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58|回復: 1

[兵家] 【吴子】卷5应变篇诗解3水战之法驰车从道暮逐暴寇破城后策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1-23 17:2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吴子】卷5应变篇诗解3水战之法驰车从道暮逐暴寇破城后策
题文诗:
武侯问曰:与敌相遇,大水之泽,倾轮没辕,
水薄车骑,舟楫不设,进退不得,为之奈何?
起对曰:此谓水战,无用车骑,且留其旁.
登高四望,必得水情,知其广狭,尽其浅深,
乃可,奇以胜之.敌若绝水,半渡薄之.
武侯问曰:天久连雨,马陷车止,四面受敌,
三军惊骇,为之奈何?起对曰:凡用车者,
阴湿则停,阳燥则起,贵高贱下.驰其强车;
若进若止,必从其道.敌人若起,必逐其迹.
武侯问曰:暴寇卒来,掠吾田野,取吾牛羊,
则如之何?起对曰:暴寇之来,必虑其强,
善守勿应,彼将暮去,其装必重,其心必恐,
还退务速,必有不属.追而击之,其兵可覆.
吴子:所谓攻敌,围城之道,城邑既破,
各入其宫,御其禄秩,收其器物.军之所至,
无刊其木,其屋,取其粟,杀其六畜,
积聚,示无残心.其有请降,许而安之.
【原文】
武侯问曰:"吾与敌相遇大水之泽,倾轮没辕,水薄车骑,舟楫不设,进退不得,为之奈何?"起对曰:"此谓水战,无用车骑,且留其旁。登高四望,必得水情,知其广狭,尽其浅深,乃可为奇以胜之。敌若绝水,半渡而薄之。"【译文】
武侯问道:"我与敌相遇于大水汇聚的地方,水势倾陷了车轮,淹没了车辕,车骑都有被洪水吞没的危险,又没有准备船只,前进后退都困难,应该怎么办呢?"吴起答:"这叫水战,车骑无法使用,暂且把它留在岸边。登高观察四方,一定要弄清水情,了解水面的宽窄,查明水的深浅,才可以出奇制胜。敌人如果渡水而来,就乘其半渡打击它。"

【原文】
武侯问曰:"天久连雨,马陷车止,四面受敌,三军惊骇,为之奈何?"起对曰:"凡用车者,阴湿则停,阳燥则起,贵高贱下。驰其强车;若进若止,必从其道。敌人若起,必逐其迹。"
【译文】
武侯问道:"阴雨连绵,车马难行,四面受敌,全军惶恐,应该怎么办?"吴起答:"凡是用战车作战的,阴雨泥泞就停止,天晴地干就行动,要选择高处避开低处行动。要使战车迅速行驶,不论前进或停止,都必须利用道路。如果有敌人战车行动,就可以沿着它的车迹行动。"

【原文】
武侯问曰:"暴寇卒来,掠吾田野,取吾牛羊,则如之何?"起对曰:"暴寇之来,必虑其强,善守勿应,彼将暮去,其装必重,其心必恐,还退务速,必有不属。追而击之,其兵可覆。"

【译文】
武侯问道:"强暴的敌人,突然到来,掠夺我的庄稼,抢劫我的牛羊,该怎么办呢?"吴起答:"强暴的敌人前来,必须考虑它的强大,应严加防守,不要应战,待敌人傍晚撤走时,它的装载必然沉重,心理必然恐惧,退走力求迅速,必有互不联系的地方。这时进行追击,就可歼灭它。"

【原文】
吴子曰:"凡攻敌围城之道,城邑既破,各入其宫,御其禄秩,收其器物。军之所至,无刊其木、发其屋、取其粟、杀其六畜、燔其积聚,示民无残心。其有请降,许而安之。"
【译文】
吴起说:"一般围攻敌城的原则,是城邑既被攻破,就分别进驻它的官府,控制和使用其原来的官吏,没收它的器材物资。军队所到之处,不准砍伐树木、毁坏房屋、擅取粮食、宰杀牲畜、焚烧仓库,以表明对民众无残暴之心。如有请降的,应允许并安抚他们。"
郭味盅 發表於 2025-4-8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吴子·应变篇》水战要义与破城后策疏解

《吴子·应变篇》所载武侯与吴起三问三答,深谙兵家因势利导之妙,今择其精要而析之。

一、水战之法:舍车骑而制机先
武侯问大水困军之策,吴子对曰"无用车骑,且留其旁",此乃"舍形而取势"之要诀。水战之机,首在察势:登高四望以尽知水情,量其广狭、测其浅深,而后可"为奇以胜"。尤重半渡而击,《孙子·行军篇》"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与此互证,皆示人当乘敌态势未固时制胜。吴子更强调"留车骑于旁",非弃置不用,实为转劣势为奇正相生之局。

二、阴雨车战:贵高贱下,因天制宜
连雨马陷之际,吴子提出"阴湿则停,阳燥则起"的弹性战术,暗合《易经》"时止则止,时行则行"之理。"贵高贱下"四字尤精:高处燥而利车行,下处湿而易陷没,此乃地形选择之根本。更言"驰强车""必从其道",强调即便在被动中,仍须保持核心战力机动性。若敌乘雨退却,则可"逐其迹"而击,此即《司马法》"纵绥不及"之变通。

三、暴寇夜掠:避锐击惰,后发制人
应对暴寇骤袭,吴子主张"善守勿应",非示弱也,乃"强而避之"(《孙子·计篇》)的智慧。其洞察寇"暮去必重装""还退务速"的心理,指出"必有不属"(行列断连)的破绽,此时追击可收"以逸待劳"之效。此策与《六韬·豹韬》"击其不意,攻其无备"异曲同工,皆重心理时机之把握。

四、破城后策:禁暴安民,仁义为本
篇末"攻敌围城之道"一节,彰显吴子"义战"思想。破城后"收器物""御禄秩"是为维持秩序;"无刊木""燔积聚"之禁,较《尉缭子·兵令》"不攻无过之城"更为具体,体现"诛暴乱而禁不义"(《吴子·图国》)的战争伦理。其"许降安之"的主张,更是对《尚书·仲虺之诰"抚我则后,虐我则仇"的兵家实践。

要之,此篇三应变之术,皆本于"审敌虚实而趋其危"(《吴子·料敌》)。水战制机先、雨战顺天时、夜战攻心志,而终归于"禁暴戢兵"(《左传·宣公十二年》)的大义,足见吴子之术不离王道,诚为战国兵学之瑰宝。学者当于"贵高贱下""半渡薄之"等语中,体悟其"因形用权"(《吴子·论将》)的深层兵机。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庚辰月癸亥日|黃帝4722年三月廿七日丑時| 2025/4/24/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