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学原理研究
第四章 中医病理学与病因解析
第三节 人体发病与病变过程
一、病因只是人体发病的起点 1、关于病因的概述 中医对病因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从疾病触发机理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外邪和内疾两种;从疾病作用机理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从疾病发病机理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伤寒、脾胃不和、五脏失调、神志紊乱和杂病五种。 2、有关病因研究的重要意义 中医最早的诊断体系是建立在以生理平衡为基础的阴阳五行体系,病证确诊后用药原则是『对症(证)下药』,因此对病因的研究没有特别的急迫的需求。 魏晋以后中医的诊断体系则以病理学为基础建立,病证确诊后用药原则则是『对病下药』,病证的命名也增加了许多以病因为名的病证,对病因的研究有迫切的需求。 今天我们对病因研究的出发点源于中医病理研究的需要,通过对病因、发病与病变过程的研究,建立起病证(内症)与病症(表症)之间的联系,为中医通过『查症断病』诊断方式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因此建立科学的病因分辨体系意义重大。 3、病因只是人体发病的起点 根据中医病理理论,以及现代医学病理学原理。无论人体患病原因如何,只要致病原因没有消除、或者疾病的影响没有中止,疾病的危害就会在人体内不断加重与扩散,逐级在各系统之间传导与反馈,使病情越来越重。虽然人体发病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发病后的病理反应则越来越趋同。 病因只是人体发病的起点, 二、由表及里的发病过程 1、『由表及里』源于中医专用术语 今天的人们提及『由表及里』首先想到的他是一个成语,百度百科对其注释为:表:表面;里:本质。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 其实成语的出现不过是距今2500年之内的事情,中医发明和使用这个专用术语的历史要长达9000年,是魏晋以前中医诊断基础基础之一。只是因为『由表及里』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被社会各界所接受,更是在『百家争鸣』时期被编撰为成语。 2、历史上中医诊断学对『由表及里』的认知 【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中有关中医诊断原理时是这样表述的: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当代中医学者将上述论述解读为: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产生全身性的病理反应,全身的病理变化又可以反映于局部。因此,疾病变化的病理本质虽然藏于『内』,但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局部的表现常可以反映出整体的状况。整体是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审查其反映于外的各种疾病现象,在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思考,便可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3、中医病理学这样表述由表及里的发病过程 所谓『由表及里』的发病过程,是指无论人体发病的起点如何,只要人体某个器官或基本组织处于异常,人体功能失衡都会逐级在各个系统之间传导,最终引起五脏循环系统的功能出现问题。只不过病因不同,人体发病的起点就不同。依照人体生理系统模型(情志控制系统—五声宣泄系统—五官感知系统—形体与肢体系统—六腑运化系统—五脏循环系统)的顺序,发病起点越靠近人体内部,其病变传导速度就越快。只要这种侵蚀与伤害没有中止,最终都会危及到人的五脏循环系统的功能失衡。 外邪因素造成人体发病的起点多为情志控制、五声宣泄、五官感知和形体与肢体系统,内疾因素造成人体发病的起点多为六腑运化与五脏循环系统。外邪因素造成人体发病一般危害后天之气的状态,内疾因素造成人体发病更多危害人体先天之气的状态。 4、由表及里发病过程逻辑模型 由表及里发病过程也可以标注在人体内部各生理系统逻辑图上:
三、由内而外的病变过程 1、气血循脉流于全身,其影响无处不在 人体气血循脉而流于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为脏腑、血脉、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人体任何部位缺少血液的供养,都能影响其正常生理活动,造成生理功能的紊乱以及组织结构的损伤,严重的缺血还能危及生命。 因此人体任何部分的器官与基本组织的功能发挥,都与气血的通达与淤滞密切相关。 2、中医病理学这样论述由内而外的病变过程 所谓的『由内而外』的病变过程,是指当人体发病后都会引发五脏循环系统的失调而处于一种异常状态,而一旦人的五脏循环系统系统出现异常,就会通过血液循环将这种异常状态向人体的六腑运化系统、形体与肢体系统和五官感知系统进行传递,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影响到人体的六腑运化系统、形体与肢体系统和五官感知系统的某些功能发生病变。中医将这个病理过程称为人体『由内而外』的病变过程。 由内而外的病变过程也可以标注在人体内部各生理系统逻辑图上:
3、由内而外的病变过程是中医诊断由『病症—病证』的理论基础 根据中医学及临床的长期实践,发现人体内部五脏循环系统异常部位与病证的类别,与形体与肢体系统、或五官感知系统的异常部分与病症表现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人体五脏循环系统的『病证』与人体外部显现的形体与肢体、或者五官感知系统的病症相互对应。这是中医诊断学『查症辩病』的理论基础。
來自學社: 中医基础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