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60|回復: 1

[文化反思] 甲骨蔡:中国文明统一性的真正来源是义理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6-26 13:1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的统一性最高。在这次疫情中就很明显,只有中国可以搞动态清零,因为唯有中国可以做到,以人民和政府密切协作互动为基础的,全国一盘棋式的统一,可以制定和执行全国一盘棋式的政策。西方国家做不到,不仅无法制定全国性的政策,甚至连全国性的共识也无法达成。西方国家的统一,只是在主权形式上,具体到政策制定上,并没实现中国式的真正的统一。

而且,中国的高度统一性,又有两个维度:横向地理空间上,全国是统一的,没有死角;纵向历史上,中国的这种统一文化是一直连续,从未中断。当然,中国有过外敌入侵、朝代更迭、时代更迭,但就文化深层看,这种统一文化并未中断。

对于中国为何拥有如此高的统一性,目前有很多解释,很遗憾都是错误的。典型的有地理环境说、汉字说、秦始皇说。

地理环境说将中国的统一归因于地理环境,说是平原广阔,是地理上的统一性导致了文化上的统一性。欧洲和中国面积差不多,为何没有实现统一,而是分裂成很多国家,根源就是地理上缺乏中国式的大平原。

但是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在中国之外,即便有在同一地理形态的很小的区域内,历史上也是分裂的。譬如现代之前的日本,譬如19世纪中期之前的德国、意大利,还有英国统治之前的印度。最典型的就是德国、意大利,他们都是在19世纪下半期才实现统一,成为现代国家,之前都是分裂成几百个城市国家。想想看,在德国、意大利境内有几百个国家,这绝对不是地理环境决定的。

至于汉字让中国实现统一说,是把汉字和中国统一之间的因果关系搞反了,是统一性的中国文化孕育了具备统一性的汉字,而非相反。当然,汉字出现后,的确可以帮助中国统一性的文化得以维持。因为汉字重义重形而轻音,同一个汉字可以有不同的发音,这导致在不同的方言区可以共享同一套汉字系统。

秦始皇统一中国说,也是流行深广。在网上经常有人说,欧洲没有实现中国式的统一,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秦始皇。将中国统一归本于秦始皇,是民国时候出现一种典型的历史谬论,典型的中国伪史,流毒甚广。

中国的古代史框架是:三皇五帝、三代、春秋战国、秦汉。

很多人认为是秦始皇终结了诸侯混战的战国时期,其实并没有真正结束,因为秦朝仅仅维持了14年,秦始皇死后,很快就出现了陈胜吴广起义,包括后来的楚汉之争,实际上还是诸侯混战的延续。真正结束混战状态的不是秦始皇,甚至连刘邦都不是,而是汉武帝,因为汉景帝时还发生了七国之乱。

实际上,中国历史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分裂混乱的状态周期性出现,不能因为中国出现了暂时的分裂混乱,而说成中国的统一的文化消失了,也不能因为某人结束了分裂,就说是他创造了统一性文化。

这就好比一位医生将一个病人的病治好了,使得他恢复了健康。我们不能说是医生创造了健康。健康是病人所本有的,医生只能让其回归健康。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终结混乱的元首、英雄,类似一个医生,中国是病人,他所做的不是创造了统一,而只是让中国回归统一。统一是中国文化本有固有的状态。

春秋战国之前的中国本来就是统一的,不仅夏商周是统一的,此前的三皇五帝也是统一的。

从三代时期的礼乐封建到秦朝的郡县制,只是管理制度和管理技术上的变化,并非三代时的礼乐封建制是不统一的,秦朝的郡县制才创造和开始了统一。

把中国历史和文化搞透,就会发现,统一是中国文明的固有特征、基本特征,从中国文明一诞生起,就是统一的。只要中国文明继续存在,也必然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是超越时代、超越经济生产方式、超越地理环境,超越任何外在条件的,而具备绝对性。

为何?因为中国统一的真正根源是义理-心性,是义理式、心性式统一,而义理-心性则是超越任何外物的,同时统一又是心性和义理的核心特征。

何谓义理?孟子说『心之同然,谓之理,谓之义』,义理就是心之同然,就是共识,就是一致认同的、统一的意见。

清朝的戴震为『同然』的程度做了一个注解『凡一人以为然,天下万世皆曰「是不可易也」,此之谓同然。』为统一做了两个限制:天下、万世。天下是空间上的全部,万世是时间上的全部。

人类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统一的共识,在于人心。中国古人认为人的本质在思考功能,给其起了一个名称就是『心』。心就是虚拟的独立的思考功能、思考器官。即孟子说的『心之官则思』。同时,人心又具备相同的结构、属性,就是『性』。『心之同然』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人心相同。

后来陆九渊将这种原理概括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国的社会秩序就建立在义理和心性之上,是一种义理秩序、心性秩序,中国的政府也是维护义理秩序的义理式政府,这种治理模式被孔孟概括为『仁政』。

中国文明是义理文明,统一是义理的固有属性,因此,统一也就是中国文明的固有属性。其他国家之所以未能实现中国式统一,因为他们缺失义理、心性概念。而只能将秩序基础设定在某种外物之上、某种利益之上。

冯臼 發表於 2025-4-8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视野下中国文明统一性的义理本源考辨】

甲骨蔡君所论中国文明统一性特质,诚为卓见。然诸说未尽之处,犹可自三代礼乐文明之"义理"维度深入阐发。今试以经史互证之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一、地理决定论之失
《禹贡》九州之制,已见"声教讫于四海"的文明自觉。郑玄注《周礼》云:"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实非地理疆界使然,乃"德化所被"的文明秩序。观《左传》载楚庄王问鼎中原,非争土地而重"天命",可知地理统一实为文明认同之果,非其因也。欧洲阿尔卑斯山南北,较之中国巴蜀秦陇,险阻未遑多让,然《春秋》"尊王攘夷"之义理,终使"山川形便"让位于"道统相继"。

二、文字工具论之偏
许慎《说文解字序》谓"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然《周易·系辞》"书不尽言"之诫,正揭示文字乃载道之器。甲骨文至小篆之变,恰如《毛诗正义》所言"形声相益"而"义理愈明"。粤闽吴越方言虽异,然《尔雅》"释诂"之通则,使"车同轨"自然延伸为"书同文"。此非文字魔力,实因《周礼》"六书"之法度本于"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忧患。

三、秦皇武功说之谬
董仲舒《春秋繁露》云:"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太史公记秦制,特书"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然《过秦论》已斥其"仁义不施"。汉武尊儒,非徒袭秦制,实以《公羊传》"王者无外"之义,重构"通三统"的文明体系。观《盐铁论》中贤良文学与大夫之辩,可知"盐铁官营"等政策,皆本于《尚书》"建中于民"的治理智慧。

四、义理连续性的三重证据
1. 礼制维度:《仪礼》"觐礼"载诸侯"各以其方色玉帛见",这种"差异中的统一"恰是"和而不同"的义理实践。
2. 经学传统:从《诗经》"普天之下"到《礼记》"天下为公",形成"修齐治平"的价值链环。
3. 吏治实践: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与《唐六典》皆强调"以教祗德",可见"文治"传统之绵延。

今观抗疫"全国一盘棋",实为《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现代演绎。西方政令不行,非技术之弊,乃缺《大学》"絜矩之道"的文明基因。中国之统一性,究其根本,在于《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义理自觉,此乃三代以来"明明德于天下"的文明结晶。学者当于此三复斯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