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96|回復: 1

[墨家] 【墨子】卷8尚贤(下)诗解1尚贤为政为善者劝为暴者沮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9-2 17:1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卷8尚贤(下)诗解1尚贤为政为善者劝为暴者沮
题文诗:
墨子言曰:天下王公,大人皆欲,其国,
人民之众,刑法之治.然而不识,以尚贤为,
政其国家,百姓王公,大人也者,本失尚贤,
为政之本.若苟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
之本也则,不能毋举,物示之乎?今若有一,
诸侯于此,为政也曰:凡我国能,射御之士,
将赏贵之;不能之士,将罪贱之.问于国士,
孰喜孰惧?我以为必,能射御之,士喜不能,
射御士惧.因而,诱之:凡我国之,
忠信之士,将赏贵之;不忠信士,将罪贱之.
问于国士,孰喜孰惧?我以为必,忠信士喜,
不忠不信,之士惧也.今惟毋以,尚贤为政,
其国百姓,使国,善者,为暴者沮.
大以,政于天下,使天下之,为善者劝,
为暴者沮.昔吾,所以贵,尧舜禹汤,
文武之道,何故以哉?以其唯毋,临众发政,
而治民使,天下为善,者可而劝,为暴者,
可而沮也.此尚贤与,尧舜禹汤,文武道同.
【原文】1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王公大人皆欲其国家之富也,人民之众也,刑法之治也。然而不识以尚贤为政其国家百姓,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若苟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则不能毋举物示之乎?今若有一诸侯于此,为政其国家也,曰:『凡我国能射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将罪贱之。』问于若国之士,孰喜孰惧?我以为必能射御之士喜,不能射御之士惧。我赏因而诱之矣(1),曰:『凡我国之忠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忠信之士,我将罪贱之。』问于若国之士,孰喜孰惧?我以为必忠信之士喜,不忠不信之士惧。今惟毋以尚贤为政其国家百姓,使国为善者劝,为暴者沮(2)。大以为政于天下,使天下之为善者劝,为暴者沮。然昔吾所以贵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者,何故以哉?以其唯毋临众发政而治民,使天下之为善者可而劝也,为暴者可而沮也。然则此尚贤者也,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同矣。
注释
(1)赏:当作『尝』。(2)沮:止。
文】
墨子说:天下的王公大人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富足,人民众多,政治安定。但却不知道以尚贤作为对国家百姓为政的原则。王公大人从来就不知道尚贤是政治的根本。如果王公大人从来不知道尚贤这一治理政事的根本,我们就不能举出事例来开导他吗?
现在假定这里有一个诸侯,在他的国家治理政事,说道:『凡是我国能射箭和驾车的人,我都将奖赏和尊贵他;不能射箭和驾车的人,我都将治罪和贱视他。』试问这个国家的人士,谁高兴谁害怕呢?我认为必定是善于射箭驾车的人高兴,不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害怕。我曾顺着前一假设进一步申说:『凡是我国忠信之人,我都将奖赏和尊贵他;不忠不信的人,我都将治罪和贱视他。』试问这个国家的人士,谁高兴谁害怕呢?我认为必定是忠信的人高兴,不忠不信的人害怕。现在对自己的国家人民采取尚贤政治,使一国为善的人受到勉励,行暴的人受到阻止,大之行使政治于天下,使天下为善的人受到勉励,行暴的人受到阻止。我以前所以看重尧、舜、禹、汤、文、武之道,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面对民众发布政令以治理人民,使天下为善的人可以受到勉励,行暴的人可以受到阻止。这就是尚贤,它和尧、舜、禹、汤、文、武之道是相同的。
陆明 發表於 2025-4-14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尚贤下》章句阐微

墨子立论,首揭王公大人治国之三欲:国富、民众、刑治。然其弊在于"不识尚贤为政之本",此语实乃勘破古今政治困局之要键。所谓"本失"者,非谓全然废弃,实指未能以尚贤为统摄政道之枢机。墨子设喻明理,先以射御为喻,次以忠信为说,层层递进,终归于尚贤之旨,其辩术之精,可比《孟子》"缘木求鱼"之喻。

其论理之妙,在于双轨并行:一则揭示赏罚机制乃人性趋避之常情,二则彰显尚贤政治具有普遍适用性。诸侯以射御取士,则能者喜而拙者惧;以忠信衡人,则德者荣而诈者危。此二喻实为"尚贤"张本,暗合《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意。值得注意的是,墨子特标"惟毋"(即"唯能")二字,强调尚贤作为政治实践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此与儒家"为政在人"之说遥相呼应。

至论尚贤之效,墨子曰"为善者劝,为暴者沮",此八字真言实为政治哲学之圭臬。其深层意蕴在于:尚贤非仅止于选拔机制,更形成道德教化的"风教"体系。小可治国,大可平天下,与《大学》"家齐国治天下平"之理脉相通。墨子进而将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归结为"临众发政"的尚贤实践,此说虽与儒家"法先王"之说形似,然其内核实为功利主义的政治效用论。

章末"道同"之断语尤具深意。墨子刻意消解儒墨在先王观上的分歧,将尚贤塑造为超越学派的普遍真理。这种论证策略,既见墨家"择务而从事"的实用智慧,又暗含"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忧患意识。其文风虽质朴无华,然逻辑绵密如老吏断狱,较之《荀子·正论》亦不遑多让。

要之,此章实为墨家政治哲学之纲领:以尚贤为经,以赏罚为纬,织就"兼爱"理想的政治实践图景。其说虽时隔两千余载,然于今之治道,犹不失为镜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