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59|回復: 1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10敬慎诗解5祸福在己妖孽不胜善政六足以亡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7-5 16: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存亡祸福,皆在于己,天灾地妖,亦不能杀.
昔者殷王,帝辛之时,有爵生乌,于城之隅,
工人占曰:凡小生巨,国家必祉,王名必倍.
帝辛于是,喜爵之德,不治国家,亢暴无极,
外寇乃至,遂亡殷国,此为逆天,之时诡福,
反为祸至.殷武丁时,先王道缺,刑法废弛,
桑谷生朝,七月大拱,工人占曰:桑谷野物;
野物生朝,意朝亡乎!武丁恐骇,侧身修行,
思先王政,乃兴灭国,遂继绝世,贤举逸民,
明养老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而朝,
六国此迎,天时得祸,反为福也.故妖孽者,
天所以警,天子诸侯;恶梦者以,警士大夫.
故妖孽也,不胜善政,恶梦也者,不胜善行;
至治之极,祸反为福.故太甲曰:天之作孽,
其犹可违;而自作孽,不可逃逭.石雠有曰:
春秋也常,有忽然而,足以亡者,国君必慎!
妃妾不一,足以亡国;公族不亲,足以亡国;
大臣不任,足以亡国;国爵不用,足以亡国;
亲佞近谗,足以亡国;举百事也,不时足亡;
使民不节,足以亡国;刑罚不中,足以亡国;
内失众心,足以亡国;外嫚大国,足以亡国.
孔子曰:『存亡祸福,皆在己而已,天灾地妖,亦不能杀也。』昔者殷王帝辛之时,爵生乌于城之隅,工人占之曰:『凡小以生巨,国家必祉,王名必倍。』帝辛喜爵之德,不治国家,亢暴无极,外寇乃至,遂亡殷国,此逆天之时,诡福反为祸至。殷王武丁之时,先王道缺,刑法弛,桑谷俱生于朝,七月而大拱,工人占之曰:『桑谷者,野物也;野物生于朝,意朝亡乎!』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而朝者六国,此迎天时得祸反为福也。故妖孽者,天所以警天子诸侯也;恶梦者,所以警士大夫也。故妖孽不胜善政,恶梦不胜善行也;至治之极,祸反为福。故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译文孔子说:『人的存亡与祸福,都决定于自身,天灾地祸,不能使人灭绝。』当年殷王帝辛主政之时,一只小雀在城角生了一只乌鸦,懂预测的人占卜后说:『平凡细小孕生巨大,国家必定有福泽,大王的威名将更显著。』帝辛沉迷在小雀带来的吉兆中,荒废政事,不治理国家,残暴到了极点,外敌于是到来,殷国就这样灭亡了,这就是违逆天意,福泽反化作祸患到来。殷王武丁当政之初,先代君王治国的法则被废弃,刑法遭到毁坏,桑树和谷物长在朝堂上,懂预测的人占卜后说:『桑谷,是长在野外的东两,现在长在朝堂,意味着国家要灭亡。』武丁惶恐不安,于是戒慎自身提高品行,思慕先代君主的仁政,使被灭亡的诸侯国重新兴起,承续已断绝的世祀,推举隐居的贤人,申明奉养老人的做法;三年之后,远方的诸侯国君,十分高兴,前来朝拜的有六个诸侯国,这就是顺应天意得祸反变为福。因此,怪异不祥的事情,是上天用来告诫君主和诸侯国君的;恶梦,是上天用来告诫士大夫的。因此,怪异不祥的事物,不能战胜仁政,恶梦胜不了美好的品行;至为用心地治理国家,祸患就会变为福泽。所以太甲说:『天造的灾祸,还可以避开,自己制造的祸患,是不能够逃避的。』
石雠曰:『春秋有忽然而足以亡者,国君不可以不慎也!妃妾不一,足以亡;公族不亲,足以亡;大臣不任,足以亡;国爵不用,足以亡;亲佞近谗,足以亡;举百事不时,足以亡;使民不节,足以亡;刑罚不中,足以亡;内失众心,足以亡;外嫚大国,足以亡。』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廖目 發表於 2025-4-4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敬慎篇论祸福枢机与为政之道

刘向《说苑·敬慎》所载殷商二主之事,实为治国者之明鉴。帝辛与武丁面对异象之不同抉择,深刻揭示了"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治国真谛。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异象本质与人事应对
爵生乌于城隅,桑谷生于朝堂,此类异象在先秦占卜体系中皆属"妖孽"。然《说苑》精妙指出:"妖孽者,天所以警天子诸侯也。"此中深意在于,自然异象实为天道对执政者的警示机制。帝辛之误,在于将占卜所得的"诡福"视为天命所归,遂纵情享乐,"亢暴无极",终致"逆天之时"。反观武丁,见桑谷而"侧身修行",终使"祸反为福"。二者对比,恰证《尚书·太甲》"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之训。

二、六亡之戒的政理内涵
篇中所列"足以亡国"的六种情形,构成完整的政治预警系统:
1. 内政失序:妃妾不一则宫闱乱,公族不亲则宗室危
2. 用人失当:大臣不任则政事堕,国爵不用则赏罚紊
3. 决策失误:亲佞近谗则忠言塞,举事不时则农功废
4. 治民失度:使民不节则财力竭,刑罚不中则民心离
此六者环环相扣,最终导致"内失众心,外嫚大国"的全面崩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举百事不时"一条,暗合《月令》所强调的"时政"思想,揭示出先秦政治哲学中"天人相应"的深层逻辑。

三、敬慎之道的现代启示
1. 危机转化智慧:"妖孽不胜善政"的命题,实为古代危机管理思想的精髓。武丁"兴灭国,继绝世"的举措,体现的是通过制度性善政来转化危机的智慧。
2. 责任伦理意识:篇中反复强调"存亡祸福皆在己",与《周易》"君子以恐惧修省"的思想一脉相承,凸显出执政者的主体责任。
3. 预防性治理思维:所列亡国诸端,皆具有渐进性特征,正如《韩非子·喻老》所言:"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警示为政者当防微杜渐。

结语:
《说苑》此篇以史为鉴,构建起"天象示警—人事应对—福祸转化"的完整理论框架。其核心要义在于:治国之道,不在禳灾避祸,而在以"敬慎"之心行"善政"之实。今人研读此篇,当超越简单的吉凶占验之说,而领会其中蕴含的政治哲学与领导智慧,方能真正理解"至治之极,祸反为福"的深刻意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