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34|回復: 2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8尊贤诗解1尊贤下士霸王船乘知人善任选贤任能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6-14 16: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向说苑卷8尊贤诗解1尊贤下士霸王船乘知人善任选贤任能
题文诗:人君之欲,平治天下,垂荣名必,尊贤下士.
经有:自上下下,其道大光;以贵下贱,
大得民也.明王施德,而下下将,怀远致近.
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虽,有千里望,
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游江海,
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
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之,与百里奚,
霸王船乘.释父兄孙,非疏之也;庖人,
钓屠,仇雠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
功名之道,不得不然.犹大匠之,为宫室也,
量小大而,知材木矣,比功效而,知人数矣.
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
管夷吾与,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必霸,
岂特船乘!夫成王霸,固有人,亡国破家,
亦固有人;桀用于莘,纣用恶来,宋用唐鞅,
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人,知其亡也;
非其人,而欲有功,譬若夏至,之日而欲,
夜之长也,射鱼指天,欲发之当;虽舜禹犹,
亦困,况乎俗主!知人善任,选贤任能.
【原文】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易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又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释父兄与子孙,非疏之也;任庖人钓屠与仇雠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比功效而知人数矣。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岂特船乘哉!夫成王霸固有人,亡国破家亦固有人;桀用于莘,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虽舜禹犹亦困,而又况乎俗主哉!
【注释】
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周易·益卦第四十二·【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說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译文:【彖传】说:『增益』,意思是减损于上、增益于下,这样民衆就欣悦不可限量;从上方施利予下,这种道义必能大放光芒。『施行增益利于有所前往』,说明尊者刚中纯正必将大呈庆祥;『利于涉越大河巨流』,正如木舟渡水征途通畅。增益之时下者兴动而上者逊顺,其益就能日日增进广大无疆; 譬如上天施降利惠、大地受益化生,自然界的施化之益于是徧及万方。事物当增益之时所体现的道理,都说明要配合其时施行得当。
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周易译注·屯卦第三·【象】曰:雖磐桓,志行正也;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译文:【象传】说:儘管徘徊流连,但心志行爲能保持端正;身份尊贵却下居卑位,说明初九可以大得民心。
简要【译文】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周将要称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纣王任用恶来,齐国任用苏秦,秦王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将要灭亡了。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4 02:3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百般唉叹 發表於 2025-4-17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尊贤》首章阐微:论王霸之业与贤才之用的辩证关系

刘向《说苑·尊贤》开篇即以峻切之笔揭示千古治道核心:「人君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此语非独为治国纲领,实乃贯通天道人事的终极法则。今试析其要义三重,以明圣王御世之枢机。

一、尊贤下士的宇宙论依据
文中引《周易》「自上下下,其道大光」「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将政治伦理提升至宇宙秩序层面。益卦彖传揭示的「损上益下」之道,实为阴阳消息的自然法则。明王效法天地「施德而下下」的生生之德,其政治效应必「怀远而致近」。这种天人相应的思维模式,彰显汉代经学「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典型特征。

二、贤才作为政治载体的功能类比
刘向以「鸿鹄无翼」「江海托船」的系列譬喻,构建起严密的类比逻辑链:
1. 空间维度:千里之志需羽翼→江海之游需舟楫→致远需车乘
2. 政治维度:霸王之业需贤才(伊尹、吕尚等)
此说直承《荀子·君道》「人主无便嬖左右足信者谓之暗,无卿相辅佐足任者谓之独」的思想,将贤才定位为权力运行的「制度性媒介」。尤其「霸王船乘」之喻,暗合《周易·系辞》「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盖取诸涣」的制器尚象思维,赋予贤才以工具理性的神圣性。

三、人才任用的超伦理特征
「释父兄与子孙非疏之也」的论述,展现汉代政治哲学的重大突破:
1. 突破宗法伦理:庖人(伊尹)、钓屠(吕尚)、仇雠(管仲)、仆虏(百里奚)的任用案例,解构了「亲亲尊尊」的周礼旧制。
2. 建立功绩原则:以「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为最高准则,与《韩非子·显学》「宰相必起于州部」形成思想呼应。
文中「大匠为宫室」的比喻尤为精警,将人才选拔比作建筑工程中的「材木度量」,暗示贤才标准具有客观化、技术化特征,此说实开魏晋才性论之先声。

四、历史镜鉴的辩证法则
篇末列举桀纣用佞与齐秦任贤的对照案例,揭示「成王霸固有人,亡国破家亦固有人」的历史铁律。其「夏至求长夜」「射鱼指天」之喻,直指违背人才规律的荒谬性。值得注意的是,刘向将「舜禹犹困」纳入论述,暗示即便圣王也受制于人才供需法则,这种清醒认知在汉代天人感应学说盛行的背景下尤显珍贵。

要之,此章以《周易》天道观为体,以历史经验为用,构建起「尊贤—成王业」「贬贤—致败亡」的二元政治模型。其价值不仅在于总结先秦治国智慧,更在于为汉代统治者提供人才战略的决策框架。今日观之,其中揭示的「制度性用人」原则与「功绩至上」理念,仍不失为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命题。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