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卷7杨朱诗解4生而相怜死而相捐养生之道肆之勿壅 题文诗: 杨朱又曰:古语有之,生而相怜,死而相捐, 此语至矣;相怜之道,非难情也,勤能使逸, 饥能使饱,寒能使温,穷能使达;相捐之道, 非不相哀,不含珠玉,不服文锦,不陈牺牲, 不设冥器.晏平仲也,问养生道,于管夷吾, 管夷吾曰:肆之而已,勿壅勿阏.晏平仲曰: 其目奈何?管子对曰:恣耳之所,欲听恣目, 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 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夫耳之所, 欲闻音声,而不得听,谓之阏聪;目所欲见, 美色者也,而不得视,谓之阏明;鼻所欲向, 椒兰者也,而不得嗅,谓之阏颤;口所欲道, 是非者也,而不得言,谓之阏智;体所欲安, 美厚者也,而不得行,谓之阏适;意所欲为, 放逸者也,而不得行,谓之阏性.凡此诸阏, 废虐之主.去废虐主,熙然俟死,一日一月, 一年十年,吾所谓养.拘废虐主,录而不舍, 戚戚然也,以至久生,百年千年,万年非吾, 所谓养生.管夷吾曰:吾既告子,养生道矣, 送死奈何?晏平仲曰:送死略矣,将何告焉? 管子曰吾,固欲闻之.对曰既死,岂在我哉? 焚之亦可,沉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 衣薪弃诸,沟壑亦可,衮衣绣裳,而纳诸于, 石椁亦可,唯所遇焉.管夷吾乃,顾谓黄子, 鲍叔牙曰:生死道吾,二人进矣.生死有别. 【原文】
杨朱曰:『古语有之,「生相怜,死相捐。」此语至矣。相怜之道,非难情也,勤能使逸,饥能使饱,寒能使温 ,穷能使达也。相捐之道,非不相哀也,不含珠玉,不服文锦,不陈牺牲①,不设明器也。』晏平仲问养生于管夷吾②。管夷吾曰:『肆之而已,勿壅勿阏③。』晏平仲曰:『其目奈何?』夷吾曰:『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夫耳之所欲闻者音声,而不得听,谓之阏聪;目之所欲见者美色,而不得视,谓之阏明;鼻之所欲向者椒兰④,而不得嗅,谓之阏颤⑤;口之所欲道者是非,而不得言,谓之阏智;体之所欲安者美厚,而不得行,谓之阏适;意之所欲为者放逸,而不得行,谓之阏性。凡此诸阏,废虐之主⑥。去废虐之主,熙熙然以俟死⑦,一日,一月,一年,十年,吾所谓养。拘此废虐之主,录而不舍⑧,戚戚然以至久生⑨,百年,千年,万年,非吾所谓养。』管夷吾曰:『吾既告子养生矣,送死奈何?』晏平仲曰:『送死略矣,将何以告焉?』管夷吾曰:『吾固欲闻之。』平仲曰:「既死,岂在我哉?焚之亦可,沈之亦可,瘗之亦可⑩,露之亦可,衣薪而弃诸沟壑亦可,衮衣绣裳而纳诸石椁亦可■,唯所遇焉。』管夷吾顾谓鲍叔黄子曰:『生死之道,吾二人进之矣。』
【译文】 杨朱说:『古代有句话说:「活着的时候互相怜爱,死了便互相抛弃。」这句话说到底了。互相怜爱的方法,不仅仅在于感情,过于勤苦的,能使他安逸,饥饿了能使他吃饱,寒冷了能使他温暖,穷困了能使他顺利。互相抛弃的方法,并不是不互相悲哀,而是口中不含珍珠美玉,身上不穿文彩绣衣,祭奠不设牺牲食品,埋葬不摆冥间器具。晏婴向管仲询问养生之道。管仲说:「放纵罢了,不要壅塞,不要阻挡。」晏婴问:「具体事项是什么?」管仲说:「耳朵想听什么就听什么,眼睛想看什么就看什么,鼻子想闻什么就闻什么,嘴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身体想怎么舒服就怎么舒服,意念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耳朵所想听的是悦耳的声音,却听不到,就叫做阻塞耳聪;眼睛所想见的是漂亮的颜色,却看不到,就叫做阻塞目明;鼻子所想闻的是花椒与兰草,却闻不到,就叫做阻塞嗅觉;嘴巴所想说的是谁是谁非,却不能说,就叫做阻塞智慧;身体所想舒服的是美丽与厚实,却得不到,就叫做抑制舒适;意念所想做的是放纵安逸,却做不到,就叫做抑制本性。 凡此种种阻塞,都是残毁自己的根源,清除残毁自己的根源,放纵情欲一直到死,即使只有一天,一月,一年,十年,这就是我所说的养生。留住残毁自己的根源,检束而不放弃,忧惧烦恼一直到老,即使有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也不是我所说的养生。」管仲又说:「我已经告诉你怎样养生了,送死又该怎样呢?」晏婴说:「送死就简单了,我怎么跟你说呢?」管仲说:「我就是想听听。」晏婴说:「已经死了,难道能由我吗?烧成灰也行,沉下水也行,埋入土中也行,露在外面也行,包上柴草扔到沟壑里也行,穿上礼服绣衣放入棺椁里也行,碰上什么都行。」管仲回头对鲍叔黄子说:「养生与送死的方法,我们两人已经说尽了。」』
【注释】
①牺牲——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的通称。
②晏平仲——即晏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大夫。
③阏——音 (厄),阻塞。
④椒兰——花椒和兰草,都很香。
⑤颤——张湛注:『鼻通曰颤。』
⑥废虐——张湛注:『废,大也。』【释文】:『废虐,毁残也。』
⑦熙熙然——【释文】:『纵情欲也。』
⑧录——检束。
⑨戚戚然——忧惧貌。
⑩瘗——音 (意),埋葬。
(11)衮衣——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礼服。椁——棺外的套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