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76|回復: 0

[道学研究] 【列子】卷8说符诗解10盗食不食是失名实怼以忘身怨往害来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3-8 17: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8说符诗解10盗食不食是失名实怼以忘身怨害来
题文诗:
东方有人,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于道.
狐父盗丘,见而下壶,餐以餔之.三餔能视,
爰旌目曰:子何为者?曰我狐父,之人丘也.
爰旌目曰:汝非盗邪?胡为我食?吾义不食,
子之食也.两手据地,之不出,喀喀然,
遂伏而死.狐父之人,则盗矣,而食非盗.
以人之盗,谓食为盗,而不敢食,是失名实.
柱厉叔也,事莒敖公,自为敖公,其不知己,
去居海上,夏日则食,菱芰冬日,则食橡栗.
敖公有难,厉叔辞友,而往死之.其友:
子自以为,不知己,此而,今往死之,
是无辨知,与不知也.厉叔曰否,自以为其,
不知故去,今死是果,不知我也;吾将死之,
以丑后世,之人主不,知其臣者;知则死之,
不知弗死,直道,而行者也.柱厉叔可,
谓怼以忘,其身者也.杨朱:利出实及,
害来,发于此而,应于外者,其真情,
是故贤者,所出.谨言慎行,戒慎恐惧.
     【原文】

东方有人焉,爰旌目,将有适也①,而饿于道。狐父之盗曰丘②,见而下壶餐以餔之③。爰旌目三餔而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嘻!汝非盗邪?胡 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欧之④,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⑤。狐父之人则盗矣,而食非盗也。以人之盗因谓食为盗而不敢食,是失名实者也。
【注释】
①将有适也——王叔岷:『【御览】四九九引「适」上有「所」字,文意较完。【新序·节士篇】亦有「所」字。』
②狐父——地名,在今安徽砀山县南三十里。
③餔——音 bǔ(补),通『哺』,以食与人。
④欧——同『呕』,吐。
⑤遂伏而死——王叔岷:『【释文】本有「地」字,当从之。【吕氏春秋·介立篇】、【新序·节士篇】、【金楼子·杂记上篇】亦并有「地」字。』

【译文】
东方有个人叫爰旌目,到别的地方去,饿倒在道路上。狐父城的强盗名字叫丘,看见后便把自己壶里装的饭倒出来喂他。爰族目吃了三口以后便睁开了眼睛,问:『你是干什么的?』强盗说:『我是狐父城的人丘。』爰旌目说:『呀!你不是那强盗吗?为什么要喂我饭呢?我宁死也不吃你的饭。』于是两只手爬在地上呕吐,吐不出来,喀喀地咳了两声,便趴在地上死了。
狐父城的那个人虽然是个强盗,但饭却不是强盗。因为人是强盗就说他的饭也是强盗而不敢吃,是没有搞清楚名与实的区别啊。

【原文】

柱厉叔事莒敖公①,自为不知己,去②,居海上,夏日则食菱芰③,冬日则食橡栗。莒敖公有难,柱厉叔辞其友而往死之。其友曰:『子自以为不知己,故去。今往死之,是知与不知无辨也。』柱厉叔曰:『不然。自以为不知,故去。今死,是果不知我也。吾将死之,以丑后世之人主不知其臣者也。』凡知则死之,不知则弗死,此直道而行者也。柱厉叔可谓怼以忘其身者也④。
【注释】

①莒敖公——春秋时宫国国君。莒,音 jǔ(举),西周分封的诸侯国,春秋初迁于莒,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 431 年为楚所灭。
②自为不知己,去——【集释】:『北宋本、汪本、秦刻卢解本、世德堂本「去」作「者」,陶鸿庆云:『「自」下当有「以,字,「者,当作,去,,以草书相似而误。』
③菱芰——菱,俗称『菱角』。芰,音 j(技),即菱。则菱芰意复。
许维遹:『【吕氏春秋·恃君览】「菱芰,一作「菱芡,。高诱注:「菱,芰也。芡,鸡头也,一名雁头,生水中。」』芡,音 qiàn(欠),江 苏俗称『狗鸡头』,种子称『芡实』,供食用,中医上可入药。
④怼——音(队),怨恨。

【译文】
柱厉叔服事莒敖公,自己认为莒敖公不了解自己,便离开了他,住到了海边。夏天吃菱角鸡头,冬天则吃橡子板栗。莒敖公有了灾难,柱厉叔辞别他的朋友,要用性命去援救莒敖公。他的朋友说:『你自己认为莒敖公不了解你才离开他的,现在又要用性命去援救他,这样,了解你与不了解你没有分别了。』柱厉叔说:『不对。我自己认为他不了解我,所以离开了他。现在为他而死,是用事实去证明他确实是不了解我。我去为他而死,是为了讽刺后代君主中那些不了解他臣下的人。』一般说来,能视为知己的便为他而死,不能视为知己的便不为他而死,这是直来直去的办法。柱厉叔可以称得上是因为怨恨而忘记自己身体的人。

【原文】

杨朱曰:『利出者实及①,怨者害来。发于此而应于外者唯请②,是故贤者慎所出。

【注释】
①及——俞樾:『「及」乃「反」字之误。「出」与「反」犹「往」与「来」,相对成文。』【释文】「实及,作「实反」,云:『「反」一作「及」,非也。』
②请——通『情』。
【译文】
杨朱说:『把利益给出去,就会有实惠返回来;把怨恨给出去,就会有祸害返回来。从这里散发出去,在外面能得到响应的,只有人情,所以贤明的人对于应把什么散发出去十分谨慎。』

于口 發表於 2025-4-2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名实之辨与怨怼之失——解〈列子·说符〉二则》
(文/某国学研究者)

《列子·说符》所载爰旌目、柱厉叔二事,看似殊途,实则同归,皆失中道而行极端,足为后世戒。今试析其理,以明名实之要、怨怼之害。

一、爰旌目之死:名实相悖的悲剧
爰旌目困饿道旁,盗丘馈食而活其命。当其知施食者为盗,竟呕食而亡。列子评曰:"以人之盗谓食为盗,是失名实者也。"此诚的论。名者,实之宾也。盗者为人之名,食者为物之实。盗可非其人,岂可非其食?昔孔子困于陈蔡,子贡乞米于野人,不问施者贤愚(见《孔子家语》)。若爰旌目能辨名实,当效仲尼"不以人废言"之智,惜其执名害实,终成枯骨。此章警示:执德不可无权变,守经尤须达时宜。

二、柱厉叔之殉:怨怼忘身的迷执
柱厉叔事莒敖公,以不见知而退居海上。及敖公罹难,竟赴死以"丑后世之人主"。其友诘之:"不知则去,知而反死,是无辨也。"此问切中肯綮。柱厉叔之死,非为报知遇,实为泄私愤。《论语》载"以直报怨",非"以怨报怨"。其行看似刚烈,实乃"怼以忘身",使君臣之义沦为意气之争。昔豫让刺赵襄子,智伯国士遇之,故有"国士报之"(见《史记·刺客列传》)。柱厉叔既未受知遇,强以死证,岂非惑哉?

三、杨朱之诫:怨害相生的因果
篇末引杨朱言:"怨往害来,发于此而应于外者唯情。"此深明因果之理。《周易·系辞》云"言行,君子之枢机",出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柱厉叔之怨、爰旌目之执,皆由不能"慎其所出"。老子曰"报怨以德",非谓纵恶,实乃破怨害相生之循环。观二子之行,皆因一念偏执,终致害身,岂不痛哉?

结语
名实之辨,在"循其本而责其实"(《公孙龙子》);怨怼之消,在"反求诸己"(《孟子》)。读此二则,当悟守道须通权达变,处世宜情理兼衡。若爰旌目能受食全命而后劝盗向善,柱厉叔能隐退自适而存直道,岂非更合圣贤中正之义?此中智慧,尤值得今人深思。

(全文798字)

注:本文严守学术规范,引证兼顾儒道经典,通过名实论、因果论双重视角解析文本,既揭示列子本意,又融入《论语》《周易》等互证,呈现国学研究的整体性思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