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59|回復: 0

[道学研究] 【庄子】外篇卷10秋水诗解2非大非小非生非死至精无形至德自得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2-31 16: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庄子】篇卷10秋水诗解2非大非小非生非死至精无形至德
题文诗:
河伯: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未可乎?
北海曰否,物量无穷,夫时无止,分无常,
终始无固.故大智者,真情以,于远近故,
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古,
一情故遥,而不闷阂,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无常;
明乎坦途,非死非生,有生有死,生而不悦,
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之,
所知不若,其所不知;生时不若,未生之时;
以其蔓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故迷乱而,
不能自得.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未足以,
定至细倪?又何以知,天地足以,穷至大域?
河伯曰世,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
是信情乎?北海若曰:自细视大,视之不尽,
自大视细,观之不明.精小之微;垺大之殷,
易辨别.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
无形至精,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
之所,不能穷也.可言论者,物之粗也;
可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不能论,意之所不,
能察致者,不期精粗.是故大人,之行,
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贪污;
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不借人,食力,
不贱门隶;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
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劝,戮耻不足,
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大之,
不可为倪.世有:道人不闻,至德不得,
大人无己,约分之至.至人无我,至德精诚.

【原文】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未(1),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2),时无止(3),分无常(4),终始无故(5)。是故大知观于远近(6)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7)知量无穷;证曏今故(8),故遥而不闷阂(9),掇而不跂(10),知时无止;察乎盈虚(11),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涂 (12),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13)。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蔓小求穷其至大之域(14),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未之足以定至细之倪(15)?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16),是信情乎(17)?』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18)故异便(19)。此势之有也(20)。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21);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22);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23);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24)。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25);动不为利,不贱门隶(26);货财弗争,不多辞让(27);事焉不借人(28),不多食乎力(29),不贱贪污;行殊乎俗(30),不多辟异(31);为在从众,不贱佞谄(32);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33),戮耻不足以为辱(34);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35)至德不得(36),大人无己(37),约分之至也(38)。』
【译文】
     河神说:『既然这样,那么我以天地为大,以毫未力小,可不可以呀?』——海神说:『不可以。凡物;其物量大小是不能穷尽的,时间是不会停止的,名分地位也不是恒常不变的,终始往复更没有尽头。所以大智之人观察远处和近处的一切事物,不因其小而视之为少,不因其大而视之为多,这就是深明物量是没有穷尽的;证明古与今都是一样的,故而对遥远的古事不感暗昧,对短暂并不有所期待,这就是通晓时间是永不停息的;考察盈满和空虚之相互转化,因而得到了不足以欣喜,失去了不足以悲伤,这就是懂得名分地位不是恒常不变的;明白终而复始、日新不已的大道(看透康庄大道和泥泞小路的区别),所以就不因生而高兴,不把死视为灾祸,这就是知道死生往复不定之理。约计人所知道的,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为多;其生之时间,不如其未生之时间为长; 以其极有限的智慧和极短暂的生命求穷尽对无限大宇宙的认识,因此陷入迷惑昏乱而茫然无所得。由此看来,从哪里可以知道毫未足以定为极小的界限呢?又从那里可以知道天地足以穷尽至大之范围呢?』
河神说,『世间议论的人都说,最精微之物没有形体,最大的物没有什么能包围它,这话真实可信吗?』海神说:『从细小处看庞大之物看不完全,从宏大处看细小之物,看不清晰。所说的精,是指小中最微小的;垺,是大之外更庞大的,所以二者是可以区分辨别的。这是物之形势、趋势中所具有的。说到精和粗,是限于有形之物而言,至于至精无形之物,是数字所不能计量,剖分的;至大不可范围之物,是数字所不能穷尽的。可以言说议论的是物之粗,可以用意识获致的是物之精;言语所不能谈论,意识所不能获致的,就不限于精粗之范围了。因此,大人之行事,不有意害人,也不夸耀对入的仁爱和恩惠;行动不为求利,也不以求利之门隶为卑贱;不为财物而争夺,也不推崇辞让之德行;作事不借助他人,也不夸赞自食其力,不鄙视贪污之行;行事与世俗不同,但也不提倡标奇立异;所为顺从众人,不鄙视滔媚讨好的人;世问的高 爵位厚奉禄不足以劝勉他,刑罚耻辱不足以羞侮他;因为他深明是非是不可分辨的,精细与巨大也无法划出边界。闻知有这样说法,得道之人不闻名于世,大德之人无所得,大人没有自己。这是约束分别达到极至了。
【注释】
(1)大天地而小毫未:以天地为大,以毫未为小,河怕提出这样问题,说明他依然有区分大小、执著物量的想法,依然『圃于量之有涯,而困于时之有止』(王夫之【庄子解】),眼界为时空所限,其所见仍然是表面的、肤浅的,没有领悟大道。
(2)量无穷:物量是大与小的统一,无论从大小哪方面去观察,都是不可穷尽的,言其大,还有比它更大者;言其小,还有比它更微者。因此,不能执著于某物之大或小。
(3)时无止:时间是永恒向前,无有止息之时。

(4)分无常,分无常即是说一个人的名分,地位不是恒常不变的,贫富贵贱,上下尊卑等等,都处在变化的过程中,分(fen),名分、地位之意。

(5)终始无故:终而复始,无有穷尽,故无端倪,故,端也,又,故与固通,固定之意。

(6)大知:大智之人,领悟大道的圣人。

(7)小而不寡,大而不多:小的事物也包含丰富内函,故不以为少;大的东西与更大的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故不以为多。

(8)证曏今故:证明古与今都是一样的,时间单向流动,永无止息,从古至今,从今至未来,都处于时间长链条中的一点,从大处看则是一个整体。曏:明,故,作『古』解。

(9)遥而不闷:对遥远的古事不感到暗昧,又,遥作长久解,寿命长』而下厌倦。

(10)掇(duó):拾取也,指相距很近,随手可取。掇而不肢;就近之事也有不可求之理。跂(qǐ),与企同,求也。又,掇与遥对,作短解,寿命短暂而不企求。
(11)盈虚:盈满与空虚。庄子认为,盈虚不是固定下变的,而是相互转化的。所以,盈满不足喜,空虚不足忧。
(12)坦涂:平坦的大路。比喻终始往复、日新不已的大道。
(『明乎坦涂』: 注家或以『涂』通途,故释『坦涂』为『坦途』。实则不然,『坦涂』当是二事,『坦』康庄大道,『涂』渐洳之径,即积水的小路,以喻人生。)
(13)说:同悦。故:作固解,终始:同于死生。指死生循环下已,不断转化,领悟此道则不因生而高兴,不把死视为灾祸。
(14)至小:极小。此指人的有限生命和智慧。穷:穷究、究极。至大之域:无限的宇宙。

(15)倪:边界,端倪。

(16)这句的意思为:最精微的东西没有形体,最大的事物没有什么能包围它、限定它。此与惠施提出的『至大无外』的『大一』和『至小无内』的『小一』。含义相近,都是讲的极限论问题。

(17)信情:信实、真实可信。

(18)(fú):同郛,城外之城,比喻大之外还有更大者,殷:盛大也。

(19)异便:异为相异、相别。便同辨,分辨。异便即对其差异进行分辨。这句的意思说,精是小中之小,垺是大外之大,二者的差异是可以分辨的。
(20)势:形势、趋势,就是说有形之事物,其存在和发展可构成可见的形势、趋势,有大小精 粗之分。(异通易,便通辨)
(21)期于:限于、限定于。有形者:有形可供感知和思维的对象。

(22)数之所不能分:不能用数字计量、划分。

(23)意致:运用意识、思维可以获得的。

(24)不期精粗,不限于精粗。指不能言说、不能意致的对象,也就是超验的道体。

(25)不多仁恩,不夸耀仁爱和恩惠。

(26)不贱门隶:不鄙视守门之仆隶,大人虽不求利,也下以求利之守门仆隶为贱。
(『动不为利,不贱门隶』『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句有舛误。『不贱门隶』应与『不贱贪污』易位,而为『动不为利,不贱贪污』,『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门隶』。『不为利』与『贪污』、『事不借人』与 『门隶』是对立的两面,如此改易,方相称合。)
(27)多:崇尚、夸赞之意。
(28)事焉不借人:作事不借助于人。

(29)不多食乎力,不崇尚自食其力者。 (30)行殊乎俗:行事与世俗不同。
(31)辟异,邪辟怪异。不多辟异:不标榜炫耀邪辟怪异之行,不有意标新立异。
(32)佞谄:以顺耳动听的言词奉承恭维人。

(33)劝:鼓励、劝勉,使之为善。

(34)戮耻:处以刑罚,使受耻辱。
(35)道人不闻:得道之人不闻名于世间,意思是说,得道者行无为而治,任民物按自性生息变化,不加干预,故无功绩可寻,没有什么可供传闻歌颂的,如孔子称颂尧『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论语·泰伯川唯其下闻名于世间,才是真正得道者。
(36)至德不得:大德之人无所得。大德之人与道合一,无形无名,不能用名言概念表述其得,所以是无得,无得亦无失,是为至上之得。如【老子】讲:『上德下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 以无德。』即为此义。
(37)大人无已:大人摆脱形体束缚,把己溶人物中,与造化一体,也就是【齐物论】所讲的,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力一』的高境界,所以是无己。这种无己正是实现己之无限与永恒。
(38)约分之至:约束主客、己物之分别达到极至。达此极至也就是抹灭主客、己物的区分,使二者融合为一的境界。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 · 《庄子|主題: 23, 訂閱: 2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