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86|回復: 0

[中医理论]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中医诊断学原理—中医诊断学极其内涵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纪永臣 發表於 2022-1-18 08: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
第六章  中医诊断学原理
第四节  中医诊断学极其内涵
一、基本概念
1、诊断学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临床各专业学科的重要基础。诊断学是从医者入门的基础,其知识和能力终身享用。
2、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是世界上最早诊断学说,是医学行为科学化的开山之作,对后世所有医学以及现代医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医诊断学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脾胃论】等为核心,构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中医临床诊断原理、方法及经验积累。即使是中医从业者临床诊断手册,也是学习中医人员入门的基础学说。
3、中医诊断学的主要任务
(1)归纳总结中医诊断治疗经验,建立规范化的人体疾病与外在症状之间的规律,为疾病诊断提供中医业内人士公认的知识体系。
(2)不断研究科学的诊断方法,继承和传递中医临床诊断经验。
(3)肩负起高效培养中医人才的重任。
二、中医诊断学的核心要素
规范的临床诊断标准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任务之一,由此可以简化中医师临床诊断的复杂性。一个规范的虚拟病证系统和与之相对应的标准方剂系统,可以将中医师临床诊断的精力集中于病症的识别与辩证方面,使得中医临床诊断工作更具标准化与程序化。对于提高临床诊断效率和准确率大有好处,这都是现代工程控制论才具备能力。
中医诊断学核心要素包括:中药材药性体系,标准病证—配套方剂体系,辩证方法体系,病症—病征辨识与转换体系,诊断方法体系等5个方面。其中:
1、中药材药性体系
中医诊断学临床专著中虽然少有中药材药性专论,而且中药自身也有专门论述中药材及药性的专著,诸如【神农本草经】之类的书籍,但中药材药性确实由中医诊断学确定。
我们在有关中药材药性研究过程曾经分析过,中药的药性包含其生物学药性、虚拟药性、配伍药性和组方药性等,而中药材的虚拟药性跟随中医诊断学的发展而改变。诸如【黄帝内经】的出现才使中药有了虚拟药性的定义,【伤寒论】的出现,都使中药的虚拟药性发生重大改变。与之配套出现了【神农本草经】和【雷公炮灸论】等。
中药材的药性体系由中医诊断学定义。
2、标准病证—配套方剂体系
标准病证—配套方剂体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是标准化的病证大全,此举统一了病证类别和标准,使得中医诊断有章可循;其二是与之对应的典型方剂体系,每一个标准的病证都会有一至数个推荐使用的典型方剂,规范了治疗方案,使得病证治疗有章可循。
标准病证—配套方剂体系是中医诊断学的一大创举,由此把中医病理学研究和中医方剂学研究转移给更高层次的学者,中医临床只负责病证辨识,极大的减轻了临床中医师的工作量,加快了临床诊断的效率。
中医诊断学给每一个标准病证,都与之配套一个或数个典型方剂;中医诊断学每一个辩证体系,有集成了众多、数量固定的标准病证大全。由此汇成标准病证—配套方剂体系。
3、辩证方法体系
中医诊断学的辩证方法有很多,原则上说每一个中医专著都是一个独立的辩证体系,但这些辩证方法基本源于【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系统。根据中医病理学五因说,我们推荐五脏生理失衡适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辩证之法,伤寒温热疾病适用六经辩证之法,脾胃失和适用脾胃论辩证之法,其他杂病适用金匮要略辩证之法,神志紊乱病症主要是心理疏导。
4、病症—病征辨识与转换体系
所谓的病症就是人体患病状态的体外症状,包括身体外部症状,脉象、舌象等,这些症状的表述都与中医病理学研究密切相关。随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与标准病证体系的细化,同样的病症会赋予不同的病征定义。因此病症—病征体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也是中医诊断学中最具活力、最复杂的内容之一。
5、诊断方法
所谓的中医诊断方法就是:望、闻、问、切四法。
三、中医诊断学发展历程
1、以生理平衡为核心的中医诊断系统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构成。原为两本相互独立的医书,直到汉朝时期才合称为【黄帝内经】。但【素问】与【灵枢】均为中医诊断专著,【素问】与中药疗法相配套,【灵枢】与针灸疗法相配套,整合为一部【黄帝内经】也算合理。
【黄帝内经】的问世是中医历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岭,标志着以生理平衡为核心的中医诊断体系的建立,中医从此由经验学说转变为科学学说。
【黄帝内经】的问世也意味着医术传承体系的建立,使得能够掌握中医技术的『中医师』数量成几何倍增加,中医开始惠及和服务普通民众。
2、以病理学为核心的中医诊断系统
(1)六经辩证体系
六经辩证体系的发明人是张仲景,他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病。也就是所谓的『伤寒经病邪走经, 六经路径辩证清, 太阳头项强痛紧, 阳明面赤额痛行,少阳暴聋目赤痛, 太阴腹满肢痛频, 少阴喉肿五方治, 厥阴吐涎痛颠顶』。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六经辩证体系是继阴阳五行体系之后又一个重要的病症分析工具,意义重大。
3、【脾胃论】的出现健全了中医诊断体系
脾胃不和的观点是金元时期的李杲提出,脾胃论以【黄帝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宗旨,以『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论,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脾胃论】的出现是专门针对不内外病因的诊断系统,使得中医诊断系统针对『三因说』都有了各自的诊断体系,健全了中医诊断体系。


來自學社: 中医基础研究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