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38|回復: 1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15指武诗解5内同其财外同勤劳用兵之道居无变动战不血刃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7-26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智伯伐郑,田恒救之,有登盖其,必身立焉,
其车徒之,有不进者,必令助之;垒合而后,
敢处井灶,成后敢食.晋智伯曰:吾闻田恒,
新得齐国,而爱其民,内同其财,外同勤劳,
治军若此,其得众也,不可待也.乃去之耳.
太公兵法,曰致慈心,立武威战,以毕其众;
练其精锐,砥砺其节,以高其气.分为五选,
异其旗章,勿使冒乱;坚其行阵,连其什伍,
以禁淫非.垒陈之次,车骑之处,勒兵之势.
鲁石公剑,迫则能应,感则能动,物穆无穷,
变无形像,复柔委从,如影与响,如龎守户,
如轮逐马,响之应声,影之像形,阊不及鞈,
呼不及吸,足举不及,集也相离,若蝉之翼,
尚在肱北,眉睫之微,曾不可以,大息小也,
以小况大.用兵之道,其犹然乎?善当敌者,
未及折冲,于未形之,前者揖让,乎庙堂之,
上而施惠,乎百万民,故居则无,变动战则,
​兵不血刃,汤武兵欤!不战而能,屈人之兵.
晋智伯伐郑,齐田恒救之,有登盖必身立焉,车徒有不进者必令助之。垒合而后敢处,井灶成而后敢食。智伯曰:『吾闻田恒新得国而爱其民,内同其财,外同其勤劳,治军若此,其得众也,不可待也。』乃去之耳。
参考【原文】太公兵法曰:『致慈爱之心,立武威之战,以毕其众;练其精锐,砥砺其节,以高其气。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坚其行阵,连其什伍,以禁淫非。垒陈之次,车骑之处,勒兵之势,军之法令,赏罚之数。使士赴火蹈刃,陷阵取将,死不旋踵者,多异于今之将也。』
鲁石公剑,迫则能应,感则能动,(物)穆无穷,变无形像,复柔委从,如影与响,如龎之守户,如轮之逐马,响之应声,影之像形也,阊不及鞈,呼不及吸,足举不及集。相离若蝉翼,尚在肱北眉睫之微,曾不可以大息小,以小况大。用兵之道,其犹然乎?此善当敌者也。未及夫折冲于未形之前者,揖让乎庙堂之上而施惠乎百万之民,故居则无变动,战则不血刃,其汤武之兵与!
参考出自:【淮南子】卷1原道训诗解12至德自得真情自乐
【原文】大道坦坦,去身不远,求之近者,往而复反。迫则能应,感则能动,物穆无穷,变无形像,优游委纵,如响之与景。登高临下,无失所秉,履危行险,无忘玄伏,能存之此,其德不亏。万物纷糅,与之转化,以听天下,若背风而驰,是谓至德。至德则乐矣。
穆,美。
参考译文大道平坦,离你自身不远;在身边寻找,转个身就能得到。得道者,有逼迫就有反应,有感触便有举动;他深邃无穷,变化没有形迹;优游悠闲,委曲顺从,就像回响呼声,又如物影随形;居高临下而不失所秉之『道』;遭遇危机而勿忘玄妙之『道』。能保持这『道』,他的『德』就不会亏损;万物纷糅复杂,也能与之周旋变化;凭『道』处事,就像顺风奔跑轻松快捷,这就是最高的德性。有了这最高的德性,也就有了快乐。古代有人住在岩洞里,但他们的精神道德没有丧失。(万物纷纷扬扬,跟随着他一起转化,普天之下,如沐春风,如化秋雨,自然而然,就像背着风驰骋,这就是所谓德之至。至德自乐)。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田李土 發表於 2025-4-16 0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论兵道与至德相融之要义

《说苑·指武》所载智伯伐郑一事,深具兵家韬略之鉴。齐田恒救郑,身先士卒,"登盖必立","垒合而后处",其治军之严、恤民之诚,终使智伯叹曰:"内同其财,外同勤劳,不可待也。"此段文字实揭示用兵之根本——兵道与政道相通,武德与民本相济。

一、兵道之本:慈威并立而众志可凝
太公兵法云:"致慈心,立武威",此乃治军之纲目。田恒之胜,非独在"车徒助之"之严令,更在"井灶成而后食"之同甘共苦。昔《司马法》言"仁本",谓"以战止战",正与此合。兵者凶器,然以慈心驭之,则凶器可化为活民之具。观田恒"新得国而爱其民",其军未战而先得众志,故智伯不战自退。此即《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之实践。

二、用兵之极:无形之形而至德为基
鲁石公剑喻兵道"迫则应,感而动",其理与《淮南子》"迫则能应,感则能动"相通。兵势如"影之像形",似"轮逐马",然其至高境界,却在"揖让庙堂而施惠百万民"。汤武之兵所以"不血刃",非恃锋镝之利,而在以德化人,以政摄敌。故《原道训》言"至德则乐",兵道之极,实归于"万物纷糅,与之转化"的王者之德。

三、今古之鉴:政修于内而武备自彰
智伯之去,非畏齐之甲兵,而畏其民心所向。昔管仲治齐,"作内政以寄军令",商鞅立木示信,皆明军政一体之理。今观《说苑》此篇,足证用兵非争战之术,实为治国之延伸。若"内不同财,外不同劳",纵有坚甲利兵,终如《荀子》所讥"末世之兵,未有不由其末"而已。

文末当申:兵者,圣人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读《说苑》而思太公、汤武,可知真兵道必本于至德,善战者必先善政。后世将帅若徒效"陷阵取将"之勇,而忽"施惠百万"之仁,岂非舍本逐末乎?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说苑》文本为基,融贯《太公兵法》《淮南子》要义,揭示兵道与德政之体用关系。谨守"述而不作"之训,引据经典而申明其理,以合"国学大师"之身份要求。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