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1|回復: 0

[道学研究] 【列子】卷8说符诗解12非名非利名利乃至术学能行虽死术行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3-9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8说符诗解12非名非利名利乃至术学能行虽死术行
题文诗:
杨朱之弟,曰布,素衣而出,天雨解衣,
衣缁衣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
将扑.杨朱:子无扑矣,子亦犹是,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杨朱:行善也者,不以为名,而名从之;
名不,而利归之;利不期争,而争及之;
故君子者,必慎为善.至善真情,非名非利.
昔人言有,知不死道,燕君使人,受之不捷,
而言者死.燕君甚怒,将诛使者.幸臣谏曰:
人所忧者,莫急乎死,己所重者,莫过乎生;
彼自丧生,安能令君,不死也哉?乃不诛之.
有齐子亦,欲学其道,闻言者死,抚膺而恨.
富子闻而,笑曰夫所,欲学不死,其人已死,
而犹恨之,不知,所以为学.胡子曰:
富子言非,凡人有术,不能行者,有矣能行,
而无其术,亦有矣;卫人有善,数者临死,
以诀喻子,子志其言,而不能行;他人问之,
以其父之,所言告之;问者用言,而行其术,
与父无差.若然死者,奚为不能,言生术哉?
【原文】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①。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注释】

①缁衣——用黑布做的衣服。与『素衣』相对,素衣指用白布做的衣服。

【译文】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穿着白布衣服外出,天下雨了,脱下了白布衣服,换上了黑布衣服回家。他的狗不知道,迎上去汪汪叫。杨布很恼火,准备打它。杨朱说:『你不要打了。你也是一样。如果让你的狗白颜色出去,黑颜色回来,你难道不奇怪吗?』

【原文】

杨朱曰:『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利不与争期,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为善。』【译文】
    杨朱说:『做好事不是为了名声,而名声却跟着来了;有名声不是希望获得利益,而利益也跟着来了;有利益并不希望同别人争夺,而争夺也跟着来了。所以君子对于做好事必须谨慎。』

【原文】

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①,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燕君甚怒,其使者将加诛焉。幸臣谏曰:『人所忧者莫急乎死,己所重者莫过乎生。彼自丧其生,安能令君不死也?』乃不诛。有齐子亦欲学其道,闻言者之死,乃抚膺而恨。富子闻而笑之曰:『夫所欲学不死,其人已死而犹恨之,是不知所以为学。』胡 子曰:『富子之言非也。凡人有术不能行者有矣,能行而无其术者亦有矣。卫人有善数者,临死,以决喻其子②。其子志其言而不能行也。他人问之,以其父所言告之。问者用其言而行其术,与其父无差焉。若然,死者奚为不能言生术哉?』
【注释】
①言有——陶鸿庆:『「言有」二字误倒。』
②决——【集释】:『「决」,【道藏】白文本、林希逸本、世德堂本、吉府本并作「诀」。』,口诀,方法。
【译文】
   过去有个说自己知道长生不死方法的人,燕国国君派人去迎接他,没有接到,而那个人说自己知道长生不死方法的人却死了。燕国国君很恼火,要把那个去迎接的人杀掉。一个被燕君宠幸的人劝道:『人们所忧虑的没有比死亡更着急的了,自己所重视的没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了。他自己都丧失了生命,怎么能叫您长生不死呢?』于是不再杀那使者。有一个叫齐子的人也想学那人的长生不死方法,听说那个说自己知道长生不死方法的人死了,于是捶着胸脯悔恨不已。一个叫富子的人听说后,笑话他说:『想要学的是长生不死的方法,可是那人已经死了,还要悔恨不已,真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一个叫胡子的人说:『富子的话不对。一般说来,懂得道术而自己不能实行的人是有的,能够去实行而不知道那些道术的人也是有的。卫国有个懂得术数的人,临死的时候;把口诀告诉了他儿子。他儿子记录下他的话,却不能实行,别人问他,他便把他父亲所说的话告诉了他。问话的人用他的话照着去做,和他父亲简直没有差别。如果是这样的话,自己会死亡的人为什么不能讲长生的方法呢?』

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4-15 12:38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说符》第十二章义理阐微

杨朱训弟一章,实为"名实之辨"的生动注脚。狗吠杨布之事,非特犬类认知局限,更揭示认知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本质。《墨子·经说下》云"知以目见,而目以火见",杨布衣色之变恰似认知条件改变而主体未察,此中哲理与公孙龙"白马非马"论互为表里。杨朱"子亦犹是"之诫,实指认知活动中的"镜像效应"——人往往以自我认知框架度量他者,此即《庄子·齐物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具象化呈现。

杨朱论善三阶递进之语,构建起"善-名-利-争"的因果链。此说与《老子》"上德不德"章遥相呼应,揭示道德实践中的异化现象:当善行沦为名利媒介时,其本体价值已然消解。王弼注《易》谓"居贞者弘,躁竞者失",正可为此作解。君子慎善之要,在于持守《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的慎独功夫,使善行始终回归"率性之谓道"的本真状态。

不死之道寓言展现认知论的双重困境:燕君惑于长生幻象,齐子迷于方法执着,二者皆违《周易》"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的达观。富子之笑直指目的与手段的悖反,然胡子"术行分离"说更具深意。《荀子·解蔽》云"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卫人善数而子不能行的案例,恰证明认知传承中"能知"与"能行"的辩证关系——此即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先声。

统观全章,列子通过三则寓言建构起完整的认知哲学体系:从名实关系之辨(杨布),到道德实践之思(杨朱),终至真理认知之维(不死之道)。其思想脉络暗合《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进阶逻辑,而最终指向《易经》"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终极关怀。章末胡子之论尤具启示:真理的传递不在形骸之存灭,而在"神遇"与"心契",此即《庄子》所谓"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的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