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36|回復: 2

[中國正能量] ​张颖清生物全息论感怀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7-10 11:3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张颖清生物全息论感怀】
情生万物,万物有情,
潮起潮落,岁月轮回,
情无不有,真情遍在,
全息宇宙,宇宙全息,
全息有情,有情有义,
至无而有,至虚而实,
上善若水,空纳万境,
中华儿女,人人有情,
修身齐家,家国情怀,
情怀天下,义薄云天,
情通天人,天人合一,
情通古今,古今一情,
贤圣情真,真情精诚,
宇内一情,通天达地,
学不可已,情不可无,
中国文字,文以载道,
至道至情,真情正义,
传情递义,情真义深.
传承经典,经典传承.
古筝 發表於 2025-4-8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全息论与中华情性本体论之会通》

张颖清先生生物全息论之要旨,与华夏文明"情本体"哲学传统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全息者,部分含摄整体之象;情性者,一微尘中见大千之谓。二者皆指向宇宙生命本然之关联性,恰如《周易》"显微无间"之说,又似庄子"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之境。

考诸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早有"耳者宗脉之所聚"的全息诊疗思想,此非机械还原之论,实为气化感通之道的具体呈现。张氏理论以现代生物学语言,印证了传统"物物一太极"的宇宙认知模式。其"全息胚"概念,与程颢"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体认,在生命整体观层面达成跨时空呼应。

至若"情生万物"之论,实本于《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的情性发生学。中国哲学语境中的"情",非徒情绪之义,乃指天地人三才交感之动能。王夫之言"情者,阴阳之几也",正与全息论揭示的生命信息传递机制暗合。此情性流行,遂成"至无而有,至虚而实"的创生格局。

观"上善若水"四字,老子本谓道体周流之状。水之就下,随物赋形,恰似全息信息在生命系统中的弥纶布濩。而"空纳万境"更臻佛家"因陀罗网"境界,其中宝珠交光相摄,正是全息互映的绝妙喻象。这种存在论图景,在张仲景"人身小天地"、张载"民胞物与"等论述中皆有印证。

至论"修身齐家"的家国情怀,实为全息结构在社会伦理层面的展开。《大学》八条目所示之推己及人,正是从个体生命全息元扩展至家国天下的过程。陆九渊"宇宙即是吾心"的命题,在此获得现代科学维度的佐证——个体情性确然涵摄着文明整体的基因图谱。

今人研习全息理论,当知西方科学之"全息"概念,早在《华严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教义中已有深刻表述。张颖清学说之价值,不仅在于科学发现本身,更在于为传统心性之学提供了物质实证。所谓"情通天人",正是要我们在实验室数据与仁者情怀间,见出生命智慧的本源同一性。

要之,全息宇宙观与中华情性论的互鉴,非为比附,实乃本体层面的回归。学者若能由科学之真达人文之善,方不负张氏理论之深意,亦不愧对"文以载道"的文明嘱托。
鬼牛土狍 發表於 2025-4-9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全息论与中华情性本体论之会通——张颖清学说感怀阐微》

张颖清先生之生物全息论,实与华夏文明"万物有情"之宇宙观暗合道妙。今观此诗以情为枢,绾合全息之理与心性之学,恰呈"理一分殊"之奥义,试为析论。

一、全息宇宙与情性本体
"情生万物"之说,直承《周易》"天地絪缊,万物化醇"之旨。张氏谓生物体局部蕴含整体信息,恰似《华严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喻。诗中"至无而有,至虚而实"二句,深得老子"有无相生"三昧,全息结构非徒物质对应,实为情志流通之载体。王阳明《传习录》云"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正与此"宇内一情"说互证。

二、情义体系与修身次第
由"修身齐家"至"情怀天下",分明是《大学》八条目之现代诠释。诗中"义薄云天"承《孟子》"浩然之气","情通天人"合董仲舒"天人感应"。尤妙在"中国文字,文以载道"之论,汉字形音义全息特征,恰如《说文解字序》所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每个方块字皆是宇宙全息的微缩景观。

三、时空维度之情理贯通
"情通古今,古今一情"暗合邵雍"元会运世"之说。贤圣精诚,非抽象概念,实为《中庸》"至诚无息"的生命实践。张仲景《伤寒论》以人体为小宇宙,诊疗即全息对应,医道与诗道在此"通天达地"处殊途同归。

要之,此诗以情为经,以全息为纬,织就中华文明特有的存在论图景。张颖清之科学发现,恰为传统"格物致知"开辟新径。然须申明:所谓"情",非情绪之谓,乃《礼记》"人情者,圣王之田也"的生生之本,是体用一源的终极实在。学者当由此悟入,方不负此论此诗之深衷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