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06|回復: 1

[墨家] 【墨子】卷16兼爱(下)诗解3愚夫愚妇兼君是从先圣亲行取法文王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9-8 17:5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卷16兼爱(下)诗解3愚夫愚妇兼君是从先圣亲行取法文王
题文诗:
然天下士,非兼之言,犹未止也,曰意可择,
士而不可,择君主乎?姑尝两进.设有二君,
一君执兼,一君执别.故别君曰:吾恶能为,
吾万民身,若为吾身?此也泰非,天下之情.
人生地上,之无几何,譬之犹驷,驰而过隙.
是故退睹,其万民也,饥即不食,寒即不衣,
病不侍养,死不葬埋.别君之言,之行若此.
兼君之言,之行不然,曰吾闻为,明君之于,
天下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然后可为,
天下明君.是故退睹,其万民也,饥即食之,
寒即衣之,病侍养之,死葬埋之.兼君之言,
之行若此.然即交若,之二君者,言相非而,
行相反欤?使若二君,言之必信,行必果使,
言行之合,犹合符节,无言不行.然即敢问:
今有疠疫,万民多有,勤苦冻馁,转死沟壑.
不识将择,之二君者,将何从也?我以为当,
其于此也,天下无论,愚夫愚妇,虽非兼者,
兼君是从.言而非兼,择即取兼,此言行拂.
不识天下,所以皆闻,兼而非之,其故何也.
然天下士,非兼者言,犹未止也,曰兼爱即,
仁矣义矣;岂可为哉?吾譬兼之,不可为也,
犹挈泰山,以超江河.故兼爱者,直愿之也,
岂可为物?子墨子曰:夫挈泰山,以超江河,
自古及今,生民而来,未尝有也.今之若夫,
兼相爱交,相利此自,先圣六王,者亲行之.
何知先圣,六王亲行?子墨子曰:吾非与之,
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
之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
子孙知之.泰誓有曰:文王若日,若月乍照,
光于四方,于西土也.即言文王,兼爱天下,
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
即文王兼;虽墨子之,所谓兼者,取法文王!
【原文】3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犹未止也,曰:『意可以择士,而不可以择君乎?』姑尝两而进之。谁以为二君(12),使其一君者执兼,使其一君者执别。是故别君之言曰:『吾恶能为吾万民之身,若为吾身?此泰非天下之情也(13)。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是故退睹其万民,饥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养,死丧不葬埋。别君之言若此,行若此。兼君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闻为明君于天下者,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然后可以为明君于天下。』是故退睹其万民,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然即交若之二君者,言相非而行相反与?常使若二君者,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然即敢问:今岁有疠疫(14),万民多有勤苦冻馁,转死沟壑中者,既已众矣。不识将择之二君者,将何从也?我以为当其于此也,天下无愚夫愚妇,虽非兼者,必从兼君是也。言而非兼,择即取兼,此言行拂也。不识天下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也,犹未止也,曰:『兼即仁矣,义矣;虽然,岂可为哉?吾譬兼之不可为也,犹挈泰山以超江、河也。故兼者,直愿之也,夫岂可为之物哉?』子墨子曰:『夫挈泰山以超江、河,自古之及今,生民而来,未尝有也。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自先圣六王者亲行之。』何知先圣六王之亲行之也?子墨子曰:『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泰誓】曰:『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于四方,于西土。』即此言文王之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文王取法焉!
【注释】
(12)『谁』为『设』字之误。(13)『泰』通『太』。(14)疠疫:瘟疫。
【译文】
    然而天下的士子,攻击兼爱的言论还是没有停止,说道:『或许可以用这种理论选择士人,但却不可以用它选择国君吧?』姑且试着让两者各尽其见。假设这里有两个国君,其中一个主张兼的观点,另一个主张别的观点。所以主张别的国君会说:『我怎能对待我的万民之身,就对待自己之身呢?这太不合天下人的情理了。人生在世上并没有多少时间,就好像马车奔驰缝隙那样短暂。』所以他返身看到他的万民挨饿,就不给吃,受冻就不给穿,有疾病就不给疗养,死亡后不给葬埋。主张别的国君的言论如此,行为如此。主张兼的国君的言论不是这样,行为也不是这样。他说:『我听说在天下做一位明君,必须先看重万民之身,然后才看重自己之身,这以后才可以在天下做一位明君。』所以他返身看到他的百姓挨饿,就给他吃,受冻就给他穿,生了病就给他疗养,死亡后就给予埋葬。主张兼的君主的言论如此,行为如此。既然这样,那么这两个国君,言论相非而行为相反?假使这两个国君,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符合得像符节一样,没有说过的话不能实现。既然如此,那么请问:假如今年有瘟疫,万民大多因劳苦和冻饿而辗转死于沟壑之中的,已经很多了。不知道从这两个国君中选择一位,将会跟随那一位呢?我认为在这个时候,无论天下的愚夫愚妇,即使是反对兼爱的人,也必定跟随主张兼的国君了。在言论上反对兼,而在选择时则采用兼,这就是言行相违背。不知道天下的人听到兼的主张而非难它的做法,其原因是什么。
    然而天下的士子,非难兼爱的言论还是没有停止,说道:『兼爱算得上是仁,也算得上是义了。即使如此,难道可以做得到吗?我打个比方,兼爱的行不通,就像提举泰山超越长江、黄河一样。所以兼爱只不过是一种愿望而已,难道是做得到的事吗?』墨子说:『提举泰山超越长江、黄河,自古及今,生民以来,还不曾不过。现在至于说兼相爱、交相利,这则是自先圣六王就亲自实行过的。』怎么知道先圣六王亲自实行了呢?墨子说:『我并不和他们处于同一时代,能亲自听到他们的声音,亲眼见到他们的容色,我是从他们书写在简帛上、镂刻在钟鼎石碑上、雕琢在盘盂上,并留给后世子孙的文献中知道这些的。』【泰誓】上说:『文王象太陽,象月亮一样照耀,光辉遍及四方,遍及西周大地。』这就是说文王兼爱天下的广大,好像太陽、月亮兼照天下,而没有偏私。这就是文王的兼爱。即使墨子所说的兼爱,也是从文王那里取法的!
余出 發表於 2025-4-2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兼爱》下篇第三段阐微:论"择君"之道与圣王典范

(一)"择君"命题的提出与验证
战国士人质疑"兼爱"学说时提出:"意可以择士,而不可以择君乎?"此问实关涉政治伦理的核心。墨子采用"两进法"设喻,构建"兼君"与"别君"的二元模型:别君持"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的虚无主义人生观,其治下"饥不食,寒不衣";兼君则践行"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的治道。这种对比实验揭示:即便反对兼爱者,面临"疠疫冻馁"之灾时,亦必择兼君而从。这种"言行相悖"现象,暴露出当时非兼论者的理论困境。

(二)实践可行性的辩难与回应
针对"兼爱如挈泰山以超江河"的质疑,墨子提出三重论证:首先以物理不可行性反证(挈泰山超江河"自古未尝有"),继而指出"兼相爱、交相利"乃先圣六王亲行之实迹。最精妙者在于其历史验证法——非赖口耳相传,而据"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的实物证据。《泰誓》载文王"若日若月,光于四方"的记载,恰证"兼爱"如日月普照的无私品格。这种"取法文王"的论证策略,既承续《兼爱上》"圣人以治天下为事"的理路,又开创以文物证史的实证方法。

(三)政治伦理的深层意蕴
墨子在"愚夫愚妇皆从兼君"的现象中,揭示出政治合法性的本质:统治者的道德实践必须符合"兴天下之利"的客观要求。其特别强调文王"兼爱天下"的博大境界,实为批判当时君主"各爱其国,不爱异国"的狭隘性。这种将伦理学与政治学相贯通的思路,使"兼爱"说超越抽象道德命题,成为具有操作性的治国方略。文中"言行犹合符节"的表述,更暗示墨家"言必信,行必果"的实践理性精神。

要而论之,此段通过理论设问、历史考证、现实推演的三重论证,将"兼爱"学说从道德理想落实为政治实践准则。其以文王为典范的诠释策略,既守"述而不作"之传统,又开"以古鉴今"之新径,显示出墨家在继承周文化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