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卷3周穆王诗解7天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莫之有觉 题文诗:
秦人逢氏,有子少惠,及壮而有,迷罔之疾. 闻歌为哭,视白为黑,飨香为朽,尝甘为苦, 行非为是.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 无不倒错.有杨氏者,告其父曰:鲁之君子, 其多术艺,将能已乎!汝奚不访?其父之鲁, 过陈适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证.老聃谓曰: 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众人皆,惑于是非, 昏于利害,同疾者多,莫有觉者;一身之迷, 不足倾家,一家之迷,不足倾乡,一乡之迷, 不足倾国,一国迷不,足倾天下,天下尽迷, 孰倾之哉?向使天下,之人其心,尽如汝子, 汝则反迷,哀乐声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 至迷非迷.且吾此言,未必非迷,况鲁君子, 迷之尤者,焉能解人,之迷罔哉?羸汝之粮, 不若遄归.燕人也有,生于燕国,长于楚国, 及老还燕.及过晋国,同行诳之,指城之曰: 此燕国城.其人愀然,变容于是,同行指社, 谓之曰此,若里之杜.乃喟然叹.指舍曰此, 若先人庐.乃涓然泣.指垅曰此,若先人冢. 其人于是,哭不自禁.同行哑然,大笑而曰: 予昔绐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至燕真见, 燕国城杜,真见先人,之庐冢也,悲心更微. 【原文】
秦人逢氏有子①,少而惠②,及壮而有迷罔之疾。闻歌以为哭,视白以为黑,飨香以为朽③,尝甘以为苦,行非以为是。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无不倒错者焉。杨氏告其父曰:『鲁之君子多术艺,将能已乎!汝奚不访焉?』其父之鲁,过陈,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证④。老聃曰:『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觉者。且一身之 100 迷不足倾一家,一家之迷不足倾一乡,一乡之迷不足倾一国,一国之迷不足倾天下。天下尽迷,孰倾之哉⑤?向使天下之人其心尽如汝子,汝则反迷矣,哀乐、声色、臭味⑥、是非,孰能正之?且吾之此言未必非迷,而况鲁之君子迷之邮者⑦,焉能解人之迷哉?荣汝之粮⑧,不若遄归也⑨。』
【译文】 秦国的逢氏有个小孩,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以后却得了迷糊的病症。听到唱歌以为是哭泣,看到白色以为是黑色,闻到香气以为是臭气,尝到甜昧以为是苦味,做错了事却以为是正确。意识所到的地方,无论是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没有不颠倒错乱的。一个姓杨的告诉这个孩子的父亲说:『鲁国的君子多才多艺,可能能治好吧!你为么不去拜访呢?』孩子的父亲去了鲁国,当路过陈国时,碰到了老聃,便告诉他儿子的病症。老聃说:『你的愚昧哪里能知道你儿子的迷糊?现在天下的人对什么为是、什么为非搞不清楚,对什么是利、什么是害糊里糊涂,害这种病的人很多,本来就没有清醒的人。而且一个人迷糊并不能使一家倾覆,一家人迷糊并不能使一乡倾覆,一乡人迷糊并不能使一国倾覆,一国人迷糊并不能使天下倾覆。天下人都迷糊,谁能纠正呢?如果使天下人的心都像你儿子的话,那么你就反而是迷糊的人了,那哀乐、声色、气味、是非,又有谁能纠正呢?我这些话未必不是迷糊的表现,更何况鲁国的君子们都是迷糊得最厉害的人,又怎么能解开别人的迷糊呢?不如担着你的粮食,赶快回去吧!』
【注释】
①逢——音(旁),『逢』的本字,姓。
②惠——通『慧』,聪明。
③飨——食用。朽——犹臭。
④证——通『症』,病。
⑤倾——王重民:『「倾」字与上文不相应,盖「正」字之误。此老聃与逢氏之言,谓汝子迷罔之病非病也,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乃真病耳。特以同病者多,反觉不病。若天下尽如汝子之迷,尚孰求而正之哉?』『【御览】四百九十引正作「正」,可证。』
⑥臭味——臭,音(秀)。臭味,气味。
⑦邮——通『尤』,最。
⑧荣——通『赢』,负担。
⑨遄——音 chuán(传),迅速。
【原文】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然变容①。指社曰:『此若里之杜②。』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③。指垅曰④:『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若⑤,此晋国耳。』其人大惭。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杜,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译文】
燕国有个人出生在燕国,生长在楚国,到老年才回本国去。路过晋国时,同行的人欺骗他,指着城墙说:『这是燕国的城墙。』那人凄怆地改变了面容。同行的人指着土地庙说:『这是你那个地方的土地庙。』那人长叹了一声。同行的人指着房屋说:『这是你的先人的房屋。』那人流着眼泪哭了起来。同行的人指着坟墓说:『这是你先人的墓地。』那人禁不住大哭起来。同行的人失声大笑说:『我刚才是在欺骗你,这是晋国啊!』那人大为惭愧。等到了燕国,真的见到了燕国的城墙和土地庙,真的见到先人的房屋和墓地时,悲伤的心情便少了。
【注释】
①愀然——凄惨貌。
②社——土地庙。
③涓然——细水慢流貌。
④垅——同『垄』,坟墓。
⑤绐——音 怠),欺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