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曰:漢中壘校尉劉向言:【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太子太傅夏侯勝、前將軍蕭望之、丞相韋賢及子玄成等傳之。
【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琅琊王卿及膠東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故有【魯論】,有【齊論】。
魯恭王時,嘗欲以孔子宅為宮,壞,得【古文論語】,有【問王】、【知道】,多於【魯論】二篇,【古論】亦無此二篇,分【堯曰】下章「子張問」以為一篇,有兩【子張】,凡二十一篇,篇次不與齊、魯【論】同。
安昌侯張禹本受【魯論】,兼講齊說,善者從之,號曰【張侯論】,為世所貴,包氏、周氏章句出焉。【古論】唯博士孔安國為之訓解,而世不傳。
至順帝時,南郡太守馬融亦為之訓解。漢末,大司農鄭玄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而為之注。近故司空陳群、太常王肅、博士周生烈,皆為之義說。前世傳受師說雖有異同,不為之訓解。中間為之訓解,至於今多矣,所見不同,互有得失。
今集諸家之善,記其姓名,有不安者,頗為改易,名曰【論語集解】。光祿大夫關內侯臣孫邕、光祿大夫臣鄭沖、散騎常侍中領軍安鄉亭侯臣曹羲、侍中臣荀凱,尚書駙馬都尉關內侯臣何晏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