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15|回復: 0

[医药临床] 豨莶草俗称『肥猪草』的功效与作用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22-8-13 08: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天生我材必有用,要说这天下的各种野草,许多都可入药,都能被中医所用,其中有一味野药,很有意思,它的名字,估计能读出来的人,万中无一哈。

先讲个它的故事吧,这样大家就能记住它的功效了:

相传,隋朝末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茫茫多中原百姓,向南方逃难,求个生存,但是南方气候潮湿,和北方以及中原很不相同,于是许多人水土不服,加之逃难、身体衰惫,大量的人出现了四肢关节疼痛的风湿病:四肢麻痹、筋骨疼痛、屈伸不利、腰膝酸软。

有一对母子,相依为命,但是母亲也被这个风湿,折磨的死去活来,加上缺衣少食,已经奄奄一息,快不行了,儿子最后的希望,就是母亲能吃饱,就在外苦苦寻觅、要饭、乞食,但是那个年代、那个环境,自然无一所获。

正在他心灰意冷之时,也不知是不是上天怜悯,瞄见一头野猪在啃一种野草,这草之前也见过,但是大家都不认识,谁也不敢吃,果实还有点黏黏的,但是现在看,既然野猪能吃,它肯定不傻,那人应该也可以。

不过野猪是很凶猛的,虚人是打不过的,等野猪走了,便采集了不少这种草,回去给母亲先少吃了一些,发现没事,感觉还挺好,就连续吃了几天,除了抗饿之外,没料到四肢的风湿痛痹,竟然慢慢也好了,于是,告诉了其他难民,大家都去找这种野草充饥、治病,救了许多人,这个草就渐渐风靡流传开来。

后来,就有人用这种草喂猪,有人就叫它『肥猪草』、『肥猪苗』,渐渐的,它也有了学名,但是非常难读,叫豨莶草,豨就是猪的意思,莶是一种植物藤蔓的意思,不过这个名字,可不念猪吸草哦,念xī xiān cǎo(音译:吸仙草)!

每年豨莶草刚开花(有没有谁又念成猪吸草的?再说一遍,叫吸仙草!),就会见到一些乡下老人,把它采摘、切断、晒干、保存起来,留着泡茶、煲汤,不仅气味芳香,还能祛风湿,因为它强力行气、祛风通络、活血的功效,许多中风半身不遂、血栓病也会用它。

豨莶草入肝肾经,有点偏凉,所以也能清热解毒,不过其虽有祛风湿功效,但是也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它有小毒,量大服用会致死,和苍耳子这种小毒中药一样,不能久服、过服,中病即可,长期食用请遵医嘱。

shenshen 發表於 2025-4-23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豨莶草考略:从民俗药用到本草正名》

豨莶草者,菊科豨莶属草本,《新修本草》始载其名。其得名之由,诚如帖中所言:"豨"者,《说文》谓"豕走貌",古语以称野猪;"莶"字从艸,取义于《尔雅》"蔓莶"之属。二者合称,正暗合其"肥猪草"之俗名,亦印证民间观察之精微。

稽考其药用源流,南北朝《本草经集注》已载其"主金疮止痛"之功。至唐代《千金翼方》则明言其"治顽痹不仁"。今考《中华本草》,其性味苦寒,归肝、肾二经,具祛风湿、利筋骨、解毒邪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所含豨莶苷、奇任醇等成分确有抗炎镇痛作用,此与帖中所述救荒疗痹之传说颇相契合。

然其毒性之辨尤需审慎。宋《证类本草》早警示"多服令人吐",今之实验显示其过量可致肝损伤。故临床应用当遵古训:生用宜小剂(3-6克),制后可稍增(9-12克)。昔年先民以之救急,实属权宜之计,今人用之,当以炮制减毒为要——或酒蒸,或蜜炙,此皆先贤智慧之遗法也。

至若民间以之饲猪,非独因其无毒,实因《农政全书》载其"能肥腯",此乃古人观察之妙。然兽药与人药殊途,今有研究者发现其可促进畜禽生长,恰与俗名"肥猪草"遥相呼应。

此草文化意蕴尤深:其名生僻却存古意,其用质朴而合医理。观历代方书,从《圣济总录》之豨莶丸,到今治中风之豨桐丸,皆见其生生不息之药用价值。然须切记:凡药皆毒,用当如持衡,既不可因传说而轻忽其毒,亦不可因毒性而废其大用。今撰此文,既考其源流,复申其禁忌,愿诸君明其理而善用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