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說苑】卷5貴德詩解3美哉河山在德非險愛屋及烏君子仁德 題文詩: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而曰: 美哉乎也,河山之固,此魏國寶.對曰在德, 而不在險;昔三苗氏,左依洞庭,右據彭蠡, 德義不修,而禹滅之;夏桀之居,左臨河濟, 右據太華,伊闕在南,羊腸在北,修政不仁 商湯放之;殷紂之國,左有孟門,而右太行, 常山在北,太河經南,修政不德,武王伐之. 由此觀之,在德非險.若不修德,船中之人, 盡敵國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 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愛其人者, 臣聞兼及,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餘胥; 咸劉厥敵,使靡有餘,如是何如?王曰不可. 姜太公出,邵公乃入,武王問曰:爲之奈何? 邵公對曰:有罪殺之,無罪活之,如是何如? 王曰不可.邵公以出,周公乃入,武王問曰: 爲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各田其田, 無變舊新,唯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武王嘆曰:其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 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行也!至德至仁, 仁德真情,真情精誠,精誠所至,感天動地. 【原文】 (魏文侯既卒,吳起事其子武侯,)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國之寶也。』吳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而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孟門而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太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伐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盡敵國也。』武侯曰:『善!』 【注釋】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七十列傳·孫子吳起列傳】 【譯文】 (魏文侯死後,吳起奉事他的兒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黃河順流而下,船到半途,回過頭來對吳起說:『山川是如此的險要,壯美喲,這是魏國的瑰寶啊!』 吳起回答說:『國家政權的穩固,在於施德於民,而不在於地理形勢的險要。從前三苗氏左臨洞庭湖,右瀕彭蠡澤,因爲它不修德行,不講信義,所以夏禹能滅掉它。夏桀的領土,左臨黃河、濟水,右靠泰山、華山,伊闕山在它的南邊,羊腸坂在它的北面。因爲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湯放逐了他。殷紂的領土,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邊,黃河流經它的南面,因爲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殺了。由此看來,政權穩固在於給百姓施以恩德,不在於地理形勢的險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條船的人也會變成您的仇敵啊!』武侯回答說:『講的好。』 【原文】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屋上之 烏;憎其人者,惡其餘胥;咸劉厥敵,使靡有餘,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爲之奈何?』邵公對曰:『有罪者殺之,無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爲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 新,唯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注釋】 咸劉:謂斬盡,滅絕。
【書·君奭】:『武王惟茲四人,尚迪有祿。後暨武王,誕將天威,咸劉厥敵。』 【譯文】
武王打敗了商朝,召見姜太公,問他:『該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麼辦?』太公回答:『我聽說喜歡那個人,同時會喜愛他房上的烏鴉,憎恨那個人,會連帶厭惡他的籬笆,全部把他們殺掉,不留活的,怎麼樣?』武王說:『不行。』太公出去後,邵公進見,武王問:『你看怎麼辦?』邵公回答說:『把有罪的殺掉,無罪的讓他活著,怎麼樣?』武王說:『不行。』邵公出去後,周公進見。武王問;『你看該怎麼辦?』周公說:『讓他們各自居住自己的家裡,種自己的田,不要因爲舊朝新臣而有所改變,親近仁愛的人。貴族有過錯,責任在紂一個人身上。』武王說:『平定天下的胸懷多麼寬廣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爲他們仁愛而有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