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49|回復: 0

[中医理论]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 中药材药性与方剂学— 中药材概述及药性分析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纪永臣 發表於 2022-1-12 15: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医科学原理原件
第五章  中药材药性与方剂学
第二节  中药材概述及药性分析
一、中药材概述
1、基本概念
中药材是指在汉族传统医术指导下应用的原生药材。
中药材种类繁多,来源广泛。炎帝的【神农本草经】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其都有详细介绍,包括中药材的类别、名称、特征及药性。
受制于国外药品管理体系的规定,现代中药行业逐步开始中药理化研究。我们认为这样的做法对中医本身没有任何益处,因为中药材的药性是完全的生物效应。但这不妨碍我们对中药材理化研究成果的介绍。最近研究成果显示中药材具有多种化学成分,按照其药理作用和组成性质,概括起来中药材的成分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有效成分:即具有生物活性,发挥主要药效的物质,如生物碱、甙类、挥发油。
辅助成分:本身没有特殊疗效,但能增强或缓和有效成分药效作用的物质。如洋地黄中的皂甙可帮助洋地黄甙溶解或促进其吸收。
无效成分:指本身无效甚至有害的物质,往往会影响浸出效果、制剂稳定性、药效等。
组织物质:构成细胞的不溶物,如纤维质、栓皮等。
2、中药材的产地与道地药材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品种、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自古以来医家非常重视道地药材。
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等。
3、中药材的采集
中药的采收时节和方法对确保药物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动植物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其药用部分所含有效及有害成分各不相同,因此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也往往有较大差异,故药材的采收必须在适当的时节采集。
4、中药材的炮制
中药材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常用的炮制的方法包括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
中药材炮制的目的在于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干燥药材,利于贮藏;矫味、矫臭,便于服用;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二、中药材的生物学药性
所谓的中药材生物学药性就是草本植物毒性的直接描述,是神农尝百草的形象记录,也是中医在『科学化』之前对中药材药性的直接描述。
由于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学从【黄帝内经】以后就进入一个科学化与标准化阶段,中医开始使用虚拟概念定义中药材的药性,有关中药材的生物学药性只是在其毒性表述中做必要的阐述。为防止概念混淆,我们也只是简单的提及此概念,不做过多的阐述。
中药材的生物学药性概念的提出,对理解中医科学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药材的虚拟药性
1、虚拟药性的基本概念
所谓中药材的虚拟药性,专指在中医诊断学指引下,依据中医虚拟病证专用术语体系同步进行中药材药性定义,由此产生的中药材药性描述我们称之为『中药材的虚拟药性』。
中药材的虚拟药性体系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黄帝颛顼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历经汉朝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校正,【雷公炮灸论】和【本草纲目】的修编,最新修订为【中华本草】。如果没有特别强调、或者特别需要,大家谈及的中药材药性都属于虚拟药性。
2、中药材虚拟药性的重要意义
中药材的虚拟药性为中药材的采摘加工和中医师用药提供指引,涵盖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标准化体系,不知道那些质疑中医科学化专家作何感想?
3、中药材的虚拟药性
中药材虚拟的药性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其中:
(1)四气
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2)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但又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3)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4)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也就是说明了药效所在,包含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
(5)毒性
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现代一般认为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中药的副作用有别于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四、中药材的配伍药性
1、配伍的基本概念
中医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这在中医学上叫做配伍。
2、中药配伍对药性的影响
药物配合应用,相互之间必然产生一定的作用,中医学称其为『七情配伍』,或者配伍七情、药物七情。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七种基本规律,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神农本草经】将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归纳为『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这『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都是谈药物配伍关系。其中:
(1)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对于病情比较单纯的病证,往往选择一种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如古方独参汤,即单用一味人参,治疗大失血所引起元气虚脱的危重病证。
(2)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像这类同类相须配伍应用的例证,历代文献有不少记载,它构成了复方用药的配伍核心,是中药配伍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3)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黄芪为健脾益气、利尿消肿的主药,茯苓淡渗利湿,可增强黄芪益气利尿的作用。这是功效不同相使配伍的例证,可见相使配伍药不必同类。一主一辅,相辅相成,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即是相使的配伍。
(4)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半夏畏生姜,即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生半夏可『戟人咽喉』,令人咽痛喑哑,用生姜炮制后成姜半夏,其毒副作用大为缓和,这是相畏配伍的范例。
(5)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羊血杀钩吻毒;金钱草杀雷公藤毒等。相畏和相杀没有质的区别,是从自身的毒副作用受到对方的抑制和自身能消除对方毒副作用的不同角度提出来的配伍方法,也就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不同提法。
(6)相恶: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等,详见用药禁忌『十八反』、『十九畏』中若干药物。
五、中药材的组方药性分析
1、中药材的组方药性概念
根据中药材在处方中的不同作用进行分类称为君臣佐使,汉朝版本【神农本草经】就是按此原则进行编辑分类。其中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2、君臣佐使概念的提出与弃用
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也是分析求证中医科学原理的重要依据。
君臣佐使概念起源于9000年前的黄帝颛顼时期,与【黄帝内经】同期推出。但由于中医在5000年前的方山之战中遭遇磨难,许多关键的中医概念失传。直到汉朝时期校正【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时对君臣佐使的理解可能产生偏差,为防止出现概念性的冲突,我们避开君臣佐使的词汇,改用功能性药材、调节性药材、补偿性药材和辅助性药材进行药性分析和组方原理分析,此番变化与中医临床无关。
3、中药材的组方药性分析
(1)功能性药材
功能性药材的药性即为方剂的药性,在方剂中发挥主导作用。
(2)调节性药材
调节性药材与功能性药材的药性相反,负责降低和控制功能性药材的毒性和效力。
(3)补偿性药材
补偿性药材根据五行阴阳相生相克原理,补偿方剂发挥作用后对其他脏气功能的影响。
(4)辅助性药材
辅助性药材的作用较多,包括对方剂起中和作用的药材(诸如甘草类),起疑惑作用的药材(加密作用),起助推某些药材效力作用的药材(药引)等。

來自學社: 中医基础研究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