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10|回复: 0

[道学研究] 《庄子》杂篇卷3则阳诗解5道生万物非有非无无穷无止非言非默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27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庄子》篇卷3则阳诗解5道生万物非无无穷无止非言非默
题文诗:
少知:四方之内,六合之里,万物?
大公调曰: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
相生相杀,欲恶去就,于是桥起,雌雄,
于是庸有.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
聚散以成.名实可纪,精微可志.随序相理,
桥运相使,,终则始此,物之所有.
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睹道之人,
不随所废,不原所起,议之所止.少知:
季真莫为,接子或使,二家之议,孰正其情,
孰偏其理?大公调曰:鸡鸣狗犬,人之所知;
虽有大,不能以言,读其所化,又不能以,
所将为.斯而析之,,无伦大至,
于不可围,或之使,莫之为,未免于物,
终以为过.或使则实,莫为则虚.有名有实,
是物之居;无名无实,在物之虚.可言可意,
言而愈疏,未生非禁,已死.死生非远,
理不可睹.或之使,莫之为,疑之所借.
吾观之本,其往无穷;吾求之末,其来无止.
无穷无止,言之无也,与物同理;或使莫为,
言之本也,与物终始.道不可有,有不可无.
道之为名,所假而行.或使莫为,在物一曲,
胡为大道?言足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
则终日言,而尽物也.道物之极,之与,
不足以载;非言非默,议有所极.至道真情,
情真义深,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真情遍在.
情生万物,万物有情,真情所至,通无化有.     
《原文》
少知曰:“四方之内,六合之里,万物之所生恶起?”大公调曰:“阴阳相照相盖相治(18),四时相代相生相杀(19),欲恶去就于是桥起(20),雌雄片合于是庸有(21)。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22),聚散以成。此名实之可纪(23),精微之可志也(24)。随序之相理,桥运之相使(25),穷则反,终则始。 此物之所有,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睹道之人(26),不随其所废,不原其所起,此议之所止。”
少知曰:“季真之莫为(27),接子之或使(28),二家之议,孰正于其情,孰偏于其理?”大公调曰:“鸡鸣狗犬,是人之所知;虽有大知,不能以言读其所自化(29),又不能以意其所将为。斯而析之(30), 精至于无伦(31),大至于不可围,或之使,莫之为,未免于物而终以为过。或使则实,莫为则虚。有名有实,是物之居;无名无实,在物之虚。可言可意, 言而愈疏,未生不可忌(32),已死不可徂(33)。死生非远也,理不可睹。或之 使,莫之为,疑之所假。吾观之本,其往无穷;吾求之,其来无止。无穷无止,言之无也,与物同理;或使莫为,言之本也,与物终始。道不可有,有不可无。道之为名。所假而行(34)。或使莫为,在物一曲(35),夫胡为于大方(36)?言而足(37),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38);非言非默,议有所极。”
【译文】
少知说:“四方之内,六合之中,万物怎样产生的?”大公调说:“阴阳相互照应,相互侵害,相互条理,四时相互代谢,相互产生,相互消灭。欲求、厌恶有去有来,于是有起有落。雌雄交配,于是常有。安危相互更替,祸福相互转化, 缓急相互摩擦,聚散相互依存而成。这是有名实可记的,有精微可载的,随时序相治理,按桔槔起伏相作用,物极则返,物终则始,这是万物的共有的规律。言论的穷尽,知识的所达,只限于物的范围而已。识道的人,不追随物的消失,不探求物的起源,使议论停止在这里。”
少知说:“季真主张的莫为,接子主张的或使,这两家的议论,谁符合事物的实情,谁偏离了事物的真理呢?”大公调说:“鸡鸣狗吠,是人所共知的。虽然有大智大慧的人, 也不能用语言说出它们所以自然变化的原因来,又不能用心意推测出还会有什么动作。由此分析它,精微达到无与伦比,大到无法围量。说或有所使,称莫有所为,都未免在物上立论,而终究是过而不当的。或使的主张则大实而不虚,莫为的主张则太虚而不实。有名有实,是物实体的所在;无名无实,物的虚无大道。可以言论可以意会,愈言说离道愈远:未生的不可回辟,已死的不可阻止。死生相隔不远,道理不可认识。或有所使莫之所为的主张, 都是疑惑的假说。
我看它的本源,它过往无穷;我求它的迹象,它的未来没有终止。没有穷尽没有终止,是语言无从表达的,与物具有相同的规律;‘或 使’、‘莫为’既为言论所本,又和物同终始。道不可以有形来形容,有不可以用无来形容。道的名称,是假借而运用。‘或使’‘莫为’的主张,只限物的一个方面,怎能符合于大道呢!言论足,则终日言说的尽是道;言论不足,则终日言论的尽是物。道是物的极点,言论沉默不足以表达它,不用言论,不用沉默,这是议论的极点。”
【注释】
(18)相照:相照应。相盖;相害。相治:相克。
(19)相代:相代谢,更换,相生:相孕育。相杀:相消除。
(20)欲恶:爱好厌恶。去就:疏远亲近,桥起:轩起。车轩前高后低,高为轩起或为翘起。
(21)片合:异性交配。片,通牉(pan),分,庸,常。
(22)相摩:相互摩擦。
(23)此:指上述对立统一的现象,纪:记。
(24)志:记。
(25)桥运,如桔槔一样起伏运动,相使:相互作用。
(26)睹:目睹,认识。
(27)季真:人名,齐人。稷下学者。
(28)接子:人名,齐人。稷下学者
(29)读:称,表达。
(30)斯,如此。解剖析非也。
(31)精:精细。无伦:无与伦比。
(32)忌:避。
(33)徂:通阻,止。
(34)假:借。行:运行。
(35)一曲:一方面、一个侧面。
(36)胡:何,怎么。
(37)言而足:言谈之多。
(38)言默:语言沉默。载:载道。

咸菜泡面 发表于 2025-4-19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则阳》篇中"道生万物"义疏:论庄子宇宙生成论的超越性维度

少知与大公调之问答,实为庄子哲学中关于宇宙本体论的精微对话。大公调以"阴阳相照,相盖相治"阐释万物生成,表面似在描述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实则暗藏三层玄机:其一,阴阳并非对立之二元,而是道体流行的两种态势,所谓"相照相盖"恰是道体自我展现的辩证运动;其二,"四时相代"揭示的时间性非线性的更迭,而是道体在时间中的环形显现;其三,"雌雄片合"指向的不仅是生物性的交合,更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相待相成之理。此三者共同构成了庄子"非有非无"的宇宙生成图景。

庄子以"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的辩证思维,破除了常人执有滞无的认知局限。这种"双遣双非"的表述方式,与后来僧肇《不真空论》"非有非无"的中观思维若合符节。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并非否定现象世界的实在性,而是通过"桥起"(突然兴起)这一意象,暗示万物皆道体倏忽变化的暂时形态。正如成玄英疏解所言:"桥起者,谓忽然而起,非待缘而起也",此说深得庄子"自本自根"之旨。

"无穷无止"的道体特性,在文本中展现为四种超越性维度:空间上"六合之里"却不受六合局限;时间上"四时相代"而超越四时流转;概念上"非言非默"突破言诠樊篱;价值上"欲恶去就"却不滞于善恶分别。郭象注"庸有"二字极妙:"庸者,常也。谓平常之有,即非常之有也",正是对日常经验的超越性解读。

这种宇宙观对当代思维有三重启示:其一,破除实体化思维,理解存在乃动态关系网络;其二,超越二元对立,把握事物的相即相入;其三,在"言默之间"保持思想的开放性。王夫之《庄子解》谓"大公调者,公而调之,不执一隅",恰可作为理解此篇的总纲。庄子的智慧不在于给出确定答案,而在于通过辩证表述,引领读者超越有限认知,体证那不可言说的道体流行。
无天无 发表于 2025-4-21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则阳》篇中少知与大公调之问答,实为庄子阐释道体生化之枢机。大公调所言"阴阳相照,相盖相治",揭示万物生成乃阴阳二气相感相应之结果。此说承《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而来,然庄子更强调其"相代相生"的动态平衡——四时更迭非机械轮转,而是蕴含着"相生相杀"的辩证关系,犹如《大宗师》所言"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造化之妙正在此对立统一中显现。

所谓"欲恶去就,于是桥起",指万物之好恶取舍皆自然涌现,非有意造作。此与《齐物论》"咸其自取"说相通,强调现象界之动变皆属自发秩序。"雌雄片合"之说源自《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但庄子以"庸有"二字点明此生化过程既平常又玄妙,既是有为又是无为,恰如《知北游》所言"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八句,实为对《老子》"祸兮福所倚"命题的展开。庄子以"聚散以成"概括物之始终,较之《周易》"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更为抽象。其"名实不入"之论,正是破除认知执着之要义——道体超越"言默"二元对立,既非《公孙龙子》之"名实论"可框限,亦非《论语》"默而识之"可穷尽。此即《知北游》"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的深层意蕴。

末句"道不可有,有不可无"堪称全书道论精粹。"有""无"这对范畴在《老子》中尚有对待意味,至庄子则彻底超越:道既非《崇有论》之实有,亦非《贵无论》之真空,而是"物物者非物"的绝对超越性。这种"无穷无止"的表述方式,与《般若经》"非有非无"的中观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早出于佛教东传之前,足见先秦道家思维之深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