q7 {+ y; `6 Z
" O4 T4 r1 g, t; P: @5、中庸之道的第三个辉煌期
6 @# t. A6 g. {* m& S1 o4 W! F( E2 L ]: F8 w7 h$ D
第三个辉煌期始于宋太祖『文治天下』策略,至清朝废除科举制度至,时间跨度近900年。南宋是儒学和中庸之道发展的黄金时期,受科举制度的需要,朱熹对儒学核心内容进行大幅度的改进,『四书五经』、『三从四德』等我们现在熟知的儒学经典学说都源于朱熹之手。与前期儒学最大的区别是『治学』,其核心是为科举制度服务。
8 b* |& T& |1 L) w" C( S8 _
- T1 l; ]; ^+ q5 ~- s. U正是朱熹这一改变让儒学躲过了后来的政治变故,由于儒学核心转向治学,以致后来元朝和明朝的帝王信奉道教,清朝帝王信奉喇嘛教都没有对儒学产生动摇。, }4 r' u* G2 D2 Q
) D' Z% P% e/ m' B5 T, F
中庸之道的第三个辉煌时期终结的标志性事件是废除科举,随之而来的是新文化运动,明确的挑起了反孔的大旗,从此儒学和中庸之道进入第三个衰落期。+ U5 u# s* p; i+ b9 t- h0 {
) w0 @+ z N% y5 F; ^: M0 A6 x- E这个时期的中庸之道,其核心内涵是『治学』。中庸之道是众多『学子』的『行为之道』。
5 `$ w4 `6 K z; @5 M
% J" |9 t8 C7 @2 ?$ u6、中庸之道的第三个衰落期" }7 h( x6 D3 z
2 `) q/ t. |) q4 z! [1 d. E) ~第三个衰落期始于废除科举,但主要的原因是西方文艺复兴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儒学和文人对外部世界的快速发展的科技革命反应过于迟缓,虽然明朝王明阳的心学提出了对儒学的改进措施,但最终无果而终,令人唏嘘不已。后来的事情我们历历在目,无需多言。
+ e: s9 f8 v% N9 Y* h; K( O! A( ~6 d2 z; g
目前儒学和中庸之道还处于衰落期,即使现在逐渐升温的国学热和世界上的思想混乱也无法扭转颓势,至于于丹讲【论语】更是个人的炒作,对弘扬儒学与中庸之道毫无益处。
: b+ b8 p. k1 v3 \! G
: O% D$ F4 Q8 ^0 z因此,振兴儒学任重道远。9 M7 \ x& Q& O2 x5 o+ y, H1 y+ @+ \
7 x7 J( D6 R. [: o! J7 g% T6 ^
三、中庸之道的未来怎样演变
/ f1 \- ]8 e* B2 H" d
2 `: ^/ z# p0 [: ^* Q! A% T9 B" d儒学和中庸之道是人类文明的精髓,经历3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从前期的治国之道(孔子的仁政之说),演变中期的治人之道(孟子的中庸之道),到后期的治学之道(朱子的理学)。儒学的精髓和对儒学的注释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反观儒学与中庸之道发展的历史,儒学的兴衰都与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进步息息相关,儒学与中庸之道的振兴必须有人对儒学的核心内涵进行新的注释,形成新的学说,这样中庸之道才可以引领社会文明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