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81|回復: 0

[文化历史] 百年前的『摩登时代』:旧上海的读书人圈子,有怎样的人生百态? ...

[複製鏈接]
浩然文史 發表於 2022-9-1 07: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如果说科举制被废除前,读书人遵循着『衣锦还乡』的传统,从官场退出后能够返回家乡并为之做出贡献。那么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与城市的兴起,尤其是科举制的结束与现代学校的兴起,知识分子开始与乡村分离,并与城市产生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知识分子接受的西化教育使他们在乡村没有施展余地,城市则成为他们发挥才智的主要场所,也正是在城市里,知识分子之间形成了『文人圈』,拥有了相近的关系网与兴趣爱好。

民国上海

民国上海

民国上海

一、上海与知识分子

上海是中国近代以来经济水平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租界的存在更使这座城市产生了独一无二的东西杂糅的文化特色。相对自由的时空下造就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也由此吸引大量知识分子前往上海学习生活。1919年五四运动后,上海的报刊业与图书出版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其地位一举超越北京成为中国的出版与报刊中心。优良的城市环境、自由的政治氛围、发达的文化产业使上海不仅只是中国经济中心,还逐渐拥有可以与北京媲美的文化中心地位。

五四运动后上海成为中国的文化与出版中心

五四运动后上海成为中国的文化与出版中心

五四运动后上海成为中国的文化与出版中心

如果按现代职业类型对生活在上海的读书人进行划分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其一是『正统』的知识分子群体,即拥有科举功名或接受过现代大学教育的读书人,他们或曾担任过官员,或是大学、中学教师;其二是以文字谋生的知识分子,多是为报刊撰稿或以写作出书为生的撰稿人与作家;其三是从事报刊业与出版行业的人。当然这三种职业之间并非泾渭分明,做大学教师的同样可以是报刊杂志的撰稿人,他们之间的身份也多有重合之处。在1930年代的上海,文人墨客数量繁多可谓是数不胜数,其中有大量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如鲁迅、茅盾、巴金、瞿秋白、戴望舒、萧红、郭沫若、田汉、徐悲鸿等,他们的文学作品至今依然广泛流传,是中国现当代历史、文学、艺术中不可绕过的人物。

影视剧中的鲁迅

影视剧中的鲁迅

影视剧中的鲁迅

当然也正是由于文人数量是如此的庞大,有人对此嘲讽说:『现在的大学教授,多如过江之鲫。』甚至更有人说所谓的教授数量『比上海四马路的野鸡还多』。据统计在上海有数十座国立或私立高校,高校教师人数达2000多人,尽管文人教授的质量参差不齐,但在中国也只有北平城的文化水平可与上海相比较。

位居上海的商务印书馆

位居上海的商务印书馆

位居上海的商务印书馆

二、上海文人的精神世界

作为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民国时期的上海无疑是文人的『天堂』,这里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数量众多的书店与经常可见的话剧、音乐剧等现代艺术活动。对于酷爱读书、买书的文人来说,图书馆与书店亦或是路边小书摊,无疑是读书人最常去也最喜欢的场所。公共性质的图书馆在晚清时期已经出现,像南洋公学图书馆不但是可为学校师生提供服务,每到周末社会人士也可入内读书。民国时期上海的公共图书馆数量更大规模更大,1936年5月1日,上海市立图书馆正式落成,开放首日便人山人海,读书人对此更是欣喜若狂。

上海市立图书馆(今杨浦区图书馆)

上海市立图书馆(今杨浦区图书馆)

上海市立图书馆(今杨浦区图书馆)

如果说公共图书馆给读书人提供了安静场所的话,那么大大小小的私人书店则为读书人购书提供了极为方便的场所。上海是中国近代报刊出版行业最发达的城市,各国报纸、图书都能在上海买得到、看得到。在上海,出售中西方新书与二手书的书店主要存在于上海的福州路、北四川路这样的核心地段,而对古籍古书感兴趣的文人呢,则要到上海老县城的城隍庙一带才能买到。如果能重回百年前的上海,在上海大大小小的书店、书摊上可能会时常发现许多蹲在书前『流连忘返』的教授学者。

对于读书人而言,买书所获得的精神快乐远远超过其于物质与肉体上的快乐。他们买书不仅是为了读书,也有着『以书会友』的想法,书便成为了文人之间惺惺相惜与互相沟通了解交流的媒介,将互不相识的读书人连接起来。据记载在当时的商行有一家书店名为『博古斋』,其老板名为柳蓉春,在多年与书打交道的过程中练就一身识书辨书的本领。他每每获得价值极高的孤本、善本,都会以此为机会招致爱书之好友前来家中,一同读书赏书,畅谈书籍与故事,生活极为悠哉。

民国时期的上海书店街

民国时期的上海书店街

民国时期的上海书店街

而就买书人而言,尽管上海的读书人较于其他城市已经不算穷的了,但在浩如烟海的书面前,再多的钱也是禁不住的花的。鲁迅当时就说:『有关本业的东西,是无论怎样节衣缩食也应该购买的。』对于读书人来说,读书买书即是本业。家中有钱的读书人买书自然是财大气粗,但这毕竟是凤毛麟角,对于大部分普通读书人而言,买书带来之经济上的负担,使许多家庭的生活是雪上加霜。正如有人说他的收入除满足基本温饱外全都用于买书之上,他们知道读书买书会使生活质量下降,但他们却无法割舍这爱好,只得在无数次感叹中一买再买。

三、上海文人的日常生活

谈及日常生活,就不得不提民国上海文人的穿衣打扮。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穿衣打扮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精气神与生活水平。尤其在现代化最为发达的上海,许多上海人对穿着的追求远远高于对房子和食物的要求,只为能够在众人面前赢得一副好脸面。就读书人而言,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大学生、公务人员与大学教授大多在衣着上比较西化,他们仿照英美国家的绅士打扮,礼帽、西服、皮鞋以及一丝不苟的头发是他们的标配。像圣约翰大学这等私立教会学校,学生入学需提交的照片都必须要是西装打扮。许多人回忆当时的一些知名文人的打扮时都说他们『打扮得像个高等华人』,由此可见在上海的文人受西方的影响是很大的,即使他们从来没有去过西方。

民国时期的读书人

民国时期的读书人

民国时期的读书人

读书人不但喜欢买书读书,也会时常到城市内其他娱乐休闲场所去享受生活。作为『远东巴黎』,上海的休闲场所可谓是五花八门数量繁多,全国没有哪座城市可以与其比肩。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舞厅不再只是寻花问柳的人前往的场所,许多读书人也开始去舞厅进行社交活动,许多高规格酒店内舞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舞厅外还有泳池、咖啡馆亦或酒吧,混迹社会各阶层人物。这固然被许多相对保守的读书人所不齿,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西化程度十分高的青年读书人对此乐此不疲。他们白天工作、办报纸写文章,下班后则会成群结队的前往舞厅游玩与社交。

除舞厅外,上海丰富多样的城市空间同样为读书人提供了若干其他休闲的选择。一些手头拮据的读书人往往选择溜冰场、游泳池或电影院作为自己的日常休闲场所。再或者他们甚至不花一分钱,在上海的街头漫步游走聊天,一边行走一边畅聊人生。中西交融、三教九流混杂的上海,无疑为读书人的聊天对话提供了无数素材。总而言之,身处上海的读书人正如李欧梵所说的生活在这『摩登上海』之中,他们享受着上海带来的一切便利,又在其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今日上海保留的唯一的法式公园

今日上海保留的唯一的法式公园

今日上海保留的唯一的法式公园

文史君说:

今天的上海依旧是全中国最有魅力的城市之一,其文化氛围与经济水平冠绝全国其他城市。摩登上海摇身一变成为了『魔都』上海,其魅力不但没有丝毫减弱反而越来越强。读书人与上海之间是互相成就的,上海为他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活与选择,使他们的读书生活不再枯燥,而大量读书人的存在又使上海增添了许多文化韵味,使上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胡悦晗:〖日常生活与阶层的形成——以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分子为例(1927-1937)〗,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楼嘉军:〖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